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 识礼仪 辨人情

2021-04-01 13:46韩雪钗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人情礼仪

韩雪钗

摘   要:“礼”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具有社会性。言行举止、婚丧嫁娶、家席国宴、祭祀征战,从个人行为至社会规范,再到国家制度,从古至今,礼和人,如影随形。《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其中涉及到的封建社會礼仪繁多。我们提倡尊老爱幼、敬上尊下、言行讲究、服饰得体,但对那些繁文缛节和严格苛刻、培养了奴性、束缚了人性的规矩,还是要否定的。而礼仪,只是《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大观园属于青春王国,高中生读红楼,时间正好,让我们与他人的人生对接,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千姿百态,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礼仪;人情;尊卑;林黛玉进贾府;元春省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2-0017-04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具有社会性。言行举止、婚丧嫁娶、家席国宴、祭祀征战,从个人行为至社会规范,再到国家制度,从古至今,礼和人,如影随形。

礼仪分礼节和仪式两种。礼,即礼节,多指欠身、鞠躬、磕头,现在的握手、拥抱等个人行为;仪,即仪式,多指祭祀、战争、婚丧,现在的升旗、开幕式、阅兵等集体行为。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有学生点评六至十回,得出林黛玉在贾府没地位、被人轻视的结论,理由如下:迎接黛玉到贾府的只有几个嬷嬷,并非地位高的人;舅舅去斋戒、接待贾雨村却不见黛玉等。为了解惑,我们从钗黛进贾府(第三、第四回)、贾元春回贾府省亲(第十八回),来探讨当时贵族大户的礼仪。

一、探黛玉之位

林黛玉为何进贾府?黛玉母亲离世,贾母对黛玉倍加怜爱,遣人来接。黛玉不忍亦不愿离开父亲,林父念及黛玉年幼多病,现无母亲管教,亦无兄弟姐妹相伴,自己又年近半百,有心无力。且一个小女孩跟着父亲生活,必有诸多不便,去贾府成了林黛玉的最佳选择。黛玉和奶娘、小丫鬟雪雁随贾府的几个老嬷嬷离开林家,贾雨村带两个小童,另乘一船,护送黛玉前往。

男女两船,是因男女有别,不能同乘一船,礼仪初露。两船而非多船,不是搬家,而是接人,林黛玉才是贾家或说贾母关心的对象,重视初显。黛玉是投奔贾家,是长期居住,有的版本第三回题目便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态度明朗。

登岸时,贾府派的轿子与车辆早已等候多时,“久候”一词足见重视。黛玉早知外祖母家与众家不同,只是百闻不如一见,今来其家,言行便格外谨慎,眼睛和心思都派上了用场,唯恐落人话柄、被人耻笑,这就是小小黛玉的心机。

轿子由东向西行,大街东边是宁国府,正门未开,两角门有人出入。西边是荣国府,同样是三间大门未开,轿子从西边角门进去。东、西方位上,古人以东为尊,西边次之。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兄弟,前者为长,故宁国府依照礼仪位置居东。宁国府的贾珍是贾府长房长孙,故他担任贾府族长,贾府的祭祀活动就在宁国府。

有学生疑惑,黛玉不走正门,是否受了怠慢与轻视?贾家是官职世袭的豪门,规矩礼仪繁多。正门,除了年节祭祀、迎接圣旨和身份高的贵客,平日都不开。书中有三处开了大门:第一处,秦可卿葬礼(十四回);第二处,元春省亲(十八回);第三处,贾府过年祭祀(五十三回)。黛玉走侧门并不代表她不受重视,即便林如海夫妇带她来,贾府也不会开正门,这是尊礼而行。

至贾府,众婆子下轿,三四个小厮换掉第一批轿夫。抬至垂花门,小厮们退下,婆子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黛玉从下船到垂花门换了两班人,除了说明距离远和贾家富有外,也说明了贾家礼节森严,哪些人能到哪些地方都有严格规定。我们知道,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垂花门便是常说的二门,二门内就是内院。一般男子不能随便进二门内,家中女孩子不能随便出二门外,故小厮们到此必须止步。大家闺秀不能随意示人,尤其是陌生男人,故黛玉等到小厮们退去方才下轿。后面提到黛玉和王夫人路过王熙凤院门时,有几个总角的小厮在门口垂手侍立。啥叫总角?总角是指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的未成年小男孩。总角垂手和侍立,规矩使然。

贾母门前,几个丫头早已等候多时,见黛玉来了争着掀起帘子。贾母和邢王夫人等都等候在那里,这已是最高的迎候规格了。林黛玉此时七八岁,其岁数和辈分注定不可能举家出门迎接。

