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中新闻场域的人媒互动关系研究

2021-04-02 23:10张子龙
中国广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

张子龙

【摘要】虚拟现实中的新闻场域汇聚了媒介空间的人媒合体,在主体穿越的新闻场景中创造了主客相生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融入关系、阐释关系、交互关系的人媒互动具身审美心理机制。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新闻场景中的沉浸感知、身体位移和心理沉浸,彰显出虚拟时空、错位时空下的具身心理和人媒互动,虚拟现实场域下新闻主体在化身位移与沉浸感知场景营造虚拟现实新闻“临场感”与“现场感”中人媒互动关系,体现出虚拟现实场域下“位移—感知”具身审美范式的媒介实践路径。

【关键词】沉浸感知   人媒互动   虚拟现实   新闻场域   具身审美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虚拟现实新闻”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即利用信息技术还原三维立体,营造拟态化的新闻现场,受众以虚拟具身的形式置身参与虚拟再现的新闻现场,产生感官真实性、身体参与性和心理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感官模拟、具身心理、环境再现营造沉浸式(Immersive)、想象化(Imagination)和交互感(Interactive feeling)的具身化新闻现场,即:虚拟现实新闻场域。虚拟现实新闻场域通过受众以数字具身的第一视角形式置身新闻场景,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新闻事件现场。

“沉浸感”和“具身化”是虚拟现实新闻场域的两个主要特征,两者是“技术—身体”交织递进的关系。数字媒介技术将人无意识地沉浸于媒介场景世界,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全景式情景,沉浸感則体现了人机互动方式下“技术物化”的物理特征。受众以第一视角具身代入新闻角色,体现了具身化场景参与下的“感知物化”的心理特征,虚拟现实新闻场域将身体与媒介融合交织,带来人媒合一的媒介黏性互动。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制作推出全球首个虚拟现实新闻纪录片《饥饿洛杉矶》,以难民视角,带受众身临其境,感受美国贫民窟的生活;《纽约时报》同时期推出VR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以具身化的场景代入三个难民孩子的身体视角,展示叙利亚战争时期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经历。

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提供了数字化、交互性的智能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新闻单一时空维度的呈现方式,营造出跨越时空地域的复合场域,扩大了媒介空间的物理延伸性和时空偏向性。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传播不仅具有时间偏向,也具有空间偏向。①当下,新闻现场融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了360 度环境侦测系统与拟态环境交互,在特定虚拟环境空间营造出数字影像,模拟游戏空间场景中的人物穿越和空间转换,产生时空沉浸感知生成的媒介场域和具身审美。

一、沉浸感知:媒介场域与感知想象

智能技术强化了新闻技术偏向,移动社交媒体发展呈现出媒介场域、媒介形态的递补性渐进发展,从传统视听媒体的“视觉模拟”到网络媒体的“身体模拟”,再到利用智媒算法的社交媒体“认知模拟”,通过技术形态、功能场景和情景应用,不断在信息生存、场景消费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模拟、复制和再现人类需求的感知、选择、偏好,凸显典型的媒介想象感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了沉浸感知,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闻场域提供了媒介场域时空和感知想象。沉浸感知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的具身感知性与媒介场域性两者建构的合二为一。媒介场域本质上是由媒介本身、新闻叙事和受众感知共存共生营造出来的,沉浸成为新闻场域、物质场域与叙事场域下人媒合一的主要存在具身形态,感知想象构成了新闻场域的叙事体系的一部分,决定了媒介空间新闻景观演进和延展的尺度。虚拟现实技术作为链接新闻场域内叙事主体、受众客体与媒介空间的物理接触点,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叙事范畴内生产、感知、传播与心理感应单向连接的新闻叙事局限,而且营造了虚拟现实技术下智能媒介场域内叙事时空偏向的历史想象与穿越感知,带来沉浸式具身感知过程中主观沉浸与客观时空的和谐统一。

媒介技术学派强调人类身体通过媒介技术感知扩张心理体验,建构对媒介世界赖以思考的框架概念和认知范畴。沉浸式想象感知游离于智能媒介疆界内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心理感知体验生产出新闻叙事主体传播偏向的审美存在。媒介创造的“感知审美”和“具身审美”是人媒互动形态下的两大审美维度,世界著名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认为身体具化的心理感知需要身体、意识、媒介和想象,②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人与媒体的“融合关系”,将身体位移、心理感知和沉浸纳入时空偏向环境中,创造出新闻场域的具身审美。

二、虚拟现实中新闻场域的人媒互动:具身审美与媒介景观的融合

媒介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说,媒介是人类身体感觉能力的扩展或延伸。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审美感知弥补了时空偏向的地域错位,延伸了具身审美的在场。虚拟现实场景再现新闻地理场景的空间位移,不仅还原了拟态的历史景观,同时引入媒介“地域—时空”的景观叙事模式。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认为,景观即叙事。智能技术下虚拟现实媒介空间不仅集结了人媒关系融合,也在具身审美过程中创造了人媒互动的叙事意义,体现出具身审美的媒介美学特征。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传播空间具有多维时空与数字技术的单元物质属性,也具备人媒交互和景观叙事的审美属性,彰显出时空错位的游戏感和传播隐喻。

