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江苏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研究构想

2021-04-01 11:36乔永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协调发展生态文明

乔永平

摘 要: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大,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生态江苏”“美丽江苏”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使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提升江苏生态文明水平面临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江苏;经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6-0044-03

一、研究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2019年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推动,江苏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力争用3—5年时间使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而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生态江苏”“美丽江苏”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生态文明发展不协调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又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反映出严重的制度缺失与制度系统的不健全,或者在内容上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重大缺陷。因此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使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提升江苏生态文明水平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即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

福斯特(Foster,2002)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内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并代之以社会主义。

生态现代化理论(Mol,Spaargaren,2000)则认为,虽然有必要在现代化事业内部进行重大的变革,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废除现代社会中与现代生产和消费体制有关的所有体制,而是可以通过一种以技术为基础的环境政策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运用上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沈满洪等(2000)对浙江,以及邢秀凤等(2006)对山东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具体到江苏,严耕等(2014)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评价,并将其界定为社会发达型,即社会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居于中等偏下水平。郇庆治等(2013)认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工业产业发达省份的特点,既有强大的经济总体实力作为其物质基础,并取得了诸多现实成效,同时又面临着主要是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杨加猛等(2014)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高振宁等(2004)选取江苏省1988—200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了江蘇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认为江苏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张炳等(2008)以1986—2004年经济发展和环境面板数据为基础,对苏南地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苏南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N型波动EKC特征,工业污染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快速提高而波浪式地不断恶化,苏南地区依然处于污染排放量的增长期。方世南(2011)认为,生态现代化是苏州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葛俊杰等(2009)基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分析江苏环境保护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基本框架。毕军(2014)指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问题,也是各项相关制度制定和落实的保障,需要形成以治理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环境保护转型路线图。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理论都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比较与分析,借鉴其合理的内核,寻求其对中国问题的适切性。

2.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衡量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期的统计数据(至少40年以上,如1978—2020年),对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实证分析,分析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角度,具体分析制约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包括政府制度(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不合理、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等)、市场制度(如产权制度、价格制度、财税制度等不完善)、社会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社会公众参与制度、舆论媒体引导制度、生态美德培育制度等的缺失和不完善),并具体探讨这些障碍是如何阻碍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

4.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针对阻碍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及运行机制,必须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政府制度(如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制度等)的创新,使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自觉贯穿各级政府决策的全过程;通过市场制度(如各种资源产权制度的明晰化、价格充分反映各种资源的真实价值的定价制度、体现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收益谁补偿原则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税制度、税收减免制度和补贴制度等)的创新,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降低能耗,提高生态效率;通过社会制度(如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社会公众参与制度、舆论媒体引导制度、生态美德培育制度等)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各主体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1.新发展阶段既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不协调,如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生态承载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投入与低生态效率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质量差与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等,而制度因素是造成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最重要根源。

2.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的复杂问题,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哲学等众多学科对此都有研究,特别是盛行于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制度理论等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國,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各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吸收各理论的合理内核。

3.江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与制度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构建有助于支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通过制度的稳定性、规范性、连续性和定型性作用,保障生态和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优化,逐步建立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系列制度。

4.任何制度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表现为制度系统。制度创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本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主要取决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因而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视角,将制度创新分为政府制度创新、市场制度创新和社会制度创新三个层面,其中政府制度创新是基础和前提,市场制度创新是核心和关键,社会制度创新是条件和保障,力图通过三个层面的制度创新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陈晓红等.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3]  沈满洪,郅玉玲,彭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8.

[4]  谷树忠,沈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

[5]  马志强,江心英.生态文明建设——镇江实践与特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  曹顺仙,陈崇天.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1-56.

[7]  曹顺仙,周以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诠释[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1-8+47.

[8]  谢蔚晖.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共生观念[J].汉字文化,2019,(8):144-145.

[9]  牛庆燕.全球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话语权重建[J].科学社会主义,2019,(6):108-114.

[10]  赵淼,郭兆红.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08-110.

[11]  谢蔚晖.环境伦理视域下可持续发展分析[J].汉字文化,2019,(12):166+176.

[12]  谢蔚晖.于返璞归真中追求本真的伦理之思——浅谈卢梭的自然观[J].汉字文化,2019,(13):262-263.

[13]  王金玉.生态问题的世界观检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39-46.

[14]  曹顺仙,吴剑文.生态伦理视阈中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三个维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4-24.

[15]  沈伟华,徐九涛.毛泽东生态建设思想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2):145-146.

[16]  杨修志.《资本论》与大学生生态观意识培养[J].汉字文化,2018,(22):92-93.

[17]  步路瑶.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文化内涵探析[J].汉字文化,2020,(19):177-178.

[18]  朱德熠.《论持久战》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汉字文化,2020,(20):132-133.

[19]  王金玉.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8-23.

[20]  王金玉.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彰显[J].理论学刊,2019,(3):20-27.

[21]  楊振华,杨艇.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J].汉字文化,2019,(11):165-166.

[22]  李亮.融合生态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基于苏州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8,(22):132-133+140.

[23]  吴宁子.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启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20+36.

Abstract:As a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astal province,Jiangsu is facing mo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Although the ec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goal of“ecological Jiangsu”“beautiful Jiangsu”and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rea.Therefore,how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and mak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an urgent topic facing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su.

Key words:coordinated development;new stage of development;Jiangsu;econom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协调发展生态文明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