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优化路径研究

2021-04-02 23:10吴杨雷晓燕吴芳
中国广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优化路径

吴杨 雷晓燕 吴芳

【摘要】图像传播时代,视频化作为传播的逻辑与法则,正不断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视频已成为重要的话语形态,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形成了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视频化在内容生产、资源利用、习惯养成等方面也显现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厘清视频化的缘起、表征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尝试对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传播路径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   图像传播   视频化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环境的改变、受众的读图需求等多种力量的耦合,使得图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消费形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图像 ( Image) 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绘画、摄影、广告、设计、建筑、动漫、网络、游戏、多媒體等互为激荡汇流。”①凭借多元的感官调动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视频化成为图像传播时代的趋势,正不断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视频化不仅呈现于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广泛运用于政治、理论的宣传与学习中。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视频也成为重要的话语形态,提升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视频化在内容生产、资源利用、价值塑造等方面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将视频化回归到图像传播的理论场,对这一转向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思考与审视。

一、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的缘起

视频是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立体化的话语形态,是利用可视化、可听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方式。大至“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网”这类国家级权威平台,小至各地方平台、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学习平台,视频似乎已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常规动作,人们越来越认可视频在学习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这一趋势的出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当下面临的传播场域、技术条件、受众需求等耦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图像传播场域的内在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被图像包围的社会,而图像也真实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场域,每个场域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规则,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②以图像媒体技术可覆盖的范围、场域内图像信息的传播为主要交流内容、场域内图像信息的传播活动共同构成图像传播场域。

在图像传播的场域内,文本及语言的作用在竞争中被消解,视觉文化成为主导。视频带来生动的形象,调动感官多、传播范围广,并作为立体化形态而存在,符合图像传播场域内的传播逻辑和规则。当视频化对实效性的提升得到不断印证,必然会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这是视频化被广泛运用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动因。

(二)互联网技术+图像媒介技术

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视频化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图像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图片、视频、电影等为代表的图像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这一严肃议题的推动方式。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网络生态,虚拟空间不断扩大,传播平台急剧递增,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内容发布创造了无限可能,个人及群体在信息传播与发布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随着图像媒介技术发展,人的感官体验被不断延伸扩展,影像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也随之提升,视频成为内容传播的主力,视频化随之成为提升传播实效的重要法则。

(三)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共同需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图像进行党史教育,从 20 世纪20 年代初的 《劳动界》周刊到土地革命时期的 《工人画报》 《农民画报》 《镰刀画报》, 再到延安时期的土刻版画,一个个鲜活的图像成了绝佳的叙事载体。③相比静态图像,视频作为动态图像,具有可听、可看、可感等多重功能,是图像传播的高级形式。视频化传播是对党的传播传统的创新和延续。

从主体需求来看,制作视频使得党史学习教育话语以生动化、立体化的形态和方式呈现,可以更好地表达和阐释百年党史中的历史逻辑和重大议题,既丰富了党的话语形态,又极大提升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党史理论知识落地。从受众需求来看,置身于图像世界,单一的文本及语言阅读已难以满足感官的多元需求,“读图”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视频化能够满足日益攀升的视觉需求。视频作为人体官能的延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视觉与听觉感官,用尽可能快捷清晰、具有沉浸互动特点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④这也是视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传播优势。

二、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的表征

党史学习教育的视频化不是单一、少数个体的呈现,而是从上至下的总体趋势,涉及多维度、多类型的历史要素、人物要素、精神符号。

(一)学习基础构成多元化

图1:视频类型示意

微宣讲类。这是许多机构单位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一般发布于单位的官网和官微。

微动画类。相对于微视频或微宣讲,微动画对数字技术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动画视频甚至还注入了沉浸式的VR(虚拟现实)体验,这种形式在党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采用更多,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微电影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摄制的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微课类。对于学校尤其是高校,微课则是最重要的形式,而其作为课程对专业性和研究性的要求会更高,对内容的权威性要求也更高。

除上面所提到的形式,还有一些微视频类型,包括沙画、广告、美术作品等。

(二)学习图谱内容集成化

通过对“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网”等国家级平台内容的分析,党史学习教育视频的内容可以集中概括为:基于党史内容本身的视频,包括党的精神谱系、党史中的英雄人物、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红色故事、红色资源等,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党史学习资源“图谱”。

在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视频作品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三)价值观传导情感动员性强

从视频化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来看,除了要传播准确的党史知识,另一重要功能则是对价值观的引导及塑造。大部分的党史学习教育视频都会注重情感色彩,尤其是党的红色故事。以人民网展播的《我和我的信仰》党史视频中的开篇之章《党的百年征程中的伟大精神》为例,在讲述焦裕禄、夏明翰等英雄精神时,不论是文字、音乐还是讲述人的音色和感情方面,都呈现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引导受众通过看得见的“形”感知图像蕴藏的价值观和情感,以实现事实呈现、意义呈现、情感呈现和行为呈现之间的统一。⑤

