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变异评价与肾移植变异动脉吻合术式研究进展*

2021-03-27 14:33孙煦勇
解剖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肾动脉分支主动脉

徐 云 孙煦勇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南宁 530200;2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南宁 530000)

现在我国每年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人数达到100万,而肾移植已成为治疗ESR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全国施行肾移植手术10 793例,居世界第2位,2018年肾移植手术例数较2017年增长15.42%[1]。2019年,捐献肾器官数量和移植数量均达历史新高,但面对日益增多的ESRD患者,也只能满足1%ESRD患者肾移植需求,器官短缺始终是国内外移植科医师共同面对的问题[2]。捐献的肾器官已经成为稀缺的资源,对移植肾的血液供应恢复有赖于高超的血管吻合技术,因此加强对正常及变异的肾血管认识,显得非常重要,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肾动脉变异较为常见[3],其起源、数量、形态等特征变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肾移植手术操作的难度及预后的不确定性。正确认识肾可能存在副肾或多肾动脉等变异,提高肾移植术中吻合变异动脉血管外科处理能力。因此,肾动脉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旨在对肾动脉变异进行评估、分类等研究,以寻求在肾移植术中对肾动脉进行最佳的血管吻合术式,以确保肾能及时恢复血液供应,恢复肾功能,故对其进行综述。

1 对肾动脉变异的认识

1.1 副肾动脉定义

根据经典的解剖学知识[4],肾动脉系在腰1、2椎间盘水平之间,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的腹主动脉发出肾动脉;入肾门,在肾窦内分支,发出叶间动脉,这些动脉位于皮质中的肾锥体之间,沿着金字塔底部,在髓质和皮质之间呈拱形走行。叶间动脉称为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从弓形动脉发出分支,通过皮质升至肾被膜。当小叶间动脉到达肾被膜时,小叶间动脉向每个肾小球发出分支。

通常情况下,只有1支肾动脉从肾门入肾[4]。识别肾动脉变异,主要以肾动脉来源、支数、是否通过肾门等,一般认为,肾动脉变异以多支动脉多见,国外文献[5]多认为肾动脉变异分支分为来源腹主动脉、肾动脉或其他部位,只要从腹主动脉发出动脉入肾,不管是否经过肾门入肾,再根据发端于腹主动脉的数量,1支者称为单支肾动脉,数支者则为多支肾动脉,而管径最大,肾供血区域面积最大的动脉为肾动脉,其他分支血管即为肾动脉变异[6-7],而国内的解剖学界则将是否通过肾门定义为肾动脉的标准,“不经过肾门的动脉”均为肾动脉变异[8],国外对变异的肾动脉定义主要考虑动脉来源,而不考虑是否通过肾门,国内定义标准则与之相反,动脉只考虑是否进入肾门,不管动脉来源,导致在副肾动脉分类上存在差别[9]。

1.2 肾动脉变异的其他分类

由于无统一的标准,肾动脉变异的其他名称、分类更为复杂。根据变异动脉起源,不管源于腹主动脉,还是来自肾动脉主干的额外供肾动脉,或其他部位的分支称“多支”动脉[10]。以肾动脉主干为参照、可分肾动脉主干、上/下极动脉。将肾的额外血管分为附加血管、副血管或变异血管,这些血管直径不等[11]。其中最有特色是Sampaio等[12]引入“肾门”概念,表示肾动脉分支穿过肾门,“门外”表示肾动脉分支穿过肾门外,“上极”表示肾动脉分支穿过肾上极,“下极”表示肾动脉主干或髂总动脉发出分支动脉穿过肾下极,“门外”指的是肾门外穿入的肾动脉分支,“上极”指的是穿过上极的主动脉分支,“下极”指的是穿过肾下极的主动脉或髂总动脉。他们还认为这些血管应该命名为多条,因为它们是节段性终末动脉。Holden等[13]提出副动脉概念:随肾动脉主干从肾门进入肾的血管,而变异动脉直接从肾门外的被膜进入肾,这些异位肾动脉通常起源于腹主动脉或髂动脉,但也可在极少数情况下起源于主动脉胸腹腔交界处、腰动脉或肠系膜动脉。总之,肾动脉变异分类主要依据为起源的部位,如腹主动脉、肾动脉、腹主动脉其他属支,变异动脉分支数量,与肾门的关系、管腔直径大小等。

