杜晓泉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2021-03-26 19:00杜晓泉勾丽玮
现代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香附理气胃气

杜晓泉 勾丽玮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邵阳学院医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杜晓泉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届陕西省名中医,获“咸阳市第十届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从事临床、科研、教学33年,热爱中医,熟读经典及名家著作,熟谙中药特性,辨证细腻,用药轻灵,和缓为宗,在脾胃病的诊治中有丰富经验。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以餐后饱胀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感、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种持续反复发作的临床综合征。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2017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指出,将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定义为胃痞,上腹痛综合征定义为胃痛[1]。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杜晓泉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气壅滞”,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病理因素是以食滞、气滞、湿阻最常见。用药以异功散合香苏散为基本方,疗效显著。现将杜晓泉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介绍如下。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特点

1.1消化吸收功能的中医理论内涵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些经典理论,是中医消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人体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来源于五味,五味来源于食物,食物化生五味,五味是指饮食化生的精微之气,精微之气化生人体的卫气、营气、津液、血,体现了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性。而消化吸收靠的是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实现,因此,中医认识到胃纳脾运是中医消化吸收功能的核心。由于人体胃纳脾运,将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转化为气血,气血和,阴阳和。因此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中医认为消化吸收不仅有脾胃参与,还有肝、心、肾的参与,这是中医认识消化吸收功能的整体思想。消化吸收,还与四季自然变化中的阴阳相关,这是中医认识消化吸收功能的自然属性。

1.2消化吸收的核心动力是胃纳脾运 胃受纳水谷,是脾运化的基础。作为六腑之一,胃是“传化物而不藏”,胃居阴,是指胃主动,由于胃由上自下运动,以促进谷气运动到小肠,“化物”分清泌浊,再到大肠为之传导。胃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董建华教授指出[2],降为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不降则滞,气逆则呕,这是胃的主要病机特点。

脾是五脏之一,运化、升清、统血、主四肢,合肌肉等诸多生理功能。全身脏腑经脉、筋骨肌肤、气血精液等物质的构成和功能的发挥,均依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主运化是脾的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也是人体其他脏腑功能的基础。脾运化水谷,运化精微。脾的证候特点就是脾失健运,脾气困呆,升降失司,脾胃虚弱。

在胃纳脾运的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脾的运化功能。只有脾运化,胃才能受纳,只有脾运化,才能将胃中精华物质吸收,只有脾运化,吸收的精华物质才能转化为气血。在脾运胃纳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五谷得以入胃,水谷精微得以输布,五脏得以濡养,经脉流畅,精神乃治。因此消化吸收的核心所在是脾胃纳运,其中脾之健运尤其重要。《证治汇补》云:“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提出[3]“脾健贵在运”,高度概括了脾胃的根本功能是运化。因此,脾胃病的治疗,助脾胃运化贯穿始终。

1.3脾胃的生理特性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除了脾运胃纳,脾胃本身的生理特性,对消化吸收功能起到辅助作用。中医认为脾属己土,脾喜燥恶湿,胃是戊土,胃喜润恶燥。燥湿相济,为脾胃纳运功能创造了运化的环境。脾为太阴脾,从足到腹,以上升为顺。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以下行为主,胃气以降为和。脾为胃行气为三阴,胃为脾行气为三阳。升降相和,是脾胃纳运功能的枢机。升降相助,燥湿相济,脾运胃纳,相互为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使得精微得输,津液得布,五脏六腑得养,四肢得壮。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未刻本叶氏医案》云:“脾阳暴顿,不能点运水谷之湿带。脾主升,胃之降,升降之机得宜,湿滞自宣,中脘自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升清,保障了气血的生成、输布、营养,使气血上荣颜面,内荣五脏,外荣四肢。胃降,降浊,降湿浊、食浊、水浊、热毒。脾胃升降也助利于肝肾心肺的功能。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认为[4],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这样五脏功能正常。因此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运化水湿,运化气机。当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形成食积;水湿不化,形成湿聚;气机不运,则中焦气滞。气滞则胀,食积则早饱,湿聚化热则反酸烧心。而食积、湿聚、气滞又困遏脾胃,脾胃呆滞。再次说明了脾之健运在消化中的重要性。

