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饮食可能会增加肠道感染发炎的风险

2021-04-01 13:12
中国食品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潘氏肠病机体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和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称,西式饮食会损害肠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这项在小鼠和人类机体中进行的研究表明,高糖和高脂肪饮食会损伤潘氏细胞。潘氏细胞是肠道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其能帮助控制机体炎症的发生。当潘氏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时,肠道中的免疫系统就会更加容易产生炎症,从而让个体更易患炎性肠病,同时还会干扰机体对致病菌的有效控制。本文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方法,通过恢复正常的潘氏细胞的功能来调节机体肠道的免疫力。

医学博士Ta-Chiang Liu 表示,炎性肠病历来主要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采用西方饮食方式,这种疾病就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普遍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摄入富含脂肪和糖类的西方饮食会损伤机体肠道中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会增加诸如炎性肠病等肠道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及机体肠道感染的风险。潘氏细胞损伤是炎性肠病的关键特征,比如克罗恩病患者机体的潘氏细胞通常并不会正常工作,克罗恩病就是一类炎性肠病,其主要特点为腹痛、腹泻、贫血和疲劳等。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想通过研究寻找患者机体中潘氏细胞功能失常的原因,他们分析了一个包含400 人的人口统计和临床数据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对每个人机体的潘氏细胞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较高的体重指数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潘氏细胞的异常和不健康表现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BMI越高,其机体中的潘氏细胞看起来就越差,这种关联性对于健康人群和克罗恩病患者都比较适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联性,研究人员对2 种经过遗传修饰易于患肥胖症的小鼠品系进行了研究.这些小鼠长期暴饮暴食,因为其机体所携带的突变会让他们即使进行常规饮食也不会产生饱腹感。让研究人员惊讶的是,这些肥胖小鼠机体的潘氏细胞看起来很正常。在人类中,肥胖通常是摄入了过度富含脂肪和糖类的饮食所致,因此研究人员给予小鼠的饮食中有40%的热量来自于脂肪或糖类,其类似于典型的西方饮食;当摄入这类饮食两个月后,小鼠会变得肥胖,而且其机体中的潘氏细胞也会看起来不太正常。

研究者Liu 说道,肥胖本身或许并不是问题,摄入过多健康的饮食也并不会影响潘氏细胞的功能,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或许才是问题所在。当小鼠回归至健康小鼠的饮食模式4 周后,其机体中的潘氏细胞恢复正常,然而,习惯西方饮食方式的人群是否能通过改变饮食来改善其机体的肠道免疫力还有待于后期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是一项仅为期8 周的试验,在人类机体中,肥胖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当然也并不会在8 周内发生,当人们变肥胖之前往往有20年甚至30年的次优生活方式,当然也有可能某个人的饮食方式保持时间过久,这样他就越过了一个不归点,即使及时开始改变饮食方式,其机体中的潘氏细胞的功能也并不会恢复,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观察这一过程是否能在人类机体中被逆转。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名为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的特殊分子或能构成西方饮食模式与潘氏细胞功能异常之间的联系。脱氧胆酸是一种肠道菌群代谢形成的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会增加2 种抑制潘氏细胞功能的免疫性分子的活性,即法尼酯X 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1 型干扰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脂质或糖类是否在损伤潘氏细胞功能上扮演着主要作用,同时他们还开始研究通过靶向胆汁酸或上述2种免疫分子从而恢复正常的潘氏细胞功能并改善肠道免疫力的一些新方法。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不良饮食和肠道先天性免疫抑制之间的联系机制,同时还揭开了FXR 激活在肠道炎症过程中所发挥的效应。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5/210518114235.htm

猜你喜欢
潘氏肠病机体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同根同祖 两岸一家
基于ANSYS的液压矫直机机体的疲劳及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