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培养“懂你”的相声受众

2021-03-28 02:31孙立生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挖井受众艺术

孙立生

笑中真味,各有不同,或酸辣,或和缓,或鄙薄,或同情,或片语解颐,或意味隽永。而最上乘的笑,自然如林语堂先生所言,饱蕴“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这也是相声从业者不懈的追求。

由表及里的笑,受众总会在“适应期”后产生“麻木感”。微信里有许多搞笑的短视频,我也曾被其逗得乐不可支,但笑过便了,它们始终储存不进我的美好记忆中。但经典的相声作品能让受众充分享受笑产生的每一个环节——包袱产生的过程、笑声流淌的渠道,以及在笑之后的体会与感悟。这种审美目标和艺术价值是相声流传至今的重要保证。睡前听一段马三立、王凤山的《夸住宅》,认真咂摸马三立的“贯口”,观照那用“轻飘飘”但能挠到受众痒处的手段塑造出的“小人物”形象,进而领略到细巧整合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妙处,最终在隽永的回味中,叹服于前辈艺术家的智慧与境界。而短视频在展现“笑果”时,往往会竭尽全力发挥“视觉”的优势,片面追求短、平、快,把“皮”做“薄”,就像被规模化生产的快餐,初尝味道尚可,但明显不如经典相声那般经得住品味。

以上虽仅是我这个老相声观众的一孔之见,但因其出于我对相声经年累月的喜爱和研读,或许也能提供些参考。就像爱好京剧的老母亲钟爱“言派”,时间久了便能够分辨出它的真假与水平高低一样。艺术离不开受众,唯有与“懂你”的粉丝牵着手,才能踏出一条“惺惺相惜”“生死相依”之正路。鉴于此,我有这样的“三声呼唤”——

一、继承独有的传统

继承传统,首先需要对传统进行认真梳理并产生明确认知,唯有具备“竖着挖井”的艺术自信,才不会人云亦云地“随风跑”。

相声等曲艺形式以给受众带来听觉享受为主,视觉感受则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如双簧表演讲究“发托卖像”,也很重视受众的视觉感受。简而言之,“为主”不是“唯一”,“辅助”并非“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呼唤彰显相声的独有传统,必须力戒厚此薄彼的片面性——既要深刻认识相声艺术与受众携手走过漫长时间后在后者心中留下的鲜明烙印,也要明了艺术动态发展和活态传承的必要性,铭记“传统本是一条流动的大河,此水非彼水”,进而解读当下受众的审美要求,最终在互相了解的共情中达到艺术与人的动态平衡。

我对相声的喜欢,是源于优秀相声作品对我的引导,所以我的欣赏渐渐变成一种深度参与,按自己对相声的“一知半解”与演员、作品进行“智力博弈”,边欣赏边“挑刺”:“‘三番四抖怎么少了‘一番呀?我說心底不舒服呢……”其实,让观众思考并自觉参与到作品的演绎中,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与演员共同完成“创作”,本是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艺术最独有的艺术个性——评书名家田连元先生就把曲艺称为“想象型艺术”,即演员用有限的叙述与表现,带给受众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短视频的特点,一位名叫任健的曲艺工作者的认识堪称精确:“搞笑短视频的形象、地点、时间都以‘真为标准,它的‘定型反而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我认为,他们二人讲的都有理,因为认清差异才能反躬自省,深悉本我。在这一个“你中有我”无处不在的时代,“借鉴”当然有重要价值,但文化自觉更需要“竖着挖井”的韧劲,唯有如此才可以认清“我所以是我”的规律,从而抵达文化自信的彼岸。

二、保持审慎的态度

相声具有独有性,但钟情于相声的受众不能将之“硬化”为“唯我性”,不能把“竖着挖井”的韧性变成钻牛角尖的偏执。只有在“竖着挖井”的同时“横向开河”,向着“立定脚跟,纵横群伦,广征博取,艺形乃真”目标迈进,相声艺术才能在“万象归春”“化他为我”中不断完善自身。

