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拾粹

2021-03-27 11:34
光明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元御厥阴太阴

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是谓冬伤于寒。冬伤于寒者,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也。相火升炎,久而弥盛,春气一交,阳根尽泄,变木为火,化温成热,是以春月而行夏令也。天时之寒暄莫定,人窍之启闭无常,一遭风露侵凌,温病作矣。春时不病,至夏而感,是谓热病。冬时不病者,寒水司气,虽蛰藏失政,而经络脏腑之热,究未如春夏之盛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温病根原》

温病之原,起于冬不藏精,伤其寒水之令,故春夏病感,必是内热。但冬伤于寒,春夏必病温热,而春夏之温热,不必皆冬伤于寒。其冬伤于寒而病温热者,自是内热,其不冬伤于寒而病温热者,未可定谓之内热也。病与温疫相同,而法亦无殊。其营郁热发,而又病于春夏之间,固无入脏生寒,用四逆、真武之证。然燥渴饮冷,积水不消者,亦未尝少,此皆不可用凉泻之法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病原同异》

四时感伤之因,有风有寒。寒者,天地之阴气,风者,天地之阳气。阳主开,阴主阖,伤于寒者,皮毛开而寒束之,故窍闭而无汗;中于风者,皮毛闭而风泄之,故窍开而有汗。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风寒异邪》

气清而孕水,故气病则寒盛,而为伤寒;血温而孕火,故血病即热盛,而为温病。秋冬之感,皆是伤寒,其时非必无风,中于风者,便是秋冬之温病;春夏之感,皆是中风,其时非必无寒,伤于寒者,便是春夏之寒病。究竟秋冬寒多而风少,故往往病寒,春夏寒少而风多,故往往病温,时令不同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营卫殊伤》

一日一经,六日经尽,凡诸感病之大凡也。若伤寒,若中风,若温病、热病,若温疫、寒疫,若痘病、疹病,无不皆然。但温热必传脏腑,余则病由外感,原无内热,不必定传脏腑耳。程氏郊倩,谓温病传经,伤寒中风不传经,其论全非。唯两感之家,一日两经,则温热之所独有,而诸感病之所无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传经大凡》

太阳在六经之表,故感则先病。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故头项痛而腰脊强。肺主卫,肝主营,而总统于太阳。太阳之经,在皮毛之部,营卫者,皆皮毛之所统辖也。温病卫闭而营郁,法当清营热而泻卫闭。一日之初,卫闭已见,营热方生,故一日太阳之治,宜凉金补水,而开皮毛,不易之法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太阳经证》

温病寒水失藏,相火炎蒸,已旺于衰废之时。春夏病感,卫闭营郁,热盛火发,势当得令之候,愈极熏赫。少阳伤寒,有寒热之往来,以二阳在表,三阴在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少阳居表里之半,是以寒往而热来。温病三阴经气从阳化热,故但热而无寒。其经络耳循胁,行身之侧,故胸胁痛而耳聋。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咽干而口苦。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少阳经证》

温病冬水失藏,相火升炎,胃津既涸,脾精亦亡,太阴之湿,久化阳明之燥。春夏病感,卫阳遏闭,营热郁发,土焦金燔,燥气愈甚,其经挟鼻络目,行身之前,故目痛鼻干,而身热不卧。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阳明经证》

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阳明盛则太阴化气而为燥,太阴盛则阳明化气而为湿,故太阴之经,最易病湿。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太阴,无不是湿,而唯温病之在太阴,则化湿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阴烁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太阴经证》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温病名义·附岐伯温义》

仲景《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热灼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温病名义·附仲景温义》

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阳盛则丁火司权而化热,阴盛则癸水违令而生寒,故少阴以君火之经,而最易病寒。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少阴,无不是寒,而唯温病之在少阴,则化寒为热,以其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病感,更值火旺水虚之候。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少阴经证》

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治则木达而化温,病则火郁而生热。以厥阴乙木,原胎丁火,故厥阴之经,最易病热。温病卫闭而遏营血,营郁是以发热,而营藏于肝,则温病之来,实受于厥阴。方其隆冬火泄,营血已伤,势将腾沸。春夏病感,卫闭营遏,血热自当愈剧。其经循阴器而络肝,故烦满而囊缩。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厥阴经证》

温热之病,阳强阴弱,岐伯立法,则曰汗泻,仲景垂戒,则曰汗下,义若不同,而理实无殊。岐伯之示汗泻,补阴而泻阳也,仲景之戒汗下,泻阳而亡阴也。后世通岐伯之针刺,效仲景之汤丸,易麻桂之温燥,汗之以清凉之剂,变承气之荡涤,泻之以滋润之品,壮火既清,微阴续复,则悉得岐伯之遗法,而不犯仲景之明戒矣。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卷一·温病解第一·汗泻之法》

猜你喜欢
黄元御厥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匪窟脱险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不附和名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