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2021-03-29 14:42
关键词:字辈北江宋史

李 超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关于宋代北江蛮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所热议的话题,同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宋代北江蛮彭氏族属问题上,国内外诸多学者各持己见,甚至引发争论。对于族属源流方面,谭其骧[1]368-379曾通过梳理文献,结合永顺、保靖彭氏家谱的相关记载,提出北江蛮溪州彭氏与吉州彭氏并无关系,进而指出溪州彭瑊与吉州彭瑊是相异之人。而潘光旦[2]120-125的核心观点即认为溪州彭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联系,并认为彭氏受汉文化所影响,是被汉化了的统治阶层。对潘光旦观点有异见的是王忠先生,其曾发文对潘光旦的学说全面否定,并提出宋代北江蛮彭氏由贵州迁徙而来。[3]13-20彭秀枢则认为湘西彭氏与巴国无领属关系。[4]89-97龙仕平亦对溪州彭氏土司来自何地而引发质疑。[5]14-28彭武文也曾著书[6]对溪州铜柱上的篆刻内容进行精密考辨。国内学者各抒己见的同时,国外学者对此亦有深入研究,日本学者冈田宏二对楚王国与彭氏进行了细致考辨。[7]

对于彭氏族属世系的考辨方面,冈田宏二论著中彭氏系谱的关系有所涉及。顾吉辰[8]76-83亦考证了溪州彭氏的相关族属世系问题,但相关世系问题仍不明晰。笔者结合《宋史》《宋会要辑稿》《资治通鉴》《九国志》等相关文献后发现,彭氏族属世系存在着诸多疑点,如彭士愁的父亲究竟为何人?彭允林至彭仕羲五世是否正确?彭如迁等“如”字辈彭氏究竟与“允”字辈是何关系?故基于以上族属问题的争论以及彭氏世系考辨,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结合与前辈学者对话,试将宋代北江蛮地区的彭氏族属、分布与世系问题再作探讨,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

一 北江蛮彭氏地理分布

有宋一代,北江蛮属沅江以北的湘西北地区,沅水与酉溪交汇于辰州(今沅陵),酉溪自北至南贯穿于整个北江蛮地区,而北江地区在历史上也有诸多讨论,臧励龢考证认为,北江与《孔安国书传》中所载“自彭蠡江分为三”[9]182有关,但笔者认为宋代北江不仅仅是某一条江河,而是指一个区域。如果论溪江的话,则与酉溪、沅江相关,而北江蛮的分布则以酉溪与沅水为主要区域。

酉溪与沅江之北的北江蛮地理分布较为广泛。据《宋史·蛮夷一》载:“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洽、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10]14176由此,彭氏世居上溪州、中溪州、下溪州无疑,并广泛分布于忠顺州、保静州、感化州、永顺州、龙赐州、天赐州六处,统领懿州、安州、远州、新州、给州、富州、来州、宁州、南州、顺州、高州十一,总共二十州。此处便有一疑,如上统领的二十个羁縻小州与六州究竟何处为彭氏所辖?故并不是以为彭氏所管辖该区域就能说明彭氏大族在此分布,故此处明显有三个疑问。第一,这些地区真正在彭氏的管辖范围内吗?第二,这个区域中究竟有哪些地区属于彭氏所分布?第三,这些地区除彭氏外,是否有其他“蛮族”分布?故基于以上思考,梳理资料试作探讨。

在脱脱笔中所记录的彭氏分布在沅江上游的六处,但据考证,北江蛮彭氏的控制势力在于包括上溪州与下溪州在内的四处范围,而天赐州不属于彭氏范围,甚至天赐州都不是北江蛮,为南江蛮所指,而感化州为覃氏所辖。

第一,中彭州(忠顺州)为彭氏所辖居无疑。《宋史·蛮夷一》曾指出中彭州为彭氏所管辖,只不过中彭州在后来被改为忠顺州,也就是后来在史册中所看到的忠顺州。又《宋史》有言:“(景德)十二年,荆州北路言,溪峒团练使彭文绾送还先陷汉口五十人,诏授文绾检校太子宾客,知中彭州。”[10]14176改州名有史为证“彭氏有文绾者,知中彭州,即忠顺州也”[10]14178。另在“(大中祥符)八年,诏中彭州彭文绾岁赐锦袍”[10]14176。并且忠顺州此后,先后有彭仕羲和彭师宝担任忠顺知事。史料前后出现中彭州与忠顺州,并有彭文绾在此任知事,据此得出忠顺州为此彭氏所辖居无疑。