黛玉进屋,刚欲给外祖母行大礼,却被贾母一把揽入怀中,叫着大哭起来。贾母心疼从未谋面的外孙女,何尝又不是思念自己逝去的女儿?接着,贾母介绍两个舅母和李纨,让姑娘们来见黛玉,不必上学了。在得知黛玉的病情后,贾母即刻吩咐在配药丸时为黛玉也配上一料,可谓暖心。还特地让宝玉腾房给黛玉,另给黛玉配上聪明灵巧的紫鹃做贴身丫头,室内外的丫鬟婆子跟三姐妹一样,唯恐委屈了她。

管家王熙凤,事情繁杂,虽晚来一步,却拉着黛玉的手嘘寒问暖,又是忙着捧果递茶,又回王夫人早已为黛玉备好衣料等。在贾母面前,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能言善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此时,荣国府重要的女眷均已出场。

林黛玉和众亲人一一相识,其中的礼节不必多谈。接下来,作为晚辈,黛玉要去拜见两个舅舅。来到贾赦处,大舅没在,有下人来转老爷说的话,黛玉忙站起来,认真地听了。下人说话,黛玉为何如此彬彬有礼?因为此人此时代表老爷。电视上常见太监传圣旨,接旨的人要跪接,此跪是跪皇上,这都是礼仪。

接下来拜见二舅,嬷嬷们并没将黛玉带到正房,而是来到东边的耳房。正房荣禧堂是用来招待重要宾客的。从王夫人让座、黛玉辞座均可看出礼节,在此不一一赘述。

黛玉先去贾赦院,再至贾政处,有先有后,这也是礼仪。

有的学生耿耿于怀于两个舅舅没出场见黛玉,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孟子云:“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节规定,男女间不能直接交谈、接触或授受东西。一句话,男女间少交往,甚至不能交往。古时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讲法,以示男女有别。书中有多处此类描写,比如吃饭、看戏等男女分在两处。黛玉此时只是七八岁的晚辈小女孩,可见可不见,以不见为好。两个舅舅也都让人嘱咐了黛玉,和姐妹们一起念书写字学针线,不要见外。贾赦当时身体不适,担心见面彼此伤心;贾政身为官员,事务繁忙,黛玉是来常住的,日后定会有见面说话的机会。贾雨村护送黛玉而来,又是林如海推荐,故贾政见之。

下面我们随黛玉,看看饭桌上的礼仪。

晚饭时分,贾母后院,已有很多人在忙碌,众人见王夫人来了,才安置桌椅。脂砚斋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一语道尽饭桌上的礼仪,大户人家的媳妇得侍膳:捧饭、安箸、进羹等。

我们再来看餐桌座位,贾母正面坐,熙凤拉着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餐桌上能随意坐吗?当然不能。在古代,座位左右相对时,以左为尊。有舅母和嫂子等在场,知书达理的黛玉自是不肯,知她們不在此吃饭后,方才坐了。三春则按长幼有序的礼仪入座:迎右一,探左二,惜右二。

在过去,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小姐是很尊贵的,她们可上桌吃饭,而媳妇们却在一旁服侍。这样我们便会明白,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第七回),为何是三春和黛玉在前,而自己的侄女王熙凤置后。周瑞家的擅自更改顺序,引来黛玉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座次尊卑有别,不能乱坐,坏了规矩。古建筑堂室结构居多,前面为堂后面为室,成语有“登堂入室”。堂上,南向为尊。皇帝的座位必定是坐北面南,故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等成语。大臣中,越靠近皇帝的官位越大。室内与堂上结构略有不同,一边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窄,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他依次为坐北向南、坐南面北、坐东面西,我们了解了这些常识,便能从座位上识人情、辨性格、明得失。比如《鸿门宴》,刘邦来项羽处谢罪,项羽、项伯坐西面东,亚父坐北向南,沛公坐南面北,张良面西而侍。从座位的安排上就会发现项羽失去了交往应持的礼节,骄傲自大。

年代不同,左右表尊卑也不同。右高于左,比如,“左迁”表贬官、“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无出其右”等。左高于右,成语“虚左以待”,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信陵君敬重夷门侯生,虚左,让侯生坐上位。在车上,凡主帅一概在车左,其次御人居中,车右为下位。史载有位国君梦见居左不祥,便坐了车中,可见车中低于车左,贵于车右——车右为最低微。

左右孰尊孰卑,我们需结合情境来判断。如,饭桌上王熙凤为黛玉让座,从黛玉的态度便知左位一定是当时的尊位。

黛玉进贾府,看似一件小事情,实则不简单。钟鸣鼎食之家的繁琐礼仪,人人地位不同、性格各异已初露端倪。

二、薛宝钗进贾府

薛蟠伤人及薛宝钗进京侍选,加上贾府的殷勤挽留和薛母本意欲留,使宝钗入住贾府顺理成章。

薛家投奔的是王夫人,王夫人忙带人到大厅相迎,此时贾母并未出场。姐妹相见后,王夫人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合家见过,贾府还为薛家设宴接风,贾母还遣人来挽留薛姨妈住下。薛蟠又一一拜见贾政、贾赫、贾珍等人,礼节甚是周到。薛家作为皇商,人情世故自然懂得。从薛家进贾府的过程看,贾府待他们用的是待客之礼。