1.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特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脾气呆滞,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而阻滞气机,则表现餐后饱胀、早饱感。日久胃气受累,胃气不能顺降,胃气壅滞,则表现上腹胀满,甚则胀痛。胃气上逆则嗳气,且嗳气后上腹胀满减轻。食滞气滞,郁而化热,或湿聚化热,则反酸,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病程日久,病机会有转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不健运,阳气亏虚,津液不化,聚而成湿,寒湿内生;寒与热夹杂,出现餐后饱胀,上腹胀满,口干口苦,腹中畏寒,舌红苔黄腻。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气壅滞,在此基础上,可以出现化热、生寒、湿聚等病机转化。病位在脾胃,与肝有关。病性是先实后虚,形成虚实夹杂。病理因素有气滞、湿阻、食滞。田德禄教授认为[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胃气壅滞,病理因素有食滞、湿阻、热郁、血瘀。但从临床所见,由于当今生活水平和方式变化,长期熬夜,药物泛滥,甚至不当液体的输注,都导致药物损伤脾胃,损伤脾气甚至脾阳亏虚多见,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是脾不健运,甚则脾气亏虚,合并胃气壅滞。

2 病案举例

病例1 患者李某,女,50岁。2020年4月30日就诊。以上腹胀痛,饭后胀满2年,有早饱感,得嗳气则舒,无反酸、烧心,无口苦,大便质稀,1次/d,舌淡红,苔薄黄,脉缓。2020年4月20日胃镜检查正常。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脾不健运。治以健脾助运。方选异功散合香苏散加减。方药: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陈皮15 g,苏梗15 g,香附10 g,川芎10 g,内金15 g,郁金15 g,元胡15 g。7副免煎颗粒,1剂/d,分早晚饭前服。7副服后述,上腹胀痛消失,有食欲,身体感觉如常人。

按语:患者以上腹疼痛,饭后胀满,早饱为主症,且胃镜检查正常,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为胃痛。饭后胀满为脾不建运;上腹胀痛,得嗳气则舒,为胃气壅滞;大便质稀,1次/d,为脾不运化水谷。病机特点是脾不健运,胃气壅滞,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治法健脾理气,用异功散合香苏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陈皮、苏梗、香附理气和胃;郁金、元胡疏肝理气;鸡内金消食理气。全方以助脾运化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是气滞,故理气药即从调理脾胃升降入手,还兼顾肝的调理气机的功能,体现健脾助运,理气、消积。在病人问诊中,仔细问及是否有口苦,口苦在早上还是傍晚,来判断有无化热,病变是以脾胃为主,还是以肝胆为主。通过问及大便质稀是否通畅来判断是否脾虚,还是肠腑气滞。全面细致的辨证,是迅速达到疗效的根本。

病例2 患者秦某,男,19岁。2020年4月16日就诊。以“饭后上腹不适,伴上腹部烧灼6个月”为主诉。不欲饮食,精神不佳,舌淡,苔薄白,脉右细。上消化道造影提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脾虚不运。治法健脾助运。用异功散合香苏散加减。方药:党参30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陈皮15 g,法半夏10 g,竹茹15 g,苏梗15 g,香附10 g,鸡内金15 g,郁金15 g,元胡15 g,白扁豆15 g,乌贼骨15 g,煅瓦楞15 g(先煎)。7剂,水煎250 毫升,1剂/d,分早晚饭前服。服7副后,精神明显好转,饭后上腹不适感消失。