第二,龙赐州为彭氏所分布区域。《宋史·蛮夷一》中曾载彭氏蓄势作乱一事予以侧面证明龙赐州为彭氏所辖。有史载:“既而师宝妻为仕羲取去,师宝忿恚,至和二年,与其子知龙赐州师党趋辰州,告其父之恶;且言仕羲党杀誓下十三州将,夺其符印,并有其地,贡奉赐予悉专之,自号如意大王,補[补]置官属,将起为乱。”[10]14178由此可知,龙赐州为彭师党所辖居无疑,但此处有一矛盾:之前宋史有言,称彭氏总领二十州,此处又言十三州,显然是错误。而顾吉辰在其《北宋溪州彭氏政权考》中所指出的“由都誓主实行统治二十州的彭氏政权”[8]76亦为错误,予以指出。

第三,保静州为彭氏所居。“(元祐)四年,知誓下保靖州彭儒武……”[10]14180另《宋会要辑稿》对此亦有记载云:“十一月四日,溪峒知堡静州彭儒武,押案副使彭仕贵……”[11]415据此,《宋会要辑稿》中的“堡静州”与《宋史》中的“保靖州”同“保静州”为一体,这其实在史书传抄过程之中是常见错误。故,保静州为彭氏所辖居。

第四,永顺州亦为彭氏所辖居。永顺州据臧励龢考证为“五代蛮”所置永顺州,而永顺州也应为彭氏的势力范围。据《宋史》载:“知永顺州彭儒同。”[10]14180而在《宋会要辑稿》中,除对此相同的记载,仍有补充资料予以证明,即“知永顺州彭儒同、押案副使彭仕亮……进贡于龙节、冬至、正旦节溪布有差”[11]415。故永顺州是为彭氏所辖。

第五,天赐州非彭氏,而属向氏,《宋史》记录有误。在《宋史·蛮夷一》虽然脱脱将天赐州归于彭氏为直接管辖居住的地区,但在《宋史》北江蛮后文的论述中丝毫未见天赐州有任何彭氏的相关记载。相反,则在南江蛮中涉及天赐州,天赐州实为向氏,而非彭氏。据载:“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10]14180

第六,感化州亦不是彭氏所辖,而是覃氏所辖。《宋史》虽对感化州初步归于彭氏的范围所辖,但后文并未诸多阐释,疑点颇多。而据彭武文所著《中国古铜柱铭文通论》一书中曾载“知感化州军州事覃文绾”[6]76,所以感化州为覃氏族所辖。虽然彭氏亦有一人名为彭文绾,但此处并不是彭氏所指。

元代脱脱,前文载北江蛮彭氏统领二十州,又言十三州的说法,本已自相矛盾。同相,日本学者冈田宏二也曾认为“江北诸蛮中彭氏是最大的蛮酋,其以‘都誓主’的身份领有二十州,统治着溪州一带”[7]375。对此,不赞同冈田宏二的观点。冈田宏二所认为的彭氏所管二十州是直接转引《宋史》而来,并非考证。彭氏除上文的忠顺州、龙赐州、保静州、永顺州之外,仍有少部分地区为彭氏望族所分布,但分布之多不及二十州。

其一,溶州为彭氏的辖居之地。溶州就地理位置而言在永顺州的东南边,可能为当时羁縻小州府,《宋史》曾言“时儒猛为校尚书右仆射,特迁左仆射。又以仕端为检校国子祭酒,知溶州,加赐盐三百斤、采三十匹”[10]14178。《溪州铜柱铭文》载:“溶州都监彭仕明。”另有,“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知溶州军州事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彭□□”[6]76。由于年代已久,溪州铜柱上的字迹虽不清晰,虽不知此处的彭某究竟是为何人,但定是彭氏大族。

