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国广播的融媒化创新

2021-04-02 23:10邓瑶包鸿明
中国广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广播创新融合

邓瑶 包鸿明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广播在一系列重大报道中通过议程设置的主题策划展示党的百年历程,传播效果明显。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广播媒体也在积极突围,探索跨界融合、资源转化的新模式,在优质内容的孵化、技术产品的开发、产品形态的边界等方面有所创新。

【關键词】广播   融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媒体融合经过数年发展,中央媒体及省级媒体在积极探索中确立了媒体融合实践的标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众多媒介形态中,广播具有独特的伴随性特征,随着收听介质的不断改变,移动收听占据了广播收听的主要份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8月27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①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视听数据。媒体融合已经初步完成了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等方面的建设,下一步,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深入渗透媒体行业的方方面面,技术赋能将带来新的增长点。

一、2021年广播融媒体发展概况

2021年6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2.8亿,头部平台流量普遍上涨。喜马拉雅客户端仍然维持市场优势,第二梯队荔枝、蜻蜓等客户端份额逐渐减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音频的深度用户即每天使用时长在3小时以上的用户数为14.2%,在短视频、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四种类型中占比最高。②总体而言,2021年广播融媒化创新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机制创新、主题报道、人才孵化等方面。

(一)政策保障推动融合进程纵深发展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要意义三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10月公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要适应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在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管理手段、平台终端上共融共通,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推出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打造一系列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广播媒体行业的创新发展制定了总体原则和行动指南,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媒体融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二)良性竞争激励媒体融合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广电总局于2018年增设了媒体融合发展司,自2019年起,由其全面促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的征集和评选活动。2021年,全国共有257家广电机构申报340个参评项目,共评出先导单位10家、典型案例15个、成长项目15个。此次入围“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的10家媒体,涵盖了中央级媒体、省(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在新机制、新模式、新内容、新技术、新生态的创新和实践,为业界提供更多的可复制融媒方案。

2021年,上海广播电视台提出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目标:建构广播调频、新媒体发展、地面活动三者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效循环机制;突出阿基米德平台成为上海广播加入互联网主战场的“总枢纽、主阵地、主抓手”的主体地位。作为传统广播机构转向互联网新媒体的案例,阿基米德不断迭代升级、改进完善,创建了跨越地域范围的广播生态圈。当前全国主要省市电台进驻阿基米德的用户数突破4000万,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广播融媒体平台之一。上海广播节目创新和直播流改造初见成效,用户的群体特征出现了显著变化:高收入人群和高素质人群明显增加,以家庭为单位的受众群明显扩大,各个年龄阶层的布局更加均衡。

2021年10月,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的第五届广播超级碗颁奖典礼吸引了全国171家电台代表参与,活动颁布了2020~2021年度中国广播最强活动案例及单项奖。“广播超级碗”为全国广播人的互动共享搭建平台,分享创意经验、碰撞思维火花,通过良性竞争让行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三)在重大报道中提升广播主题策划能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掀起了一股主题报道的热潮。2021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广播节目《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集结老中青三代播音员和众多实力派演员构成了百人声音组合,从百年建党史中选取100件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文物,深情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思想价值。总台央视频客户端“中国之声”账号发布了《百位声音大咖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广播报道<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开播》等系列预热短视频,形成了一定的宣传声势;“红色印记声音档案”的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达7425.3万人次,“100位声音大咖讲文物”阅读量超过3212万人次,网友还通过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充分实现了节目大小屏的联动与互通。

2021年6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的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广播剧《大凉山》《到延安去》《安妮的花海》《大营救》首发上线,创作团队借助演播、音效、配乐等要素塑造人物、创造场景、叙述故事,让听众“声”临其境,同时凭借可视化广播剧、微视频、“慢直播”甚至在长图、条漫中镶嵌对应广播剧音频片段,积极探究和创新广播剧的融媒体表达方式。

上海广播电视台在主题报道层面也推出了系列新媒体作品,在网络领域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其中,以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程中流传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全媒体新闻节目《那些照亮未来的灯塔》获国家广电总局专题表扬,且得到了中央网信办在全网的多次推送。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前夕,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阿基米德传媒推出融媒体专题直播《百年大党正青春》,100位主持人、100个小时、11套频率联袂打造,阿基米德等多平台全程直播,累计传播量突破1600万次。