按语:患者以上腹不适、上腹烧心为主症,伴精神不佳,舌淡,苔白,脉右细。从舌淡,脉细得知脾气亏虚,脾气虚,脾不健运,胃气壅滞,故上腹胀满;脾不运化水湿,则苔白;湿郁化热,则上腹烧心。方以异功散合香苏散加味,在异功散中党参量为30 g,加白扁豆15 g,加强健脾益气,助运化;陈皮配以苏梗、香附组成香苏散,以理气和胃,中焦气机舒畅,助脾升胃降;元胡、郁金疏肝理气;陈皮配以法半夏、竹茹以降胃气,化湿邪;鸡内金消食和胃;乌贼骨15 g,有通络、活血、止痛、制酸效果,这两味药在理气的协助下,能够降胃气。全方体现健脾助运,理气、消积、化湿。脾胃病人往往虚实夹杂,脾虚难以承受过猛的药物,因此用药一定要和缓为宗,否则作用猛烈的理气药伤脾,服后出现大便稀。理气药苏梗理气解郁之性平和,尤其适合于脾虚胃气郁滞。陈皮力缓,温和不俊,质清上浮,不选用枳实、青皮力猛沉降下行理气药。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以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上腹胀痛、上腹烧心为主要症状。病属中医“痞满”“胃痛”。基本病机为脾不健运,胃气壅滞。治以健脾助运,理气和胃,方以异功散合香苏散加减。

异功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此方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基础上,加用陈皮而成。四君子汤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仅有四味药组成,即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其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具有益气健脾、助脾运化的功效,是一个即有效又经济的补气方剂。陈皮能降胃气,消胃肠滞气,理气助运。异功散温和健脾,不燥不热,补而不滞。该方主治脾不健运,脾气困遏,是调理脾胃的基本方。《古今名医方论》载:“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若和二陈,则补中微有消导之意。由于异功散性平和,多用于小儿厌食症,小儿疳证中。在成人消化不良疾病中,未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异功散可明显提高脾气虚证慢性病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脾气虚的症状,缓解贫血患者相关表现[6],而方中每个药物对胃肠都有调节作用。钟子劭等研究四君子汤整个方子的作用,全方对通过舒缓胃平滑肌高张力而间接促进胃肠动力,而这个过程是通过调节CaM—MLCK通路对脾虚证胃肠动力紊乱进行纠正[7]。

陈皮具有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的作用。理气是理胃气,使胃气和降。对于陈皮,《医家四要》曰:“主痰饮瘕癥,且理气家诸病。入肝脾气方。”[8]《要药分剂》曰:“主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止呕破癥瘕痃癖,除膀胱留热,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入肺肝脾胃四经,为宣通疏利之品。”[9]现代药理研究,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抑制肠管平滑肌,起到解痉作用。

陈皮、紫苏、香附、甘草组成“香苏散”,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于紫苏具有解表散寒作用,因此最初方子是“治四时瘟疫、伤寒”[10]。将紫苏改用苏梗,与香附相佐,既能和胃,又能疏肝,行气降气,和胃消胀,治疗胃气壅滞,调理脾运胃纳,使大肠传导功能增强,排气增加,大便畅通。《医家四要》曰:“香苏饮内草陈皮,诸凡气滞总相宜。”[8]脾胃名家董建华院士称之为理气之总方。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去掉香苏散中炙甘草,防其甘温郁滞。在临床中,体会到苏梗与香附的剂量也值得注意,两药的剂量不同,可以改善不同的症状,比如患者合并大便不畅,3~4天大便一次,质软,剂量为苏梗15克,香附15克;以气滞作痛,气郁化火,舌红苔薄黄,口干时,两药剂量为苏梗10克,香附15克为宜;以胃脘胀满,嗳气得舒时,无化热之征,剂量为苏梗15克、香附10克。香苏散全方不寒不热,不腻不燥。

猜你喜欢
香附理气胃气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治胃寒痛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
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治疗产后便秘26例
HPLC-ELSD法测定中药两头尖中竹节香附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