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声将会与国粹京剧一样,成为“小众艺术”。我则不以为然。经典的传统艺术,不仅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艺术个性与规律,也从来不乏向他者汲取有益影响的自觉与意识。只要相声从业者们克服浮躁心态,平平和和观察,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创演,仔仔细细打磨,那相声实现大众化是指日可待之事。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仍然时刻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艺术风度,能以姊妹艺术为镜,观照不足而补强自身,彰显出了老一辈艺术家博采众长的胸襟与化他为我的智慧。据说,侯宝林的相声《醉酒》中“顺着手电筒光亮往上爬”的桥段,来源于一幅匈牙利漫画——一个精神病人在地上画了一道,让人从底下钻过去。他把地上的一道变成手电筒射光,让一个醉汉顺着往上爬,在借鉴中凸显出广泛涉猎、巧妙升华的智慧。再聚焦于短视频,我要强调与呼唤的,并不是完全与短视频说“拜拜”,而是期望相声从业者在珍视自己拥有的基础上再审慎地参与进去。

我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自以为一事无成的年轻人到寺庙找法师诉苦。法师说,你把身上的器官捐出来如何?一根手指5万元,心脏则价值连城……见年轻人摇头,法师笑了:“你的身价如此不菲,一事无成从何说起呢?”于是,年轻人精神重振,重新认识了自我,走向了阳光。由此我联想到,当下部分相声从业者也可能有这种迷茫,所以才想要把相声的技艺打散抖开,在其他领域中——

综艺节目也罢、短视频也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我们最珍贵的往往是我们最不在意的,别等它从指间划过、真正“无我而有他”时再凭着那一瞬的触感留下在今后不时泛起的遗憾。

短视频具有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它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有效增加受众黏性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它的“罐头制造机”特征非常明显——任何艺术形式的一点特质,加点声光电,用噱头搅拌下,再贴上颜值,就很容易打开销路。但我们在品尝这样的“罐头”时,凭着舌尖的那一丝肉味又能拼凑出什么呢?

当前,不少有才华的相声演员在制作、参加短视频时,多数都在东施效颦,或有意或无意地模糊了相声的痕迹,这值得深思甚至警惕。想想看,侯宝林的《戏剧与方言》、笑林的《学电台》,皆是因为有机地“化他为我”而成为当代相声的经典之作。珠玉在前,后人之眸不可钝眊,只有把那些讨青年受众喜爱的视觉元素、现代技术与相声艺术实现“有机嫁接”,才能真正以时尚为相声赋能。

三、培养“懂你”的受众

求乐者众而不能定乐于一,除了相声,能逗乐受众的形式众多,搞笑的短视频就是一种。

我的手机里也有短视频软件,微信也时常会有搞笑短视频“流入”,有时刷着短视频,我也会开怀大笑。但它能取代相声在我心中的地位么?不能。短视频只是我茶余饭后的消遣,是我对快乐需求的一般性反应,但相声实实在在成了我的精神烙印和锚点,两者互不矛盾,甚至在我这个老相声爱好者身上构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但除了我们,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们会把这两者端平么?

每念及此,我总会有种“狼来了”的危机感。不是所有搞笑短视频都“劣”或“浅”,不是凡称“相声”者皆“优”或“深”,如果搞笑短视频内容的产品合格率甚至优秀率与相声内容的空心化甚至劣化程度的函数走向一致,那无疑是非常可虑的。

我自认是一个听得懂相声的受众,品优劣、懂真伪是我的“基本素质”,这是我50余年爱相声爱得深沉的结果,也是我自信的源头。好的相声受众是靠好相声“喂”大的,哪怕培养我这个“半瓶醋”也是如此。好相声与好的相声受众彼此间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携手并进的关系。如果我们现在觉得相声不太景气,甚至抱怨受众不支持的话,那我想回以《主角与配角》中陈佩斯的一句台词:“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

有人说相声现在正在变成小众艺术,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一方面,这说明在相声周围仍然有一群“懂你”的受众;另一方面,如果真到了小众的“谷底”,那反而可能会倒逼有志于相声事业发展的相声从业者们触底反弹,想方设法培养相声受众,探索让相声回归大众艺术的有效路径。总的来说,相声从业者应该沉住气,不着急,能发现“病灶”何愁没有治愈的良方。一味坐困愁城只能更加被动,主动出击,正向利用短视频的影响力,培养“懂你”的相声受众才是道理。

文化自信不能光停在嘴上,相声从业者应该沉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认真研究研究影响、干扰相声艺术健康发展的各种原因与相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相声的“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挖井受众艺术
吃水不忘挖井人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纸的艺术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私过分了!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