2021年11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端累计播出14个“进博”专栏、266篇“进博”报道、6档专题节目;新媒体端创纪录实现在同一个重大主题报道中为期6天、总计长达48小时的视频直播,发布图文报道936条次、音视频报道348条次;此外,还开设48小时网络视频直播、1个专属网络电台、一系列融媒体作品,全网总点击量近650万次。继首届进博会运用AI语音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之后,“机器人记者”登场,成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探索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又一新尝试。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新乡等地遭遇特大暴雨,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优势,策划全媒体跟踪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是制定了以短视频为核心的传播样态,《河南暴雨我们在一起,3小时救援29人》《600孩子降雨陷困境 爱心人士紧急安排!》《来自被困地铁的SOS》《阜外华中医院:一个都不能少!》等多条短视频获转发点赞数累计破百万。二是充分借助直播技术全程跟进,河南交通广播《5G现场》视频直播使用直播航拍等方式,24小时不间断地报道灾情,先后策划组织了47场报道,直播收看总量累计超过1600万次。三是打造短视频栏目重点解读,由应急报道组打造的短视频节目《高瞰一眼》策划采制了“河南有力量”“城市复苏进行时”“发现英雄·致敬平凡”等系列短视频12条,新媒体端播放总量超过千万次。河南交通广播充分利用24个矩阵平台全面参与了此次应急救灾报道,抖音、微博、今日头条、大象客户端等主矩阵平台共计发稿1820余篇,累计阅读量达19.4亿次,彰显了融媒体传播的巨大优势。③

(四)人才孵化增强品牌资源转化效率

传统广播有着经验丰富的主播和优质的节目资源,凭借在主持人方面丰富而优质的资源,打造主持人IP,让其完全适应于全媒体智能化、网络化的环境,从而增强“新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云听客户端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高品质声音聚合分发平台,在内容生产上,一方面依托传统广播节目制作团队,如云听首档情景引导类助眠节目《晚安山寺》便是由总台文艺之声主持人李峙创作的;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专业演播人才创作有声产品,如由青年配音演员杨婧和有声书制作人李满超共同参与制作的广播剧《斗罗大陆》在云听引发收听热潮。

2021年10月14日,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听听客户端承办的“你好,大主播”——2021融媒体主播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依靠平台流量赋能、融媒体营销推广、跨行业跨领域协作,挖掘培育具备集采编、策划、平台运营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新媒体主播,给予其技术、平台、资金支持,从而孵化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型视听作品。

二、2021年广播融媒体创新路径

2021年,随着音频内容、用户数量、收听时长的增长,节目内容进一步往垂直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音频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广电MCN模式不断完善,孵化出一系列“达人”号和媒体号。

(一)车载终端创建智能音频场景

技术场景化,要求技术开发者既要聚焦技术本身,也要考虑用户体验和心理需求,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广播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中投公司数据显示,物联网/车联网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8年的586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5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73亿元。与以手机为代表的非车载终端相比,车载终端在使用群体、产品形态、运营方向等诸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5G时代,智能网联技术在车载音频中的应用,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联结车主用户的通道。④云听在车联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优化交通广播的用户体验,开发更多的汽车司机音频服务产品。当前,云听已入驻华为车机产品线和比亚迪应用市场,其影响范围覆盖奥迪、奔驰等数十家车企品牌。⑤

(二)耳朵经济助力音频产业发展

《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数量近6.5亿,市场规模达到2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7%,继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⑥在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移动音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囊括移动音频、有声读物、知识付费等多种模式在内的“耳朵经济”,蜻蜓、喜马拉雅等移动音频平台搭乘“耳朵经济”的快车,走在了新媒体赛道的领先位置。⑦近年来,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音频互联网平台不断发力精品内容,投入技术研发,推动有声阅读,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三体》广播剧从2019年12月起在喜马拉雅连载,播放量过亿,获得了2021北京广播节“声音探索者”的称号。这部投资上千万元的广播剧,标志着广播剧的“大片时代”正式来临。

(三)MCN模式占领新型传播阵地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28家广电媒体成立了36家MCN机构,广电MCN模式成为广电媒体探索媒体融合的主流模式。⑧ 2018年9月,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经济资讯服务频道为转型试验田,创新设立“云上新视听”成都广电融媒体视听内容产业孵化中心,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一体化运营,推进内容主业的融合转型。“云上新视听”有效开拓了政务类融媒体服务、内容整合营销等变现渠道。

广电MCN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媒体融合转型所面临的部分困难,助力传统媒体迭代升级,改进生产流程,调整盈利模式。

(四)跨界合作探索广播形态边界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旧广播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时代的广播制作人积极突破边界,开展跨界合作,寻求新的发展可能。2021年4月,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携手开心麻花团队推出“广播X戏剧多维体验B计划”,通过戏剧艺术与广播艺术的高度融合,给听众带来新穎特别的戏剧体验。新版《恋爱吧!人类》一方面在原剧架构和演出阵容上做出大胆创新,强化了台词语言的表现力,以更契合广播传播的特性;另一方面,北京交通广播主持团队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为推动沈阳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辽宁天之传媒集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辽宁频率FM99.3、辽宁私家车都市广播FM92.1、爱音斯坦FM、天之星娱MCN机构、天之传媒全媒体矩阵并与数百家知名餐饮、生活服务品牌,共同打造了沈阳市第一届鸡架美食文化节。自启动以来,美食文化节从政府管理、人际互动、人群体验与美食普及四个方面倾力推广传统地方美食,曝光量超10亿次。

三、未来广播融媒化创新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纷纷向音频产品转型。媒体融合不仅是播出平台、收听方式的简单重组和叠加,更是思维理念、技术核心和内容转化等方面的彻底颠覆和深度交融。

