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侧建设路径浅析
——以S市H区为例

2021-03-27 11:54杨俊荣
中文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站服务体系公众

杨俊荣

(汕头市政协办公室,广东 汕头 515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长,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可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程度在一定水平上体现出国家实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备能够稳定推动经济水平进一步增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供给侧建设的内在要求

1.文化平等

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前,首先解决公共文化的资源如何进行平等、合理的分配问题。在考察多种方案之后确认:财政转移支付是最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分配方法,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合理、平等的分配资源,践行文化平等的原则。该方案可以满足现阶段各个社会层级公民的文化需求,最大程度上体现文化平等。举一个反例:个别地方政府主导建造的“大剧院”等文化项目超出了当地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及消费能力,且建设耗资巨大,最终经营入不敷出。此案例即为反面典型,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未能践行文化平等原则。

2.公众参与

虽然是政府主导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也应当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来,如当前政府大力支持民众经营图书馆,公共文化市场中民营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长。为进一步增强民众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实体的积极性,可以给予多种政策支持:政府与民众合营、给予民营机构多项政策支持、鼓励民营合资开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当前国内的民营博物馆占比已大于30%,数量上大约有30余座。此外,也应当鼓励公众积极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工作,例如北京市朝阳区有一座堡头文化中心,该机构由社区居民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含中心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制定、规章制度的执行等,其他地区也应当加以借鉴。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建设情况——以S市H区为例

1.完善区镇两级公共服务网络

近年来,H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填补空白,建成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新馆和区博物馆,打造了“文图博”三馆融合的区级文化阵地,使区综合文化中心成为文化高地,H区现有7个街道文化站以及60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全区所有文化站均达到二级以上,达标率为100%。

一是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部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提质升级,区文化馆已完成国家二级馆线上申报工作。二是初步完成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街道文化站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促进街道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硬件优化和软件配套,切实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三是推广全民阅读,充实图书馆馆藏书籍。目前,区图书馆馆藏书籍达15万册、电子图书3.3万册,报刊80多种,以全开架形式向广大读者开放借阅,人均藏书量为0.86册,高于S市2019年平均藏书量0.36册。2020年,区级公共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藏书年新增量0.3册,高于全省2019年的0.172册。

2.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力度打造“欢乐舞台”“惠民电影”“每月一会·联谜”“双泉潮韵”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品牌,年度内已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近150场次,其中“文明·欢乐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民电影”活动走进H区7个街道,打通送文化下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各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实际,持续举办多种形式文化惠民活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全力补足配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近年来,为充实H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招聘工作。通过人员队伍扩充,对H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将提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街道综合文化站及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方面,积极利用本级及上级资金对人员队伍进行扩充,安排专职人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据统计,H区各街道文化站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0名。

4.H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实困境

4.1 公共文体经费投入相对不足。H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140.27元,总体偏低。基层公共文体设施面广点多,各级经费投入未能满足全部公共文体设施的维护、管养、更新、软硬件配套等需求。因区级财政困难,也未能将基层急需的购买公共文体人才服务、开展文体活动等经费需要列入年初预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体事业的发展。对比省内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年流通服务次数偏低。

4.2 文体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编制少且配置标准偏低,各级经费投入较少,无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满足人才需求,导致公共文体人才队伍力量整体较为薄弱,队伍服务水平较为一般、专业性较差,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因机构改革,各街道文化站非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和独立法人机构,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编制,街道文化、体育职能多设置于街道公共服务办或党建办,从事文化站工作的工作人员多为街道公共服务办或党建办的工作人员,一名工作人员要承担多线条工作,无法做到专人专一业务,顾此失彼情况时有发生。

4.3 基层党政领导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稳是基层治理头等大事,对公共文化阵地各方面建设关注度不高、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仅仅满足于基本达标,基层文化体育阵地社会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各文化活动场馆免费开放存在资金短板。基层文化站(中心)长期存在无专职人员和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在创文对标迎检工作中问题凸显,旅游硬件配套缺乏投入,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偏少。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侧建设路径浅析

1.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开始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及公共管理之前,应当先深入了解并掌握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地形地势、公众文化需求、人口密度、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制定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设施服务的战略。某种角度而言文化基础设施能够预测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面向公众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应当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质量符合当地民众的真实需求[1]。

我国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理念及近年来农村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已经初步取得成果。持续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仅可以向上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在此领域的建设过程中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与完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了乡村群众的综合文化水平。

2.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如果想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重视公众起到的作用。换言之,应以群众为该项工作的基础,从群众中选拔适合从事公众服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加以培养,进而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发展。人才选拔、培养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充足的时间,然后才能观察到实际的效果,应当加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投入,将人才培养工作分散至社会各个单位、组织之中,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打造一支强大、专业的队伍[2]。

国家应从制度层面规划打造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方面,从就业帮扶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经费保障、职业规划、发展愿景和相关组织保障是否健全,将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长远生命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组织是否能打破常规,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经费倾斜保障,编制职位统一由市区两级管理,工作表现由驻点文化服务机构说了算,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另一方面,如何从人才培养上,即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下功夫,在招生保障和专业培养上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队伍的来源稀缺问题,在这点上,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和规范化培训是值得借鉴的。

3.积极培养引导公众文化自觉和内生需求

公共文化供给侧的建设不能局限于供给,培养引导需求也是其重要使命。公众力量及承担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责任的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该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单位及公众合力推动,从各个角度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政府应当注重提高民众的公众文化意识,培养公众的文化自觉性。群众如果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性,则可以积极响应政府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双方形成积极互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公众的公共文化意识得以萌芽、发展。群众的文化自觉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文化的决策层有关,而且直接体现了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容易出现公众文化需求与需求实现的冲突。服务体系在实现过程当中出现波折,可能导致该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甚至入不敷出。如果未能全面建立服务体系,则无法唤起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也将导致投入与产出失衡。因此,在体系建设时,需要避免“政府对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高度热情,但群众兴趣寥寥”的情况出现。政府或有关单位可以选择免费开放文娱项目或场所,降低收费,使其符合民众的收入水平,使民众更容易接受文化服务项目,进而引导公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内需的发展。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性,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民主性,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独有的凝聚力和团结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侧建设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猜你喜欢
文化站服务体系公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