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下开展小班主题建构游戏活动的实践

2021-03-27 11:54毛鑫鑫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马路小班建构

毛鑫鑫

(广饶县李鹊镇中心幼儿园,山东 东营 257333)

小班幼儿正处在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喜欢进行动手操作,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并实现发展。其中小班的建构游戏就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还能通过参与建构游戏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包括数量关系、认识图形、提高空间认知能力等等,而且建构游戏也是幼儿园最常使用的一种游戏形式。但是有的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对幼儿的建构过程进行高度控制,使幼儿受到束缚,无法实现游戏的目的,未能体现自发、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化教育改革的精神。为此,本文以小班幼儿主题建构游戏活动的实践活动为例,站在儿童本位的视角,探讨有效开展建构游戏活动的策略,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幼儿的已有经验,明确游戏内容

在开展相关教育实践之前,笔者认真阅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游戏活动的阐述,明确了游戏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游戏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游戏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已有能力水平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难度比较适宜,不会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小班的孩子正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呈“自我中心化”,在游戏形式上更加倾向于平行游戏,并且同伴间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较弱。在日常的建构游戏观察当中,发现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亦喜爱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游戏。能用平铺、延长、叠高的技能进行简单造型的搭建。在建构游戏活动中,还发现男孩喜欢玩建构汽车、飞机、手枪等游戏活动内容,而女孩则乐于搭建小花、玩各种小动物等。当然,小班孩子基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搭建游戏兴趣不易持久,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同时,也因为自身的生活及游戏经验有限,导致任务意识不明确,当遇到问题时常常容易放弃、退缩。但有的教师在设计建构游戏时,往往从自身的视角选择游戏内容,却忽视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如有一次设计了“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游戏活动,虽然这次活动源于孩子们使用各种材料搭建马路,以及喜欢搭建各种小汽车。但是小班幼儿的兴趣与已有经验,却不再“十字路口”的搭建上,而在于了解斑马线、认识红绿灯,以及马路上各种各样的小汽车这样一个层面,而对于马路十字路口的每个位置应该安排什么,他们并没有兴趣,亦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教师在讲解活动内容时,孩子们不太能接受也无法理解。如在具体的搭建过程中,孩子们铺设栅栏便一铺到底,根本不知道把“红绿灯”安排在哪里。教师使尽全力解释十字路口应该有怎样的空间布局,但一搭建起来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

所以,为了有效开展这样的建构游戏活动,应该首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如男孩喜欢汽车搭建,那就在活动中先开展搭建汽车的游戏,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关注马路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从小汽车开始慢慢将他们的视角扩展到马路的其他事物上来,在几次的建构游戏结束后形成一个“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活动单元,形成主题建构游戏,为接下来真正搭建“十字路口”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可以充分挖掘周边资源,通过来园及离园时光,由家长陪伴,对于每天都接触的马路、街道、路口的造型与结构进行了解,明确建构特征,利于小班幼儿的观察与感知。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对十字路口进行实地观察与了解,认识它们的宽窄、直弯等特征,对周边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在充分了解建构对象,具有丰富的经验支撑后,集体梳理总结十字路口及相关事物的结构特征,形成自己初步的建构计划,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启关于马路十字路口的建构活动。

二、投放材料具有针对性,提升建构经验

由于有些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了偏差,因此,在材料投放方面也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随意性强针对性差,无法有效支持幼儿主动建构,并未真正提高他们的建构水平。

如在“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游戏中,有的教师投放了大量的材料,而且是一股脑地把废弃材料及拼插积塑材料都呈现给了幼儿。虽然废弃材料的二次利用对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活动中一次性投放的材料种类过多,数量过多,而且材料的体积过大,导致小班幼儿无所适从,他们对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却没有把他们引导到建构游戏中来。特别是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他们的建构技能单一,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与组合低结构材料的能力,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废弃材料的教育价值,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投放的材料数量过多,导致幼儿摆弄几下这个材料,又去摆弄另一种材料,在反复的摆弄材料中时间过去了一大半[1]。当然,提供的材料数量也不足,特别是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当教师发现孩子们都在玩同一类建构游戏时,一定要增加同类的游戏材料数量,避免幼儿因为材料不足而发生争抢。