其二,渭州为彭氏居所。《宋史·蛮夷一》曾言:“……知渭州彭思聪……”[10]14180而《宋会要辑稿》对其又有补充说明,“十一月四日,……知渭州彭师聪、押案副使彭仕顺各进贡”[11]415。此处,“彭思聪”与“彭师聪”在传抄时出现错误,按照后文的世系考辨,应是“师”字辈的“彭师聪”,故渭州为彭氏所居无疑。

其三,吉州为彭氏辖居。《宋史·蛮夷一》同样有吉州彭氏的记载。“知吉州彭儒崇,各同其州押案副使进奉同龙节及冬至、正旦溪布有差”[10]14180。

其四,监州为彭氏居所。《宋史·蛮夷一》有“知监州彭仕明”[10]14180的记载。而《宋会要辑稿》也对其有对应的记录,即“知监州彭仕明,押案副使彭儒勇”[11]415。由此,监州也为彭氏所居。

其五,㹫州彭氏。据《溪州铜柱铭文》载:“知㹫州军州事彭君庸。”[6]75

其六,南州彭氏。据《溪州铜柱铭文》载:“知南州军州事彭光明。”[6]75而此处的南州在其《宋史·蛮夷一》所讲彭氏管辖的十一州之内。

其七,高州彭氏。宋代高州与溪州在宋代相邻,宋史也曾言:“至道元年,高州,溪州并来贡。二年,上亲祀南郊,富州刺史向通汉上言……”[10]14174此则史料不仅说明了高州有彭氏的史实之外,同时亦说明富州不属于彭氏所辖,由此,又出现了宋史记载自相矛盾之处。而高州是彭氏的记录在溪州铜柱之上也有刻写,即“高州巡检使彭如聪”[6]76。

其八,向化州彭氏。据溪州铜柱所纂刻有文,“五溪巡检使,知向化州彭如会”[6]76。

其九,来化州彭氏。来化州亦有彭氏所居,铜柱刻字“知来化州军州事彭允会”[6]76。

第十,永州彭氏。溪州铜柱有文“知永州军州事彭君昌”[6]76。

十一,武宁州彭氏。溪州铜柱篆刻“溪洞巡检使,知武宁州军州事彭□□”[6]76。此处的彭某在铜柱上虽已模糊不清不得辨认,但仍是彭氏所居。武宁州彭氏定论无疑。

十二,新州彭氏。据胡宿所著《文恭集》曾载:“彭师政曾为知州。”[12]395

十三,宁州彭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4嘉祐元年载:“彭师雁为知州。”[13]3802

十四,施酉州彭氏。据溪州铜柱铭文纂刻有“施酉知州彭允强”[6]77。

综上所述,宋代溪州彭氏在北江蛮族中占据着十四处羁縻小州,而这十四处统领之地与《宋史》所记载的十一处仅有四处相同,即新州、宁州、南州、高州。故将其对比考证,予以明辨(见表一)。

表一 北江蛮彭氏范围考辨表

由此,北江蛮在沅江上游的地理分布包括四处羁縻州和十四处下辖小羁縻州。四处羁縻州为忠顺州、龙赐州、保静州、永顺州。十四处下辖小羁縻州分别为溶州、渭州、监州、吉州、来化州、㹫州、南州、高州、宁州、武宁州、向化州、施酉州、永州、新州等。故经考证北江蛮彭氏大族在此地理分布为大小十八处州府无疑。

二 北江蛮彭氏族属源流考

北江蛮彭氏地理分布如此之多之广,那么此彭氏究竟从何而来?是为“土著”?还是他迁至此?至于彭氏族属问题,学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至今争论不休,说法不一。谭其骧、潘光旦、彭秀枢、向达、练铭志、冈田宏二等前辈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证,各持己见,但主要的焦点问题在北江蛮彭氏的来源之上,有“彭氏江西说”“彭氏土著说”“彭氏槃瓠说”“彭氏彭水说”“彭氏多元说”等诸多说法,每一种说法皆可自圆其说,看似皆有道理,但均存在疑点,故试将以上说法结合相关史料发出质疑,提出“彭氏土著融合之说”。

