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创作不能“短视”

2021-03-28 02:31孙晨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创作艺术

孙晨

当前,短视频在你我他之间传来传去,想躲都躲不掉。

有人说,从前的手机除了接打电话,什么都干不了;现在的手机只要换一块核动力电池,基本什么都能干。特别是手机上的短视频,更是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睡觉之前,再看一眼;睡醒之后,手指一抖”,基本成了现代人的常规操作。

上班路上当旅伴、工作间隙当陪伴、吃饭时间当伙伴,短视频闪烁间映照出的,其实是当代都市人时间的碎片化和生活的浮华化。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里,需要能“一笑了之”的消遣——也许明星、美食、时尚、美妆、旅游、动漫等短视频还会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但搞笑类短视频的受众面应该广泛得多,对其他要把笑声带给受众的艺术形式的影响力度也大得多。

所以,我们似乎应该要讨论下搞笑短视频与相声,究竟孰胜孰负的问题。

相声是笑的艺术,搞笑短视频也追求“笑果”,但就目前的影响力而言,前者似乎不占优势。“看看人家这‘包袱多好,比你们的相声好玩多了。”甚至有些相声从业者也慨叹:“这相声还怎么写,这相声还怎么说呀?”

我们不必这样感叹,但应该有些思考。

在短视频流行前,一些时尚用语和流行笑话也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流量担当”,当时也有人说——“看这个,比你们说的相聲有意思”,有些相声演员也要“紧跟时代”,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塞上几句,好像不这样做就落伍了一样。但现在看来,时尚真的就在那“一时之上”。繁华过后,只有一直被说“越来越没意思”的相声还立在舞台上,翻翻过去的记忆,可能还会在相声的某个节点上看到哪一年的时尚用语,然后我们恍然——“原来那年流行的是这个啊!”

就此而言,相声作为一种经过历史考验、实践检验的成熟艺术结构,天然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能在保证自我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化他为我”,有效提升自身的丰度。无论是“年度金句”“流行语言”还是当下的搞笑短视频,与相声都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果说一定要在两者间找到连接点,那我们相声从业者也可以很自信地说,搞笑短视频中的许多致笑手法都来源于相声艺术。

将搞笑短视频还原为相声脚本,顶多就是一个具有“三番四抖”完整结构的包袱,或者只是一组“吃了吐”的重复组合,或“先褒后贬”,或“先贬后褒”,在经过夸张、反转、装傻等表现方式后,最终完成一个“搞笑”的简单动作。但就是这一点连接,一方面让相声艺术被无意识地矮化——因为搞笑的“程度”不够;一方面又在悄然侵蚀相声的艺术肌理,混淆受众对相声的认知,在无形中消减相声的艺术影响力——这在部分相声演员看到短视频在赢得受众方面的巨大潜力时变得更为严重。

对此,相声从业者要保持足够的艺术定力。

相声的创作规律和组织包袱的手法被搞笑短视频或有意或无意地合理利用,是相声艺术影响力的重要证明,相声从业者对此以平常心看待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相声艺术的本质。

相声是一种让人发笑的曲艺形式,它的全部艺术魅力都来源于对生活的反映、对社会的记录,这意味着相声的“笑果”不应是也绝不能是无根之木、水面飘萍,而是演员与观众在同感融情共鸣后的结果。相声的笑不应该像某些搞笑短视频一样,是无底线的发泄、无原则的“审丑”、无节制的“耍笑”的混合物,如果放任相声艺术被风行一时的搞笑短视频所裹挟,那将是相声艺术的悲剧。

一段相声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相声绝对不能碎片化。《红楼梦》是文学经典,但被撕成无数碎片的《红楼梦》就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冲盹儿”,不再具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艺术感染力。同样的,如果我们把一段完整的相声,无节制没追求地切碎并制作为无数的搞笑短视频,那就是自毁前程。

短视频可以精制滥造,相声艺术不行;短视频可以张口就来,相声艺术不行;短视频可以“只为一乐”,相声艺术不行;短视频可以一笑了之,相声艺术不行。

每一个相声从业者都要秉持“相声好不好,笑声最重要;相声出成果,关键在创作”的观念,始终在娱乐的乱流中保持自我,用心创作精品力作。

相声是有传统有传承且历经几百年时代变迁考验的艺术形式,根系深扎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乐群众所乐,颂群众所感,讽群众所恶。在发展新、理念新、格局新的新时代,相声艺术要紧跟时代,用笑声记录火热生活的同时,引领笑的艺术向更高的层次进步发展。