2 肾动脉的胚胎来源

肾动脉血管发育复杂,在胚胎时期,随着骶部发育的肾不断上升,后肾的血液供应随之变化,新生肾动脉从腹主动脉近心端发出和肾远端的血管不断退化消失,正常情况只遗留肾动脉和静脉各1条。如果肾远端动脉未完全退化消失,形成变异肾血管,即多支肾动脉,而其中血管直径最粗且承担肾供血面积最大的动脉则为肾动脉,其余分支的就称为副肾动脉。肾动脉变异比较常见,且肾动脉变异常以肾动脉数目的异常为多见[9]。

同时在腹主动脉发出中肾动脉在肾、肾上腺以及性腺周围形成血管网。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动脉逐步退化消失,正常情况下仅保留1支中肾动脉供应肾即肾动脉。但如果这些血管网中的动脉遗留下多支,形成副肾动脉。肾、肾上腺、性腺三者均处于相同的胚层组织,肾上腺和性腺也可能有血管变异。副肾动脉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残留动脉。因肾和血管胚胎发育的复杂性、人群人种差异,决定肾动脉变异数量相差很大[14]。

肾实质可分为顶段、上段、中段、下段和后段,肾动脉主干最初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几乎总是供应肾的上、中、下3段,后支滋养后段和下段,肾下段通常由副血管供血[15]。单肾动脉的肾可以根据肾内节段类型进行形态学分类,肾实质为4段占3.8%、5段占57%、6段占31.64%、7段占5.7%、8段占1.9%;如果肾血供有副肾动脉时,可多达24种肾段形态学类型,57.14%的病例有5个肾段,6个肾段占33.33%,7个肾段占7.14%,8个肾段占2.38%[16]。肾动脉入肾实质之后,在各肾段内形成终末动脉,它们之间血供系统彼此独立、无相互吻合。

3 肾动脉解剖变异形态及人群分布

肾动脉变异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可能与胚胎发育复杂性,选择的研究方法(如人体解剖、放射检查)等因素有关。虽然许多研究是基于解剖、尸检样本,而血管造影研究使用的是活体患者。人体解剖可能比主动脉造影更准确地确定肾动脉的数量,但由于样本量少,可能存在偏差。在血管造影研究中,多支肾动脉由于其厚度(直径<2 mm)而较少被发现。另外,如果起源于腹主动脉时,通常是无法检测到的,并且进入肾门外的动脉经常与肾上腺或被膜动脉相混淆[17]。三维CT血管造影的动脉期用于评估肾动脉,是检测肾动脉异常最敏感影像手段,能正确显示肾动脉解剖结构(口径、数量、动脉分支模式和副肾动脉),并且与常规血管造影相比提供了更好的静脉解剖细节[18]。根据国内解剖文献[19],肾动脉支数在1~4条之间,1支者为48.98%~88.3%,2支者占10.7%~40.8%,3支者占0.0.71%~10.20%,4支者为0.1%。

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副肾动脉发生率差异较大[20]。以不同地区的人群基准,肾动脉变异最低为马来西亚人,出现率仅为4%,而副肾动脉发生率最高为巴西人,达61.5%[21],59.5%的印度人可出现副肾动脉,欧洲的土耳其人出现副肾动脉,约占42%。在中国人群中出现副肾动脉变异为14.5%[22]。肾动脉变异多起于腹主动脉,可为单侧或双侧。多发性肾动脉很少起源于腹腔内除肾动脉、腹主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在我国,成年人有更多的副肾动脉的病例和尸体解剖报道。

4 肾移植术中肾动脉变异血管吻合方式

肾移植对血管吻合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术者对肾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有全面、清晰的认识。而肾动脉变异常见、复杂[9],肾内肾段动脉为终末动脉,独立的血液供应系统,肾动脉变异的支数越多,手术操作难度越大[22]。根据供肾动脉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吻合术式。根据文献总结肾移植术中供肾变异动脉处理,总结其最佳血管吻合方式,以提高处理肾动脉变异处理能力,以尽快恢复移植的肾功能[23-26]。