(一)“彭氏江西说”恐与江西彭氏无关,存疑巨大

学界持有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为潘光旦教授,潘先生曾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江西彭氏的侵入”一节,利用地方志的方法把溪州彭氏与江西彭氏(彭瑊兄弟)的关系着重论述,认为彭士愁彭氏大族的祖籍应是江西吉水(吉州)。此种说法有许多疑点。

首先,吉州虽为彭氏所辖地(前文已考),但不能将此认为是彭氏的“源”,而至多是“流”。潘光旦对此考证主要来源于县志,依照潘先生的观点,此处吉州是彭瑊所据,而《宋史·蛮夷一》所载,吉州为彭儒武所据,无论从时间和人物皆对接不上,仅仅因为是彭姓断定族源在此吉州有些牵强,即便虽有关系,吉州乃彭氏所辖据,但也至多是“流”,而不能称之为“源”。

其次,彭士愁的父亲是江西彭瑊,应是史实错误。之所以溪州彭士愁能与吉州彭瑊担上关系,是因为清光绪年间《龙山县志》曾有明文记载,其言:

土人家乘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董补、洛塔、他砂诸里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人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于城,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崛,城复率众击之,遂逃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归城。城命伯林攻著冲,著冲困毙洛塔山石蛔。城以洛塔之地酬向民,余土尽归城。又有惹巴冲者,与吴著冲结为兄弟,今邑之明溪、五寨、坡脚、捞车、二梭、三甲、四甲诸里皆其世土,后亦为城所并。城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原注:一名士愁,《新五代史》《十国春秋》作士<仕>然)为静边都指挥使,宋溪州刺史。[14]146

上引一则史料本身就有诸多疑点,土家人老蛮头与吴著冲与彭氏牵为关系,莫名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而此时的彦晞,县志所给出的便是加注将其等同于彭士愁。现在姑且不论彭彦晞究竟是否为彭士愁,现就谈为何《龙山县志》所给出的人物是“彭彦晞”,为何如此书写?“彦晞”与“士愁”二者无论从形声还是象声都无法简单等同。故推得书写者乃故意将“彭彦晞”与“彭士愁”画等号,这样就可将彭士愁与江西搭建上关系,这一点显然是非常不合理和值得质疑的。

最后,彭瑊是否到过溪州,是否担任过湘西的官员,皆找不出历史依据。如果按照潘光旦所指彭氏来源于江西,且彭瑊是彭士愁父亲的话,彭瑊应是彭士愁前任的溪州刺史或者作为地方的羁縻州官员,但从相关史料来看,彭瑊并未做过任何溪州刺史官员。从彭武文先生考证的《溪州铜柱铭文》来看,在彭士愁担任溪州刺史之前,曾担任前溪州刺史的人就只有两人,即彭允瑫、彭师佐。

有铭文纂刻其一,“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静寇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允瑫”[6]74。其二,“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佐”[6]74。由此彭瑊并未列其中。

反观彭瑊出现在史料中则是《楚纪》,其载:“开平四年,吴敖骈围赤石,辰州刺史彭瑊调所部征之,被执不屈,阖门遇害。”[15]32相比较史料,《资治通鉴》曾言:“梁开平四年六月,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虏骈以归。”[16]2149故《楚纪》中彭瑊为辰州刺史,《资治通鉴》曾记录彭瑊至多是吉州刺史,吉州与辰州是相异之地,并且彭瑊被吴军围困于江西吉州赤石,即便是后面接任吉州刺史,那又怎么能远赴千里之外去湖南辰州去当刺史呢?故这是史实性的矛盾与错误,并且与溪州刺史毫无关系,故此断定彭瑊与彭士愁不是同一人,亦不是同一地区之人,更谈不上彭瑊乃彭士愁的父亲。

对于此观点,《土家族简史》也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彭世麟修谱时,把自己的先世追溯到彭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长期的民族压迫下,为了避免民族歧视,抬高自己的门第,有利于其家族的世袭统治,攀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作为自己的始祖。这种现象,在土家族现存的其他姓氏的族谱中,也不乏其例”[17]27。故考究族源,族谱是参考资料,但绝对不是最可信的材料。

