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探析

2021-03-27 11:54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刘 辉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主要特点,采用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实践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管理工作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对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的主要教育工作任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感到恐惧、莫名焦虑、压抑强迫、精神抑郁和神经衰弱等现象,从而对学生在精神面貌、性格和情绪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其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根据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通过不断正确积极引导,为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最后,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带动综合素质和责任感的提高,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必需的[1]。在按学生需求进行管理工作时,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1.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管理工作开展时,要注意遵循学生自立能力、系统化操作、以人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活动,以此提升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学校内,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总结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测试结果,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交流会,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高校管理工作要从各个方面来推进心理健康理念传播。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管理中不断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生活和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推广宣传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来实现。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制定严格的健康心理教学计划,围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来进行具体授课,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内容,为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思想观念[2]。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采用交流方式,为学生解答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心理问题。根据收集和发现的学生内心情况,来为其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思维。

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和目光,促进其在教育教学环节收获科学的心理健康认识,学会进行自我疏导。在创新改进时,重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来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充分发挥教学的潜移默化优点,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挖掘并找到合适的消除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心理纾解,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优势,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推进校园健康思想文化的建设。

2.重视心理健康理念传播

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要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理念的传播工作。以此,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思想认知。在宣传传播方面,首先,收集大量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料,搜寻科学合理的符合学校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情况的相关信息,集中整理,列举出符合心理健康理念传播的相关资料,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传播活动。其次,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思想品质、自我意识、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根据这些方面的观察,总结探讨各个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帮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培养其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最后,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要提高高校管理服务意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来进行对应的帮助,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各不相同,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负担。在发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对此,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相关传播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教育活动课题,通过一些课程和综合活动,来给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增加承受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在高校管理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将学生心理问题和健康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不断推进健康理念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沟通询问渠道,引导学生积极生活和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宣传健康理念,实现健康思想观念的全面普及,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优秀品格的形成。

3.增设以人为本教育课程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增设以人为本相关方面的教育课程。建立知识体系完备、科学、合理的专业心理健康课程,为推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增设心理课程,需要遵循国家标准规定的相关教育管理机制办法,提高心理课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交流,来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给予知识层面上的指导,为学生提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展示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特点、意义和因此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际事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分析,切实地感受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再播放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要性和因此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学生展开讨论、模拟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并以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意识理念。

在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心理健康主题相关知识内容。其次,根据内容和材料进行整合和改进,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关注。最后,在课堂教学后,进行系统总结,为学生指导心理健康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一些正确思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程中,围绕教师、学生、以人为本教育课程来共同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制定健康有趣的活动内容。通过多方面的融合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健康氛围,做到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4.创建完备素质教育团队

在高校管理与心理健康融合方面,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创建完备素质教育团队是必要条件。为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扩充教育人数,并最终形成完备的素质教育团队。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思想意识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有效保证。

在创建素质教育团队时,要保证教师的心理专业技术水平。针对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不足,派遣专业知识人员为老师们提供培训,提升教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为此付出努力,不断进行学习研究,改进教学课堂计划,增加心理教育的部分,对每位学生的状态、问题、困惑进行及时了解,保证学生的身心稳定发展。在课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认知。在管理工作方面,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心理保驾护航,做好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交流桥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5.高校管理工作模式转变

要提高融合效率,对高校管理工作模式也要进行创新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改变,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模式,开展创新发展。结合高校自身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需要,创新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规范性、科学性工作管理机制。遵循社会发展理念,保证管理模式符合多层次、全方位、多侧面的管理要求。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高校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采用高效率的解决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辅助管理和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培养其主体意识,解决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提供保障,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传播理念、增加课程、建立团队和转变模式来提高融合效率,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