智能媒体时代,虚拟现实新闻场域的人媒互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体在场与场景融入:用户化身与媒介场景的智能多元转换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社会环境和技术形态对媒体生态的影响,认为人对媒介时空环境的感知选择与媒介使用交互影响着传播效果。智能媒介依托数字技术创造具象、拟化的媒介生态环境,改变了媒介景观呈现的镜像结构和传播方式,虚拟现实游戏场景不仅成为新闻主体角色感知的身体延伸,创造了人媒互动的位置结构关系,还为智媒新闻创造了用户感知媒介时空疆域的新方式。虚拟现实的新闻场域媒介不仅营造了拟态真实的环境,也被环境与人的感知互动所解构。虚拟现实技术在人和媒介场景中的互动是被媒介形态本身所“遮蔽”的,技术不仅成为媒介场景的存在方式,也成为用户主体对环境的有意识的选择和指向,用户通过对媒介场景的自我认知和环境选择,增强了自身与媒介的互动频率,增强了用户对媒介的使用黏性。虚拟现实技术下,主体经历环境穿越形成了不同意义的媒介景观,比如遗址的民族感、时空的地域感、景观的年代感等,都具有强烈的时空意义偏向。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不同媒介场景下,环境与人的互动印证了不同传播方式带来的时空偏向。同时,媒介与人的交互亦受到人感知媒介的影响,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对人的延伸”。后现象学派学者唐·伊德(Don Ihde)在综合诸多媒介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界定“媒介—技术—人”三者关系为: 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和他异关系。④借此框架,可以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下的用户与环境关系,在虚拟现实场景选择下形成了具身审美感知路径,即具身融入、环境融入和交互融合。

新闻用户通过媒介环境场景转换选择具身场景,参与环境阐释和交互融入,成为虚拟现实传播场景中的重要主体。用户在媒介景观空间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虚拟现实环境中“我临场”的审美欣赏者,也成为“我在场”,参与环境交互和叙事生产,两者身份交织共存,通过主体在场的位移和多重身份临场的互动,完成多元场景的传播建构。虚拟现实的新闻场景赋予在场与缺场的空间错位,用户在特定情景空间和媒介虚拟现实景观转换过程中完成身体位移,参与场景模式的审美建构。所谓新闻具身定义为用户在三维环境里呈现的视觉标识符,以此来操纵环境信息与场景关系,具身作为一种虚拟现实中身体的技术代替。⑤这就是所谓的“技术身体”的隐喻。人们通过技术或者技术化人工想象,在智能媒介空间中成为能链接主体与客体的“技术身体”,借用技术身体的主体在场建构了具身位移体验,又创造出多元场景中主体角色的想象。具身的技术特征具有媒介物质特征,伴随着主体在场的多元感知。媒介是主体与身体位移间的传播介质,身体控制具身知觉生成新闻信息主体行动,实现了主体在场和身体位移的场域统一;主体借助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位移穿越新闻世界场域,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转换新闻场域的多元空间,完成现场事件观察的具身参与,通过位移传播再现复杂的真实体验与多元场景。用户就是在虚拟现实场景界面选择中浸入物理空间,在角色转换体验过程中完成位移变化和审美旅程。正如美国学者莫尔斯(Margaret Morse)所说: “在虚拟现实中,‘主体身份’不是被‘停放’和“固化”而是被‘映射’于一个或更多的虚拟主体上。”⑥因此,游戏化身的主体在场与场景融入虚拟现实场域创造不同的审美对象。⑦

(二)身体位移与心理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临场感”与“现场感”的互动切换

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介的交互应用下诞生的。媒介融合与数字技术嵌入为虚拟现实媒介场域提供新的物质载体,创造了新的媒介审美想象。虚拟现实技术淡化了用户与新聞场域景观之间的“物理距离”,用户“临场感”与“现场感”营造了一种用户具身化审美,审美是人们在虚拟现实场景中保持一定心理距离而产生的心理距离效应,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 Bullough)将“心理感知”看作一种审美实践路径,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主体心理与身体错位的时空交错将“虚拟”和“现实”环境感知割裂,虚拟现实技术在主体发生空间位移和视线移动时,通过算法,迅速精确定位3D 视线影像并反馈给新闻用户,产生临场感和现场感的时空传播。在虚拟环境中,用户个体产生两个维度的具身审美体验:一是物质性场景中的环境拟态;二是感知性场景中的心理沉浸。虚拟现实技术的临场与现场之间的切换,穿越为新闻业态空间,增加了人媒互动的多元跨时空链接,也成为智能时代新闻人与新闻叙事对话的审美路径。

三、结语

智媒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影响着新闻业态审美感知和传播机理,决定着新闻场域具身审美感知偏向,参与了环境建构、叙事结构与审美心理。当前,智能媒体技术发展决定了由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的新闻场域通过物质性环境拟态和感知性心理沉浸,推动了媒介传播与具身审美的人媒融合互动。用户主体角色化身虚拟现实新闻界面浸入物理空间,赋予主体在场与缺场的智能转化,确立了智媒时代新闻场域人媒融合的审美耦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新闻场域内沉浸感知从感官审美到心理审美,再到想象审美,创造了人媒互动的传播意义。

注释

①〔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5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林慧岳、夏凡、陈万求: 《现象学视阈下“人—技术—世界”多重关系解析》,《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9期。

⑤胡楠:《身体主体间性——艺术作品中所隐喻的身体现象学》,四川美术学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韩连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⑦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4期。

【本文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全球算法空间网络安全战略生态与博弈治理”(项目编号:CUC200D009)资助】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虚拟现实:另一个真实世界
诺基亚推出虚拟现实摄像机OZO
虚拟现实炫酷来袭走出实验室坎坷漫长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