(二)彭氏为“溪州土著人”似乎亦有失偏颇

反对“彭氏江西说”的学者大多集中在“彭氏土著说”的看法内。谭其骧在1938 年就曾撰文说明溪州彭氏乃湘西世代承袭之居,认为彭士愁为“蛮族血统”,与彭玕、彭瑊“为风马牛之不相及,断乎为绝无关系者也”[1]368-379。上文亦指出了这样的观点,对谭其骧的观点较为认同,彭士愁及其彭氏大族不是汉人而是土著少数民族,这一点在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内皆可得以证实。

例如,《资治通鉴》曾载:“蛮酋彭师暠降楚,楚人恶其犷直。”[16]2149彭师暠是彭士愁之子,并且史料也明确指出了其子为少数民族。《宋史·蛮夷一》也在北江蛮开篇就指出“北江蛮酋最大者为彭氏”。可见,北江蛮彭氏不是汉人,为少数民族即是事实,如果是当地土著的话,溪州铜柱上的铭文记载又会与此生疑。溪州铜柱铭文曾记载:“载叙厥事:盖闻在牂牁接境,槃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居。”[6]74由此,“槃瓠遗风”四字将彭氏与盘瓠蛮又有所相连,那么这样的疑点,岂不是又与“土著说”相悖了吗?学界早在1991 年龙海清就曾发文《湘西溪州铜柱与槃瓠文化》,指出彭氏与其槃瓠蛮有着密切关系。[18]51-55但四年后,彭勃又反驳了龙海清的观点,其在《溪州铜柱不是“盘瓠图腾柱”》中指出了“土家族为主要聚居的古溪州,不是盘瓠崇拜的地段”[19]58-61。并且也指出彭氏与此无关。①

“彭氏盘瓠说”自与“彭氏土著说”观点相互疑,虽然关于彭氏盘瓠说的说法不一,屡有辩驳,但之所以存在,即证明纯粹的“彭氏土著说”观点存在一定疑虑。

(三)彭氏源流有“土著融合之说”

经上文论述,不赞同“彭氏江西说”的观点,但“彭氏土著说”似乎又有些牵强与疑虑之处,在结合相关资料认为,溪州彭氏乃累居故地,并融合了当地与旁地的血脉发展而来,并没有十分确切的说法定论源于某族某处。

其一,彭氏乃溪州土著世居于此,此已基本成定论。除《宋史》记录北江蛮彭氏最大,世居上、中、下三溪州之外。《宋会要辑稿》对此也有补充证明,其言:“五年十月,荆湖北路转运使上言:‘知上溪州彭君保卒,请令其弟君佐代知事,望降真命。’”[11]388由此,彭氏上溪州、下溪州皆有彭氏为官,世居于此无疑。

其二,溪州彭氏有可能融合了隋唐以降的“彭水蛮”。彭水县,经臧励龢考证,汉代便置涪陵县,晋初承袭之,永嘉后废。隋置彭水县。清属四川酉阳州,属于今天的四川东川道。[9]893之所以称溪州彭氏与四川彭水蛮相关,是因为彭水蛮在唐代,已有大部分迁往湘西地区,据《永顺府志·序》称,“溯彭氏自梁唐间已据有溪州”[20]1。而此时梁唐溪州似乎就恰指彭水之蛮。又有《保靖县志·序文》曾载,“自隋唐以降,相传为彭氏所居”[21]1。而所要探讨的溪州彭氏是在五代时期所崛起居于溪州。据溪州铜柱之《铭文》云:“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知恩识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6]74所以根据当时的时间为公元940 年,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推算,隋唐时期的彭氏就占有了溪州,而此时的溪州蛮就是指彭水蛮。故认为溪州彭氏如考证源流的话,彭水蛮是彭氏(彭士愁)的“流”便无疑问。