三、视频化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丰富了党史的呈现形态,拓展了政治宣传、理论学习的路径,但视频化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避免同质化,加强创新

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初期,相较于传统文本学习,制作精良的视频的确能给人新鲜感,吸引了学习者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低成本模仿与复制也随之而来。一方面缺乏创新,一味照搬照抄,文字雷同,素材雷同;另一方面是由于认知及技术水平差异所带来的形式模仿,导致对内容理解得不全面、挖掘得不深入。

如果只注重视频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容的价值,当这些内容反复重复,难免会造成相同议题的无限泛化,致使学习者陷于视觉疲劳。

(二)避免重复生产,创新产品

截止到2021年10月,在百度上以“党史+视频”为关键词搜索,显示词条结果共计约3600万个,尽管这其中存在因为搜索算法导致的重复值和误差,但无论是从网络数据还是从日常观察中都不难得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视频传播已形成重复生产的态势。

整体而言,党史学习教育视频的广泛生产,的确体现了在贯彻重大学习议题时从上至下的高效率、快响应、严落实,但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这样的重复生产是否也会带来内容超载、产品冗余等问题。

四、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基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在增强内容的挖掘打造、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对传播模式的优化等三个维度不断优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

(一)创新内容形态,培育党史文化品牌

不论是文本传播还是图像传播,内容始终是吸引受众的第一要素。党史学习教育视频要避免同质化,就必须抓住这个核心,不断增强内容创新,打造精品,培育党史文化品牌。

一是要坚持由表及里的深度挖掘。所谓的由表及里,是指除了重视党史视频的外部呈现形式、对史实的准确概述外,更要注重对党史精神的深入挖掘,要触碰到史实、人物、精神中的精髓,用这些精神映照当下、触碰灵魂,才能记忆深刻、发人深省。

二是要注重由“大”及“小”的特色打造。大型的权威平台可以从宏观的历史脉络中找到引子,打造有特色的党史文化品牌,可以借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出品的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江苏广播电视台江苏卫视出品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这些视频不仅内容恢宏,也凝练出了个体特色。对于地方或一些较小的传播平台,在驾驭宏大议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而精”的内容,比如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奋斗历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百集红色故事《延安·延安》,都不失为个中精品。

(二)面向学习需要,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针对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出现的产品冗余问题,解决的核心是要优化整合视频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生产和浪费。在进行视频生产时,要切合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学习需求,落实到学的实际需要。哪些视频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哪些视频是真正需要去制作的?以这些作为前提,有目的地进行资源梳理,整合资源,查漏补缺,避免低效力重复生产。

要加强对主流媒体资源、权威学界资源的共享运用。从某种程度而言,主流媒体、权威学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是内容质量的保障,以学习教育为目的,应鼓励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搬运及利用”,不仅可以保障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也避免了传播主体的内容审核风险。

要充分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权威资源库。以“学习强国”这类国家级理论学习平台为例,除了承担理论学习的功能,它也是一个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源集成库,不仅集纳了各类精品文本、音频、视频资源,也发布最新的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类权威资源库的整合利用,让精心制作的视频通过更多传播渠道真正“活”起来。

(三)提升学习素养,构建双向互动模式

单向的接受型学习会导致思维的惰性,浅表式的浏览学习会影响知识的吸收。图像传播时代,虽然给了视频相当大的内容承载权,但回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讨论上,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一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素养。这里所指的学习素养包括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等多个维度。要把学习素养教育纳入我们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学习者对图像语言的认知、鉴别和使用能力,在对视频的运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

二是构建双向互动模式,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在场感。在视频生产中,既要保证内容准确、环节完整,又要留有余地,用于启发思考。视频不只是简单的知识讲授,应将思考与互动代入视频制作设计,引入一些代入感强的图像场景叙事内容, 提升学习的融入度,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一些新技术手段,比如VR沉浸式体验、视频+实地体验等,为党史中的人物塑造立体化形象,让视频技术和思想深度融合,让理论知识与感性体验深度融合,带给学习者高品质的沉浸体验,让百年党史真正浸润心田。

注释

①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③陈列平:《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教育评论》,2019年第11期。

④王凤仙、李亮:《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频化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⑤张珊:《论红色文化的图像传播及实践路径》,《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思政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青年思政教师职业素质培育的三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SKSZ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吴杨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讲师,雷晓燕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芳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本文编辑:林秀)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优化路径
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