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仪监测在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检测中的应用

2021-04-01 23:06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辽宁大连1161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 (辽宁 大连 1161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实施心电监护仪检测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5例老年患者为研究样本,其手术时间均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全部患者均在手术完成并返回病房后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病情监测。观察监测效果。结果:45例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后,有36例(80.00%)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有9例(20.00%)患者发生异常情况。9例心电监护异常患者中,有2例(22.23%)患者心电图指标出现异常,发生心律失常;有3例(33.33%)患者血压连续下降;有1例(11.11%)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并超出正常水平;有3例(33.33%)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水平低于95%。结论: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开展相应治疗措施。

外科手术通常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使得患者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等指标出现异常情况。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本身存在基础性疾病,加之手术刺激,会使其各项生命体征出现较大波动,不仅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增加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因此,在其手术后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当其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老年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临床心电监护仪在多种疾病监测中均发挥一定效果,并且临床对心电监护仪检测效果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对于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使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效果研究不足[2]。为推动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次研究对外科4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仪使用效果分析,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外科接收的4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样本,其研究时间均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55~70岁,平均(62.37±5.16)岁;疾病类型例数分别是肝癌12例、胃癌15例、高血压脑出血18例。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享有知情同意权,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参加。

1.2 方法

使用PM900型心电监护仪,采购至济南博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心电监护仪可监测患者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等指标。其中心电图方面,心率监测范围在15次/min~350次/min,增益选择包含×0.25、×0.5、×1.0以及×2.0,扫描速度共包含12.5mm/秒、25mm/秒以及50mm/秒。无创血压方面,测量单位主要包含mmHg以及kPa两种表示形式,测量参数包含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测量方式则包含手动、自动以及连续测量三种,并且自动测量间隔时间可在1~480min之间选择。收缩压测量范围在40~270mmHg,舒张压测量范围在10~210mmHg,平均动脉压测量范围在20~230mmHg,并且还具有双重过压保护以及超时保护功能。在血氧饱和度监测方面,监测范围在0%~100%,测量参数包含血氧饱和度以及脉率,主要使用指夹式传感器。在体温方面,采用双通道体温,监测范围在0~50°C。在呼吸方面,主要采取胸阻抗法进行检测,监测范围在0次/min~150次/min,并且还具有呼吸窒息报警功能。在心律失常分析方面,该心电监护仪共包含13种心律失常情况,可协助医师及时捕获心脏异常情况,以便临床及时开展救治措施。七项导联在同一显示屏中显示,可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并且还可同步显示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参数,可直观反映上述三项指标之间关联性。同时该监护仪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可保存1000组无创血压数据以及720h内监测数据,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回顾分析。在患者返回病房之间,由护理人员将其放置在病床旁,并接通电源,测试机器性能是否完好。待患者返回病房后,合理连接各条导线,并开启心电监护仪,选择检测项目为无创血压、心率、脉搏、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在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为其进行一次各项指标检测,之后依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检测间隔时间,通常为0.5h一次,对于病情危重者可间隔15min测量一次。每位患者均监测七次。在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当监护仪发生警报时需立即查看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七次监测时间内患者检测结果。

2.结果

45例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后,有36例(80.00%)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有9例(20.00%)患者发生异常情况。9例心电监护异常患者中,有2例(22.23%)患者心电图指标出现异常,发生心律失常;有3例(33.33%)患者血压连续下降;有1例(11.11%)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并超出正常水平;有3例(33.33%)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水平低于95%。

3.讨论

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临床医疗器械水平的进步,心电监护仪在多种疾病病情监测方面均发挥较高效果。使用心电监护仪可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还可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心律失常等严重情况发生。手术后患者机体出现较大创伤,应激反应较为明显,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因此,采取何种监测方式持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心电监护仪可同时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等指标进行检测。在血压方面对于外科老年患者而言,其通常多伴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手术刺激后会使其血压水平波动较明显,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血压检测敏感度较高,数据准确性高,并且还可避免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如袖带松紧度不同、袖带捆绑位置不同以及测量速度等)而导致的血压检测异常情况,从而协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波动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其血压水平[4]。在心率方面,不仅可直观反映患者心率,还可通过各项导联了解患者心电图情况,在同一显示界面内,全面展示患者各导联心电图类型,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同时其还具有报警功能,当患者心率出现异常时,机器即可发出警报,从而提示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5]。在血氧饱和度方面,可及时了解患者机体内血氧饱和度情况,通常手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需保持在95%以上,观察血氧饱和度可合理调整患者氧流量。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后,有36例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有9例患者发生异常情况。9例心电监护异常患者中,有2例患者心电图指标出现异常,发生心律失常;有3例患者血压连续下降;有1例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并超出正常水平;有3例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水平低于95%。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实施在手术后使用心电监护仪,可掌握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动态变化情况,不仅有利于及时观察患者病情,还可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提升其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可有效反映患者生命体征,为其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糖臬之吻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