其三,溪州彭氏与当地汉人所交融。宋代北江蛮地区彭氏的源流与汉人的融合,这一点可大致认同。彭秀枢曾在《关于土家族的历史沿革》中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即是“彭氏是在土家族中应是土家化了的汉人”[22]98。可见溪州彭氏与当地汉人也有融合的表现。再如费孝通曾在其《民族与社会》中说:“在湖南西部的土家族中,以往是几乎与汉人难以区别的一部分人,统治该地区的民族,解放后,他们仍不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23]145故,溪州彭氏的发展势必融合了汉民族的成分。

综上所述,溪州彭氏的族源问题大致应是与“溪州本土”之人外加融合隋唐时期彭水蛮和汉人之后的源流结果。而族属问题并不能依据污面史料盖棺定论,无论何一种历史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亦有其存疑之处。历经时日之久,资料散佚,族谱真伪,都是不可欲控的考证因素。对于宋代溪州彭氏的族属源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与发掘。

三 北江蛮溪州彭氏的世系考辨

宋代北江蛮彭氏的族属问题,上文大略已述,反观正史,宋代北江蛮溪州彭氏的世系问题却存在着诸多错误。《宋史·蛮夷一》与《宋史·蛮夷二》内容均对北江蛮彭氏历史发展进行了相关概述,涉及人物众多,关系混乱,细致梳理之后便会发现,《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以及《宋史·蛮夷传》之中错谬之处和存疑之处很多,予以考辨。

其一,《宋史》与《宋会要辑稿》皆认为“自允殊至仕羲五世矣”。此处自允殊至仕羲共四世,而非五世,存在错误。《宋史·蛮夷一》曾载:“明道初,仕端死,复命仕羲为刺史,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自允殊至仕羲五世矣。”[10]14178而《宋会要辑稿》也对其有相似的记载:“(三年八月)后有彭儒猛、彭文绾、彭仕汉等继以修贡。仕羲祖父五世袭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11]395无论何种记载都认为自彭允殊至彭仕羲有五世之说,但根据梳理《宋史》与《宋会要辑稿》等资料,整理出关于北江蛮彭氏的所有彭氏人物的族属世系关系表(见表二)。

表二 北江蛮彭氏世系考辨表

依据此表来看,自彭允殊至彭仕羲乃是四代之数,并非五世之说,显然此处是《宋史》自相矛盾之处。况且彭允殊至彭仕羲乃是父子承接关系,必定不会有所遗漏,故自允殊至仕羲乃四世同堂,而非五世同堂。具体考证为:

彭允殊。曾任溪州刺史,《宋史·蛮夷》有载:“溪州刺史彭允殊上言……”[10]14173

彭文勇。曾任溪州刺史,彭允林之侄子。《宋会要辑稿》曾载:“二年闰三月,以下溪州刺史彭允殊为右千牛卫将军致仕,以其侄文勇为刺史。允殊老疾陈乞,荆湖转运使张素上言,而有是命。”[11]395可见,彭文勇代其叔职为刺史是博得圣谕首肯的,且彭允殊与彭允林为同辈兄弟,视为一代人。

彭儒猛。儒猛为允殊长孙,后曾担任溪州刺史。《宋会要辑稿》称:“是岁,辰州诸蛮攻下溪州,为其刺史彭儒猛击走之。”[11]377其又称:“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执其子仕汉等赴阙。”[11]384

彭仕羲。彭仕羲乃彭儒猛之子。《宋史·蛮夷一》曾载:“七年,遂以其弟仕羲贡方物。”[10]14178

所以,从允殊开始有彭文勇、彭儒猛、彭仕羲四代之人,固然是四世而非五世。

其二,溪州彭氏还有一“如”字辈怀疑是与“儒”字辈相异,为两代人。在查阅相关正史资料时曾发现,北江蛮彭氏大族的姓氏辈分总共有六种,即“师”“允”“文”“儒”“仕”“师”字辈。其中“师”字辈的出现次数有两次,其原因不得而知,但两“师”之间确实相隔四代。而这六种字辈在相关正史中是可以予以证实的,但奇怪的是《溪州铜柱铭文》之上却出现了“如”字辈。例如“前三亭县令彭如喜”“溪州都监彭如兴”“统军使彭如武”“高州巡检使彭如聪”“巡检使彭如品”“十洞彭如熹”“五都彭如亮”“钤辖彭如权”[6]75在溪州铜柱铭文之上却有多达七个“如”字辈的彭人。那么这些“如”字辈的人与之前所排列好的彭氏大族七世又是何关系?