为此,相声从业者要聚焦火热的生活,从生活的海洋中捕捞灵感、收获素材。而不是想着走“终南捷径”,一味从搞笑短视频中寻找素材。纵观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经典相声作品,每一个优秀桥段、每一个经典包袱、每一行隽永金句,都能在火热的生活当中找到出处和依据。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动力,生活才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20世纪70年代末,马季先生的相声《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火遍全国,但他没有在掌声和赞许中享受安逸,而是坚持走进基层,在人民群众中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找相声”。为创作新作品,马季曾带着还在度新婚蜜月的姜昆先生离开北京,下沉到湖南桃源县体验生活。他们一边采访体验一边用心创作,但在春节前还是没能写出满意的作品。他们商量后决定,不回北京过春节,就留在桃源县。他们到水利工地去采风,找县里的干部聊天,采访农村青年,过了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春节。最终,他们带去的是白纸,带回来的是作品。《新桃花源记》的影响自不必说,姜昆创作的《迎春花开》是特殊历史时期后文艺舞台上第一段歌颂农村青年追求崇高爱情的相声作品。这两个作品成了诠释那个火热年代的最佳注解,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的致敬,更是生活对艺术家真诚付出的回报。

只论一点,可见其余。哪个艺术家辈出、好作品井喷的年代都并非偶然,而是相声从业者实打实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后的必然结果。当代的曲艺创作者也在充分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但火候可能稍差。

现在一些采风活动,大都是“乘风而来,随风而去”,往多了说,在一地“浏览”个三天五日;再少些,下车一看一转一拍照也不是没有。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抻出像模像样的作品,似乎颇有创作搞笑短视频的“自觉”。

还有一些更“忙”的作者,连“乘风而来,随风而去”也做不到了。为了出活儿,就守着电脑码字,在网上搜笑话,在手机里找灵感,到搞笑短视频里找笑料。这种本末倒置的创作,很难创作出接地气、有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不是在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是在嚼别人吐掉的馍。

盯着电脑找素材,盯着手机找包袱,感受不过丈许,目光只以尺计,在杯水中起风波,于螺蛳壳中做道场,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可能风靡一时但不可能传于后世。只有把探索的目光投向生活,我们的可视空间才能达到无限。只有深入生活,脚踩丰饶的土地,创作者才能找到施展艺术才华的无限空间。

创作不能抄近路,创作不能走捷径。搞笑短视频里没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一味坐在电脑前也无法找到创作的正确道路。

当代相声从业者要继承优良传统,要学习传统的精华,要掌握传统相声的创作技术和技巧,不能隔着屏幕看生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失去了自己的创作。新时代的相声从业者要认真学习,在前辈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中去寻找创新的动力。

被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问题所困扰,那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們就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写不出今天的精彩,是我们还没有解决“心入”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做有“心”人,那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在体验生活。

生活是丰富繁杂的,我们平时就要用心在生活中去寻找精彩的“零配件”并将之收藏在大脑中做库存,这就是积累和财富。当进行创作时,这些从生活中提取存贮的“生鲜”就会跳出来自动组合排列,生成新的人物和新的艺术形象。有了人物,还要营造这些人物艺术化的生存环境。如此,人有了,景也搭好了,再加一点艺术化的“编织”,故事也就自然发生了,作品也就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如此构成的创作序列,才是来自生活的、有生活依据的,才是能真正体现创作者自我风格的。

由此可见,相声作者的目光不能短浅,相声艺术创作的实践也没有捷径可走。“身入”生活是体验生活的表面现象,“心入”生活才是真正和生活对话。只有遵循艺术规律,只有真正地走进生活,只有踏实地向生活学习,只有用生活充实头脑,才会在创作时有所突破,才能在创作时有所创新,才能生产出优质的 “艺术笑果”。

相声作品可以有意识地以短视频为载体,但相声创作不能“短视”。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创作艺术
成长
Jazz
立正!新兵们
纸的艺术
生活中的“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从生活中选材,讲述真实的故事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