(一)理念创新:创建移动音频消费场景

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媒体融合纵向推进,广播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无线电接收设备不再是收听广播的唯一渠道,移动互联网平台不仅突破了无线电广播地域传播范围的限制,还能无限承载频率数量。在不同收听环境中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节目,是音频消费实践的趋势所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移动场景主题电台——pop-up media,突破了以往固定场景的表现形式,用“小而美”的互动融媒体验吸引年轻受众,可以快速移动到商圈、景区、社区等任何地方,用打造移动小剧场、定制互动迷你剧等年轻受众喜欢的形式,呈现出可移动、沉浸式和互动性的特色。

(二)技术赋能:打造智能语音沉浸传播

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Heidegger)所言,技术进步将变得越来越快,并且永远不会停止。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技术创新始终是最大的推动力,智能媒体变革势不可挡。202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从发挥内容品质优势、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加速传播体系创新等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规划》提出,构建融合媒体云平台新格局,加快构建广电5G网络,到2025年,多维声音频节目制作能力逐步提升,多维声音频节目供给逐步增强,声音体验从单声道、立体声向多维声演进。

随着VR(虚拟现实)、AI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媒体行業,定制化音频服务借助现代语音技术与广播声音优势,极大地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2021年,阿基米德在新闻播报领域开始全面应用智能语音技术。阿基米德音频采用自动拆条技术,在拆条中自动挑选相应新闻并聚合成“热电台”,提升了广播节目二次生产的效率,使得生产海量长尾内容成为可能。北京广播电视台听听FM客户端开发了 “你好,小听”人工智能语音功能,通过语音唤醒,建立用户与广播之间全新的连接,打通了驾驶场景与广播直播的交互渠道,既实现了用户在安全驾驶前提下边听广播、边参与话题互动的刚性需求,又使主流媒体的引导舆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凭借智能语音功能,听听FM广播直播收听量提升了154%,用户收听规模增长了66%。⑨

(三)文化传承:助力优质内容创新转化

借助广播优质节目资源,展现广播深耕垂直领域的能力,打造可持续运营的、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品牌。云听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丰富且优质的内容资源,制作了推广家乡的文旅节目《了不起的家乡》、风采展示活动“小小朗读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声音纪录片《非遗第N年》等品牌IP,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了不起的家乡》将镜头聚焦于中国12座代表性城市,特邀数位地方讲述人诉说12座城市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非遗第N年》第二季集结了55位非遗传承人,并邀请多位公益嘉宾参与讲述自己家乡的非遗故事,以“致敬非遗匠心”为核心,传递非遗魅力,弘扬非遗文化。

《非遗在行动》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一档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融媒体节目,融合了音频、视频、图文等形式,并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通过创办非遗专题节目、策划非遗融媒体内容、制播创新型的非遗声音纪录片、播出非遗公益宣传片、策划非遗传习活动等方式,创新非遗宣传模式。其中,声音纪录片《非遗知多少》在广播端、阿基米德客户端、微信等平台连续播出超过300期。《非遗在行动》抖音号 “非遗来了”以持久、广泛的视角聚焦非遗的台前幕后、外延与内核,高度糅合视频、图文、配乐、解说等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⑩

在碎片化多屏传播时代,广播的内涵、外延和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广播音频依靠理念创新、技术赋能和内容深耕,在网络视听市场中赢得了一定的长尾市场,但要想彻底改变广播媒介单向、线性的信息传播模式,无论是语音识别技术、内容平台建设,还是智能硬件制造环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而言,广播人须正视音频媒介的视觉短板,围绕用户需求、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释放和提升自我价值,探索视频时代新的增长点。

注释

①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②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6月5日,http://www.cnsa.cn/module/download/down.jsp?i_ID=27774&colID=1589.

③龚庆利:《全媒体时代突发应急报道的广播应用研究——以河南交通广播7·20特大暴雨应急报道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11期。

④张媛、胡翼青:《5G时代广播的困局:再论“端口”视角下的传统媒体》,《当代传播》,2021年第6期。

⑤莫军生:《“云听”:音频传播的融合创新》,《传媒》,2021年第9期。

⑥《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艾媒网,2021年11月22日,https://www.iimedia.cn/c460/82048.html.

⑦陈曦:《“耳朵经济”:传统广播转向移动音频的运营分析——以“云听”App为例》,《传播与版权》,2021年第2期。

⑧《广电入局MCN 权威媒体关注成都广电“云上模式”》,CDTV云上新视听微信公众号,2021年11月12日,https://mp.weixin.qq.com/s/j_HlscOTgCt26DaR59RO4w.

⑨李卓:《“你好,小听”触发广播智能互动新模式——听听FM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场景探索》,《新闻战线》,2011年第11期。

⑩王琦、闫新李:《非遗节目的融媒体传播实践研究——以<非遗在行动>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11期。

【本研究系成都大学2020年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短视频等自媒体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KCSZA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邓瑶系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包鸿明系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广播创新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