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在儿科医学本科见习教学方面的应用分析

2021-03-27 11:54梁秀玲张伟兰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儿科病例案例

梁秀玲 张伟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儿科属于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为专门研究儿童成长发育及疾病防治的学科。儿科临床教学一般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实现教学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理论知识、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临床实习为医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实践、分析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为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问题分析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均实现医学教育有效变革及调整,逐步引入案例式教育模式,能够以学生作为教育中心,实现临床教学实际案例分析,可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堂内容理解,积极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儿科临床见习过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全面实现教学有效改革。

一、案例式教学法概念

案例式教学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模式,属于医学教学的改革趋势,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避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积极帮助学习者能够提高自身思维水平,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争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同时,可以将案例作为教学作为中心,实现多途径整合教学,强调案例分析教学中交流、合作的意义[1]。案例式教学法能够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于临床实践中问题解决的能力,将案例分析课程代替学科基础课程,会导致学科的界限模糊,并建立横向联系。教学活动主体为学生,有效代替传统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实现小组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模式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并形成双向交流模式。通过案例数设计、启发诱导、问题讨论、总结实现教学新方法创建,结合旧课复习、新课巩固、布置作业等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基于案例分析学的理论上积极融入心理学,探究学生的内心需要,积极构建教学改革思路。发挥学生的横向思维及发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逐步成长成一位合格的医生[2]。

二、案例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将案例式教学法逐步引入儿科临床教学,应先通过教学组实施集体研究,确定将案例作为教学引导,积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问题,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临床知识的掌握及理解。

1.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将案例作为教学引导

临床实习过程中,将以往传统的见习以教师为主的见习方法进行转变,将案例作为教学开端,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在思考案例的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出案例中问题,提高学生求知欲,提升学习效率,避免被动灌输知识,应积极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出相关案例特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病例中思考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常见病因、支气管肺炎的生理机制、病理机制,提出问题的分析思路及复习办法,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回答,随后引领学生前往临床对于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边思考、边执行[3]。

病例实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施典型病例准备,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组长应进行成员推荐,实现分工合作并做到各司其职,积极实现材料收集,同时,应对于病史实施采集,积极帮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此种方式能够有效确保小组的各位成员均能够参与到案例讨论当中,实现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查体后需要由一名医生进行病例报告,其他学生应实施补充,老师应对学生遗漏的问题进行引导,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发言,并结合学生的结果中的案例个体化问题进行解析,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在遇到案例讨论与题目偏离时应及时进行引导,教师需要对于病例的个体问题进行总结及归纳。例如见习开始时可对于支气管肺炎患者产生心力衰竭如何体征鉴别?老师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提出,并提醒学生对于心力衰竭等相关疾病实施鉴别,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检查补充,病例收集后,老师需要回答学生的提问,再次将进行全面总结。

2.做好学生及教师的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角为教师,案例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儿科临床见习阶段逐步引用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均需要实现学生及教师的角色更改,可围绕共同话题进行积极讨论。例如在支气管肺炎病例分析中,部分学生会对于支气管肺炎应用抗生素的种类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领者及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能够为对于案例的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教师应进行整个过程总结,通过病例讨论结果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心力衰竭以及支气管肺炎的主要治疗原则、利尿剂应用方法、通过教师的总结及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于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同时,应积极明确疾病的治疗原则,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听讲老师讲解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将理论及临床进行结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归纳、分析及总结,时刻把握角色转换,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

3.注重帮助学生实现临床思维培养

学生临床学习某种病种时,教师需要根据病种的特点进行系统讲解,能够为学生进行纵向指示,首次接触患者时医生需要实现有效鉴别,并从某一症状出发进行横向分析,通过不同专科病种鉴别最后得出诊断,此种思维方式与课堂教学存在差异,学生对于单个疾病不具备明确认知情况下,课堂教学需要避免过多强调横向分析。儿科案例分析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针对某一病例实施问题分析,积极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教育学生避免应用固定模式进行限制,导致其产生误诊,同时,临床疾病首发症状儿科科见习过程中,咳嗽为首发症状,许多学生见到患儿咳嗽时就直接判定为肺炎,没有进一步进行体格检查,及患儿的病史询问,临床需要通过学生的案例设计分析,使学生能够对于疾病共同症状进行有效鉴别,并实施病例系统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在病例采集时采用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加全面的临床资料,实现疾病鉴别及诊断。现阶段,由于受到医疗环境影响,各医院大部分患儿家属对于实习医学生不配合,因此,学生在儿科较小患者中问诊过程中存在实习活动困难的情况,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使其作为临床实习的重点。同时,由于学生儿科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见到的病种较为有限,受到市场经济原因,学生没有充分重视临床实习,大部分为了完成学业导致儿科实习难度提升,因此,需要积极改进临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案例式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可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将课程设置有效打破儿科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实现程序学习,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能够在积极互动过程中找到学习目标,并积极针对学习目标实现自我学习,有效实现问题总结及归纳,使学生全面掌握案例推理技巧,全面围绕案例问题实现综合课程编制,全方面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培养,使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获取知识,实现整体思维提高,此种方法能够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实现积极主动的平等课程,避免学生产生统一模式的学习思路,创新整体教学模式,提升见习医生的自身能力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事先准备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授办法,可应用启发诱导模式将课程讲授方式灵活多变,使见习医生能够深入理解及积极接受。在此种氛围下,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实现自身答案探索,能够在小组互动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及推动者,通过利用案例分析学习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案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由于儿科的实践时间较短,短时间接触的病种相对较少,应用案例分析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陷。PBL教学课程中存在详细的病史资料及图片,使学生能够在没有见到患儿的情况下,对于患儿疾病情况有一定了解,教师需要积极实现课程设计,选择适宜的教学材料,并利用合理的资源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学生活动反思及反馈,并采取积极方式实施干预。利用此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创新、探究能力及教学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的疾病认知,使学生能够具备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等相关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此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对于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教学方法,实现双向教学活动、互相监督及共同进步,同时,带教教师应具备高度责任感,自身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把握教学知识,提升整体临床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儿科病例案例
儿科专栏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病例”和“病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