从身份上说,宝钗在贾府始终是客,而黛玉则完成了由客到自家人的转变。黛玉是以贾母外孙女的身份进贾府,故第一次吃饭时,贾母说:“你是客,原应这样做。”那时林如海还在做官。但在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林如海已死,凤姐主张只抄检自家人,薛大姑娘是万不能抄检的。黛玉被抄检,宝钗免抄,此时众人已将黛玉视为自家人。待客有道,不能让客人难堪是底线。而客人则要尽量远离是非,以免遭人口舌。事后,睿智的宝钗立刻找借口搬离大观园,就是这个道理。

薛家三口是来做客的,故薛家来时献了礼。因是长期居住,薛姨妈事先声明,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自己承担,这也是亲戚间和睦相处之道。

三、贾元春省亲

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时,说省亲是“鲜花着锦”的大喜事。贾府领了恩旨,不敢怠慢,昼夜不停修建大观园。

省亲这日,元春尊为妃子,此时代表君,其余皆为臣。贾府珠宝争辉、人人盛装,个个谨慎。贾赦领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携女眷在荣府门外。街头巷口,围挡严密。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走来,贾母等众人忙路旁跪下,这是行皇家礼仪。贾母等人下跪之际,早飞跑来几个小太监,扶起贾母、邢王夫人,这亦是礼节。接着,版舆抬进大门,此时,贾府大门是开着的。

到贾母室,元春想给长辈们行家礼,贾母等急忙跪下阻止。正是,皇家礼仪最先、家礼次之。无法行家礼,祖母女三人只得呜咽对泣。进了家门却不能其乐融融,反倒叫元春满眼泪水,心痛不已。薛姨妈、宝钗、黛玉属于外眷无职,只得在外等候。而贾政于帘外问安,一口一个“贵人”称女儿,一口一个“臣”说自己。贾政之语皆为官场之语,而元春则含泪道出自己离家的辛酸。

筵席上,素日高高在上的贾母却在下相陪,尤氏等媳妇捧茶把羹。这里,没有祖孙,没有母女、父女,没有姑嫂,全是君臣之礼。

游园时,园内楼台轩馆之名,也依元春之意一一改过。

有些学生疑惑,既然男女授受不亲,元春怎能携手、抚摸宝玉?其实这个动作是不符合封建礼数的,儒家文化很少有这样的身体接触。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除了宝玉当时还是个小男孩外,更重要是要体现作者对贵族文化的批判,他竭力要表现的是一个姐姐(哪怕她是皇妃)对其从小领大的弟弟的亲情,亲情就是自自然然的流露、是情不自禁,而非虚伪的正襟危坐的表演。

下面说说服饰。服饰除了遮羞、御寒、避风雨、增美感等实用功能外,还有区尊卑、明礼仪等特殊文化含义。

省亲前,早有太监前来与贾府定夺何处更衣、何处受礼、何处开宴等事项。由此可见,更衣是一种比较正式的重要礼节。

贾元春第一次更衣,那版舆抬进大门,至一院落门前,太监跪请元春更衣。太监离开,昭容、彩嫔等伺候元春下舆。为什么元春没在第一时间去见自己的亲人?一路舟车劳顿,更衣其实是种休整,比如上厕所、洗漱等。她是以皇家身份回来,代表着皇家威严,此时,极有可能换了更正式的衣服。

第二次更衣是在她出园时,经过了祭祀、见家人、园内游走等一系列活动,时间长、活动多,人会身有灰尘和心生劳累,此时更衣也是种休整。

总之,多次换衣是一种礼节和生活上的需求,皇室规矩繁琐、等级观念极强,需处处心谨、时时意慎。

封建社会礼仪繁多,等级森严。我们提倡尊老爱幼、敬上尊下、言行讲究、服饰得体,但对那些繁文缛节和严格苛刻、培养了奴性、束缚了人性的规矩,还是要否定的。

元春省亲,在外人看来,光宗耀祖、无上荣光。可这是她内心向往的生活吗?元春的多次流泪和“见不得人的去处”“骨肉各方,终无意趣”的言语告诉了我们答案。元春关乎着贾府的命运,成了政治牺牲品。此时,笔者想到了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郑光祖的“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也想起了《思悼》里的生母告密、岳父大人提供米柜、于米柜中渴饿而死的世子李楦。是啊,权力与巨富并不代表安逸和幸福。人的一生有那么多的不得已,活出自我显得那么可贵与奢侈。

礼仪,只是《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大观园属于青春王国,高中生读红楼,时间正好,让我们与他人的人生对接,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千姿百态,一起继续亲近《红楼梦》。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人情礼仪
倍er好用
欠人情
人情
筷子礼仪
从《林黛玉进贾府》品《红楼梦》“其中味”
步步谨慎,处处藏玄机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
人情练达即文章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