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以泸州市图书馆为例

2021-03-27 11:54黄善容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再生性影印泸州市

黄善容

(泸州市图书馆,四川 泸州 646000)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社会变化非常剧烈,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全面记载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光辉历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然而由于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应用,民国文献面临纸张酸性脆化的问题,为文献的长期保存埋下了隐患,除了纸张的原因外,其装帧方式、装订材料、文献保藏机构保存条件差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民国文献破损严重。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民国文献,是图书馆界面临的共同难题。201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该项目在2016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重大工程“中华典籍整理”专项。项目自启动以来,在各图书馆和学界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文献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以泸州市图书馆为例,就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初步探析。

一、民国文献保护现状

1.什么是民国时期文献

民国时期文献一般是指1911年至1949年期间出版或形成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稿、拓片、海报、照片、传单、票据、电影胶片等。这些文献全方位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为民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1]。

2.泸州市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现存概况

泸州市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川南人民图书馆(省级),经过多年收集积累共有民国时期文献1.0023万册。其中民国版图书6510种,9559册,期刊249种,771册(以合订本计)。此外,还收藏有朱德早期在泸藏书110种,1609册。但由于其装帧形式、纸张类型与古籍贴近,因此,我馆将其归为古籍。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的纸张含酸量高、耐久性差,泸州的气候环境又潮湿,新馆开馆以前,长期保存在地下室内,保存条件较差,直接加剧了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老化、脆化。根据初步调查,所藏民国时期文献破损率100%,并都是中度以上破损,有相当数量已经完全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为此,泸州市图书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设了有空调和除湿机装备的专用书库,书柜也是用香樟木制作,民国文献与古籍文献享受了同等保护待遇,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专用书库内。但是,因为无法承担高额的电费,标准书库也是建而没用,开展的修复工作也仅仅是对古籍线装书的修复整理。因此,加强民国文献保护迫在眉睫。否则,民国时期文献将面临“断层”的危险。

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保护观念滞后

在图书馆界,各馆对古籍的重视基本形成了共识,有为古籍专门设置了研究部门和阅览室,并制定了一套完成的保护方案,馆藏环境、修复技术、编目整理上都下了功夫。而民国文献重视程度上远不如古籍,由于民国文献距今不到百年,获取相对容易,不被各界认同珍贵,与古籍的保护在认识上有差异,保护观念滞后,多数的图书馆没有把民国文献单独收藏。近几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在项目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和图书馆认识到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视,展开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开发,但多数地市级及县区级图书馆仅停留在普查摸底阶段,有的基本没有进行此行工作,保护和开发工作参差不一。泸州市图书馆虽然从2007年加强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开始整理出版了《泸州市图书馆馆藏抗战版图书目录》和《泸州市图书馆馆藏民国版图书目录》,但近几年几乎停滞不前,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对民国文献进行保护和开发,保护力度远远不够[2]。

2.原生性保护方法难度大

民国文献的保护方法一般都与古籍保护的方法相同,也是采用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而原生性保护是通过改善文献的保存环境、科学的修复手段以此来达到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它是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基础。但是外部环境的改善需要建标准化的书库,长期温湿度控制需要高额的电费,这笔费用图书馆是无法承担的,泸州市图书馆的民国文献虽然享受与古籍同等的待遇,其温湿度设备也形同虚设,长期没有利用当摆设;还有就是民国文献的纸张质量、印刷方式、装帧形式与古籍不同,因此,修复技术要求高,古籍修复的“托裱”法在双面印刷的民国文献上根本派不上用场,采用纳米技术“加固”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操作上具有不可逆性,对书籍会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其技术还在探索中,从广东中山、重庆等图书馆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隐患,而且成本高,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无法独立承担,因此,无法在民国文献保护上广泛推广应用。

3.民国文献修复人才缺乏

古籍保护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之一,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提起古籍保护也仅限于对古籍线装书的保护。由于民国文献修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培训的修复人才也只能修复古籍,民国文献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少。像泸州市图书馆近几年培养的修复人才不仅是外聘编外人员,修复技术普遍不高,人员也是流进流出,人才队伍不稳定,而且也只能修复古籍线装书,对民国文献无从下手。因此,民国文献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三、民国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

1.加强队伍建设,成立文献保护机构

要全面展开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熟练的优秀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完善政策保障,保证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确保资金落实。其次是规范化培养人才。将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感并甘于寂寞的管理员送到高等院校进行中、长期的系统培训和参加各类短期培训,让他们成为既是专家又是通才。泸州市图书馆可以依托现有机构设置,在古籍特藏室内设置2—3名年龄互补的人员专门从事文献保护与开发工作,为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使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再生性保护的开发

民国文献具有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双重性,目前所采用的原生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文献的文物属性。这种保护会限制民国文献的利用,使民国文献的文献价值发挥不出来。因此,再生性保护便应运而生。再生性保护是民国文献开发利用的最佳选择。

2.1 再生性保护的优势。再生性保护是通过影印出版、缩微拍摄和数码扫描等手段,改变文献的载体,达到既保护文献原件又方便读者使用的方法。再生性保护是民国文献的重要保护方式,即避免了文献的损毁,又提高了文献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再生性保护”这一概念,其中临摹、影抄是常用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技术将文献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已经成为博物馆和图书馆广泛运用的再生性保护方式。而采取影印出版与数字化建设是再生性保护的最有效方法。

2.2 影印出版。影印是将文献原版通过拍照处理。影印技术是最接近原貌的载体,而且阅读起来较原书更为便利,完全可以取代原书的阅读使用功能。影印出版就是将文献影印件通过整理出版。近几年,图书馆界也开发了一大批影印丛书。如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汇集并影印出版的《大型民国文献丛书系列》,包括40余种民国时期文献汇编。为此,泸州市图书馆应积极加大对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工作力度,对本馆有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民国文献,通过分类整理进行影印出版。这既是对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让民国文献得以“原貌重现”,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2.3 建立全文数据库。在全文数据库开发上主要有图像保存和文本保存。文本保存由于要手工输入文字,难度大、成本高一般不被采用。图像保存是通过数字照相或扫描的方式实现的一种数据存储方式,技术实现容易,文献能保存原貌,成本低,因此,多被图书馆界采用。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完善,国内各大图书馆也十分重视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化转换民国文献34806种计935万页;重庆图书馆完成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数据量达4TB。泸州市图书馆在2011年通过外包形式全部建立了书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该馆的古籍善本、朱德在泸藏书等文献进行了数码扫描,截至2017年建立了66万页的全文数据库,但民国文献所占比重不大。为了满足读者对民国文献的信息需求,应加强建立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的重视,加大投入,加快速度,让民国文献得到及时的抢救[3]。

2.4 建设专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是反映某一专题内容的数据,它要求的不仅是系统完整地反映某一专题的内容,而且强调“精”和“准”,因此,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专题数据库的开发利用是馆藏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和创新手段。目前,各收藏机构纷纷建立民国时期专题文献数据库。南京图书馆开发的《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收集民国时期照片、图像6652种,涵盖多个专题。依据泸州市图书馆资源优势,可将民国文献中反映泸州历史、军事等文献,归纳整理建立革命历史文献专题数据库,这是深度挖掘民国文献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

结语

民国时期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各图书馆要充分发挥革命历史文献的社会教育作用,在原生性保护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影印出版和数据化建设等再生性保护方式,促进革命历史文献的利用和传播。

猜你喜欢
再生性影印泸州市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环保新型材料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