所以,组织与开展建构游戏活动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及认知水平、创造能力等提供适宜的材料,选择恰当的材料投放策略。对于小班幼儿来讲,投放材料时数量要适宜、体积要适中,而且摆放在幼儿方便拿取的位置,特别关注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堆叠、围合等建构技能,可以提供一些形状积木;同时,为了促进幼儿小手肌肉发展,还可以提供拼插积塑加以辅助;当然,为了使游戏更具趣味性,可以添加一些形象生动的小人、小动物等辅助材料。在材料支持下,幼儿可以快速搭建形象简单的建构作品。

三、满足幼儿兴趣及需求,促进自主探究

游戏本身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并能促进幼儿自主探究。但是教师高度控制的游戏却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活动,与小班幼儿重视游戏过程本身而不关注其结果正好相反。在建构初期,小班幼儿不但缺乏丰富的建构技能,亦不知道想要或需要建构什么,他们仅仅是对拼搭这些动作过程感兴趣而已。因此,在开展建构游戏活动之前,不能单纯为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而设计游戏活动,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一步一步推动游戏活动向前发展,在自然而然中提高各种建构技能。

如在“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设计前期的建构小汽车及玩“开车”的角色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有兴趣和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建构游戏活动中来。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建构内容时应该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点,设计的建构目标应该符合幼儿当下的建构水平。反之,教师很可能会为了自己设计的建构目标的实现,而只关注游戏的结果,并为此主导幼儿的游戏过程,如教师会对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对其他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视而不见,一旦发现幼儿未能按照预设进行建构就会让他们回到设定的游戏中来,这种情况下的建构游戏无法激发幼儿建构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发挥创造力。

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幼儿当下的兴趣点,此时根据他们的兴趣倾向做出一些调整,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幼儿逐步走进预设的建构游戏中,既满足了幼儿不同时期的兴趣需求,也有利于幼儿在了无痕迹中实现发展,在一步步提高建构技能的过程中,达成了预设的建构游戏教育目标。

四、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顺应幼儿意愿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既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干预过多,将会操控幼儿的游戏行为;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介入方式,或者介入时机不合适,又会干扰幼儿的游戏行为。

如在“建构马路十字路口”的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发现孩子们竟然只对自制的小人感兴趣,却没有把它摆放在马路的人行横道上,于是便让他们用这些小人来丰富建构游戏的内容;当教师又发现孩子们对废旧材料鞋盒等不感兴趣时,又要求他们继续使用这些鞋盒搭建更大的房子;当孩子们随意摆放小汽车、小树、转盘时,教师又要求他们让这些材料放在该放的位置,让它们变得整洁。在教师的一系列的介入指导中,所有的都是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却没有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这只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建构游戏目标而进行的指导,体现了教师“主导”,却忽视了幼儿的意愿,无法达到激发幼儿建构兴趣,提高他们游戏主动性的目的[2]。

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简单搭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创新—创新延伸,锻炼了孩子们的勇敢精神和合作精神,以孩子们的建构意图为核心,追随孩子们的游戏兴趣点,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们自己在畅想,自己实施建构。所以,教师的介入指导应该顺应孩子们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建构兴趣,逐步提升建构水平的目的。在小班建构游戏中,当幼儿水平不足、发生冲突时,教师有必要介入游戏,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介入指导方式,这样既可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结语

总之,有效开展建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建构兴趣,就要以儿童为本位,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已有经验设计建构游戏内容、游戏目标。在幼儿搭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恰当选择和投放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才能推动幼儿一步步掌握建构技巧,提升他们的建构水平,提升孩子们建构游戏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同时,能够帮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

猜你喜欢
马路小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人来车往的马路
建构游戏玩不够
过马路
过马路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这份爱穿越马路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