根据时间考究溪州铜柱的设立时间为后晋天福五年,即940 年。《宋会要辑稿》载:“(后)晋天福五年,有彭士愁者,出寇辰、锦,进围澧州,湖南节度马希范讨不能下,遂与士愁约和,而五州酋豪既来盟,乃立五铜柱为界。”[11]384而彭士愁的生卒年是在882年至956 年,所以据此推算,“如”字辈的此人或者与彭士愁同辈,或者为彭士愁的长辈。如果与彭士愁同辈则为何字辈又相异呢?所以推测为彭士愁之前辈,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如”字辈会不会是为了篆刻铜柱时为了方便,将“儒”字辈进行简化了呢?事实显然也是错误的。据史料载,彭儒猛担任溪州刺史的时间为(1009年至1027 年),故断然时间上是无法吻合的。由此,“如”字辈与“儒”字辈二者相异,为两代人无疑。

其三,北江蛮彭氏大族里,除了按字辈排序的大名外,另有其他彭氏姓名,不能忽略。这些人虽未官至刺史但担任小职确实亦为地方作出过贡献。考录如下:

彭德儒。此人亦为北江蛮且与彭师晏同代。《宋史·蛮夷一》曾载:“章淳经制南、北江,湖北提点刑狱李平招纳师晏,誓下州峒蛮张景谓、彭德儒、向永胜、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版籍,师晏遂降。”[10]14178

彭思聪。谓州知事。据《宋史·蛮夷一》有所提及,“知谓州彭思聪”[10]14180。

彭光明。为南州知事。据《溪州铜柱铭文》载:“知南州军州事彭光明。”[6]75

彭光陵。保静州知事。据《溪州铜柱铭文》称:“知保静州军州事彭光陵。”[6]76

彭进。溪州铜柱铭文称其为“教练使彭进”[6]76。具体州县未知。

其四,前文已述溪州分为上、中、下溪州,史料中只知上溪州与下溪州,认为上溪州主要以“君”字辈彭氏担任刺史,而下溪州屡有更替,但文献史料却未提关于中溪州的任何情形,是为历史之疑虑。故经整合资料将上溪州、下溪州官职人员绘制图表便于分析(见表三)。

表三 北江蛮彭氏官职表

续表三

由此,在所有记录在册的溪州任职官员中,并没有中溪州的官职人员。与此观点推断相接近的亦有谭其骧先生。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24]27-28所示,北江蛮区域内只有上溪州、下溪州的标识,然而并没有中溪州的标识,且没有中溪州的任何羁縻州县。故,这一历史事实值得质疑。

四 结语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学术问题。内容涉及彭氏族源、分布、发展以及诸多世系考辨,但结合正史和相关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仍有许多存疑和谬误之处。

基于上述论述,可暂且归纳为三点结论。第一,在彭氏的地理分布范围上,《宋史·蛮夷一》说法不够严谨,经考证宋代北江蛮彭氏分布于忠顺州、龙赐州、保静州、永顺州,以及下辖溶州、渭州、监州、吉州、来化州、㹫州、南州、高州、宁州、武宁州、向化州、施酉州、永州、新州等十四处小羁縻州府,共计十八余处。第二,对于族属源流问题上,亦认为传统说法彭氏来自“江西说”有许多谬失存疑之处,宋代溪州彭氏应为本土著融合了彭水蛮及汉人发展而来。第三,对于北江蛮彭氏的世系问题,认为《宋史·蛮夷一》《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存在着相关世系错误。其一,允殊至仕羲应为四世非五世;其二,彭氏“如”辈与“儒”辈相异;其三,彭氏小辈正史资料并未正名;其四,北江蛮彭氏中,中溪州正史资料存在欠缺。

注释:

①盘瓠或作槃瓠、盘护。

猜你喜欢
字辈北江宋史
家族里的字辈
家族里的字辈
北江,向前
奔腾北江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泥娃娃
构建北江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