4.1 供肾动脉口径细小的处理及吻合方式

首先要看供肾动脉是否是变异来源(如腹主动脉或其他部位)及受者的血管有无粥样硬化等。如果供肾动脉较正常人小(直径0.3~0.4 cm),如果直接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则易发生血管狭窄,宜选口径较大的髂内动脉 (直径0.8~1.0 cm) 侧端吻合。采用4点定位法(在4点之间采用“∧”吻合法,即用双头缝针,先在肾动脉外向内进针,然后髂内动脉内向外出针,另一头缝针用同样方法紧靠肾动脉第1针外向内进针,离髂内动脉上述进针处合适距离内向出针,成“∧”吻合打结,逐步矫正吻合口大小),此法克服了血管直径悬殊较大的吻合困难[24-27]。另外如果髂内动脉有重度粥样硬化,宜选择髂外动脉侧端吻合术[23-26]。

4.2 供肾动脉2支的处理

当供肾动脉有2支的情况,首先考虑双支动脉开口距离、动脉长短、粗细、是否带“动脉瓣”,以及受者血管情况等。双支动脉开口近且带“动脉瓣”,可直接与髂外动脉侧端吻合;双支动脉开口较远或不带“动脉瓣”,可以修剪缩短双支脉开口距离,然后将双支动脉开口处所带的部分腹主动脉壁缩短缝合,形成一个共用“动脉瓣”,与髂外动脉侧端吻合;双支动脉长度差别较大、管腔大小不均,但不能结扎血管,可将短细支动脉与粗长支动脉侧端吻合后,将长的肾动脉吻合于髂外动脉,或者短者侧端吻合于髂外动脉,长者则吻合于髂内动脉[23-26]。

4.3 供肾动脉分支3支或3支以上的处理

3支肾动脉者,将邻近2支动脉用“裤衩样”方式简并吻合,使3支变成2支,分别与髂外或内动脉端侧吻合。4支以上肾动脉分支,尽量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裤衩样”简并吻合方式减少肾动脉分支数,用以上述吻合方法分别与受者的髂外、内动脉及分支(髂内动脉恒定分支)吻合[23-26]。

4.4 供肾副动脉及极支动脉的处理

肾内部血液的供应具有分段、相互独立的特点,尽量将直径大于1.0 mm且位于肾上极或下极的变异动脉保留,避免对肾血供产生不良影响。术中显露腹壁下或上动脉近端长度要适宜,以供肾副肾动脉-受者腹壁动脉端端吻合,根据术中变异动脉起源的位置,将下极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将上极动脉与腹壁上动脉吻合,可提供副肾动脉的返流,从而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27]。

刘龙山等[28]进行14例亲属活体供肾动脉变异(单支动脉较早分支型2例、双支动脉型10例、3支动脉型2例)的血管重建,术中根据血管变异的情况,灵活运用本文例举的血管手术方式,结果术后各支动脉血流通畅,移植肾血液供应丰富、均匀。12例肾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其中1例术后第14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血肌酐下降缓慢。除1例三支动脉供肾受者因动脉粥样硬化较重造成移植肾下极动脉栓塞,血肌酐升高并稳定在170 μmol/L外,其余患者肾动脉血流通畅,血液供应丰富、均匀,肾功能恢复良好。所以术者需要利用供肾动脉的自身条件重建血管,可获得较好的移植肾功能。

综上所述,供肾多支动脉时,在决定吻合前,需要评估多支动脉血管本身条件。对管腔较大的动脉及扩大标准供肾代偿能力较差的,尽量保留血管,避免结扎。多支型肾动脉在肾实质内无吻合的侧支循环,在肾移植中必须行多支动脉重建术,保留供肾珍贵的血供。如果在术中对多支动脉处理得当,则供肾与使用单一肾动脉的移植物一样安全[29]。副(多支)肾动脉来源、数目和形态复杂,决定副(多支)肾动脉形态多种多样[30]。近来肾移植技术开展,由于副肾动脉起源、走行、入肾门位置复杂多变等因素,肾动脉解剖的复杂性,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影响术后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肾功能恢复、短期移植肾存活率等等,对肾动脉变异的认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副肾动脉可能与其他非典型血管化变异体共存,特别是在泌尿生殖系统[14]。副(多支)肾动脉与其他非典型血管化共存的潜在意义,需要采用解剖标本以及应用先进影像技术,扩大研究血管解剖变异的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寻找导致解剖变异的因素,特别是对肾动脉的基础解剖形态进行全面研究

猜你喜欢
肾动脉分支主动脉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多支肾动脉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巧分支与枝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by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 sole biomarker for staging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