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数字化新闻产品创新实践与探索

2021-04-02 10:06刘海华宋永琴
声屏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用户

□刘海华 宋永琴

研究背景及意义

《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起始于1996年,2004年起报网合一。近年来秉承“数字优先”“内容为王”和“客户第一”等战略宗旨,《纽约时报》积极将技术与新闻结合,推出一批批移动化、社交化、产品化、视觉化的数字化新闻产品。至2020年,《纽约时报》数字营收和订阅用户大幅增长,第四季度的数字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印刷订阅收入。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存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数字化转型。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步伐。本文将《纽约时报》作为媒介融合浪潮下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个案进行研究,一则是为展现美国媒体转型的趋势图景,二则是总结有益的经验策略,为我国传统媒体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新闻:开放性与新叙事

《纽约时报》作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于2014年成立数据新闻栏目The Upshot。近年来,该栏目在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予以数据新闻报道,为网站带来了可观的访问量。以下笔者结合案例从理念和叙事两个维度,对数据新闻来源、可视化呈现、可听化和互动性游戏化四个方面简要梳理其在数据新闻领域的具体做法和取得成效。

数据来源: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美国“开放政府”制度的施行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签署了《开放政府令》,其上任后设立了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教育、医疗、环境、就业等多领域政府数据分享在因特网上,成为数据新闻的重要原料提取渠道之一。

此外,社交媒体UGC也为其重要的数据来源,如通过统计用户地理位置、登陆时间、点赞、评论等使用痕迹将不同要素相互关联来创作新闻作品。此外,还鼓励用户将新闻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个人数据。

最后,新闻记者利用开源程序代码较容易获取和按照所需修改已有代码,这对数据新闻的数据爬取和可视化呈现等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

数据可视化:宏观架构与精确叙事结合。在传统新闻报道以图文为主,即使是融合新闻、视频和图像等媒介表现形式的叙事功能也往往是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沉浸度。数据新闻与之不同的点在于它是数据所驱动的新闻,因而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具有整体化、宏观性的特点,且大数据驱动的新闻创作更具精确度。以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新冠病毒爆发”栏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如图1所示,栏目呈现的新冠疫情地图是一个实时网页,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依靠70多名内部的和自由职业记者组成的团队为美国各县和州收集Covid-19病例数据以及可视化设计。其产品特色在于栏目的服务性、风险指数计算的互动性、信息的精确性和可视化。

图1 美国新冠病毒疫情地图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栏目制作的时间早,从疫情爆发伊始就满足着公民对疫情信息的获取。其次,从信息的精确度上看,数据精确到州县,甚至到具体的街道,在查找医院床位和医疗用品购买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该栏目可视化信息丰富,包含最新病例地图(国际、国内各州县,包括疗养院、学校、食品加工厂、监狱等特殊场所),所在县风险评估(案例分布与追踪、个人风险评估),附近医院(所在县医院地图、住院人数、剩余ICU病床数量),疫苗预防接种(各国、各州县、各年龄段接种情况、接种资格、全球疫苗发展情况、问答),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科普,有效性、安全性评分)、最新政策(各州县限制措施如居家令、需戴口罩、商户停业等)。令人欣慰的是,无需订阅可阅读绝大多数最新疫情消息,为全民抗疫开路灯。最后,该栏目通过设置问答评论区、填写个人情况以计算风险指数等增强互动性。

数据可听化:全媒体叙事应用。数据可听化是指数据驱动下的,以声音的形式来讲述故事的表达方式。人类通过感官进行信息获取的途径,除了视觉第二就是听觉。新冠疫情期间《新冠死亡人数怎么就增加了42.5万》的报道就是《纽约时报》数据可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死于新冠的美国人人数超过50万,将这一数字概念化变得越来越困难。该报道将死亡人数形象化,滚动时间轴上的每个圆点代表一个人的死亡,每25,000个死亡标记为一行,除了可视化的图像,在时间轴的移动中还伴有声音的变化,随着“滴滴”声的不断密集,用户对死亡数据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和意识。

游戏化互动叙事的探索。《纽约时报》首开互动新闻先河,是互动理念的先行者,集团设有互动新闻报道部门,大数据结合互动性书写新的新闻叙事方式,游戏新闻便是其一。

如《租房好还是买房好》,用户只要填写所选房屋售价、租金、预居住年数等信息,房价计算器便可以作出回应和建议。用户阅读《纽约时报》不再只是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大宗信息,而是可以享受到个性化私人订制服务,方便、快捷且准确,充分体现出服务性和趣味性。

融合新闻经典之作——《雪崩》

产品特点:体验式报道。《雪崩》是2013年普利策奖特稿写作获奖作品,出自于《纽约时报》体育记者约翰·布兰奇之手。通过将文字、介绍卡片、现场录音、采访佐证视频、显微图片、动态图形设计等新媒体元素有机融合,该融合新闻报道给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大幅航拍动图,电影剪辑手法增强表现力,激发了强烈的现场感;分章节,将大幅动图置于页面底部、视频控制在一分钟内,视频文字同步等策略消除了多媒体元素可能打断阅读节奏,分散注意力的负面效果,体现了文字与新媒体元素很好的“度”的把握。

如何生产:制作思路。首先,为了能够尽可能准确还原事件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布兰奇联系到雪崩幸存者和家属进行采访,并针对雪山气象和滑雪技术奔赴阿拉斯加请教相关专家学者。其次,布兰奇在确定选题后就与网络数字设计部门的网络工程师、设计师、摄影摄像专业人员商议产品策划和实施的具体细节。最后,团队能够坚持以文本和故事优先,而非技术和视觉效果优先的策略,保证了故事的叙述节奏,不同多媒体元素给用户以不同体验。

启示。《雪崩》作为一款里程碑式的爆款产品,其过高的制作成本非普通媒体所能承受,该项目由11人团队耗时半年完成,耗资达25万美元。如斥巨资打造一则报道一个产品以打响品牌未尝不可,但作为日常报道实践去复制推广却有难度。笔者认为,我国媒体更应汲取其在内容生产理念上的突破和创新策略,如以用户为导向和重视用户体验性、互动性及产品的视觉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强化新闻的传受效果。

提供沉浸式体验的VR新闻

开发VR产品:率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将技术与传媒再一次紧紧联系起来,视觉文化主导下一种新的视觉化的用户体验受到追捧。2015年,《纽约时报》发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大势,宣布与谷歌等科技巨头合作,打造了NYT VR平台,并为其报纸订阅用户赠送100万个谷歌Cordboard眼罩,用户在手机上下载软件后,将手机插入眼罩中就可以体验VR,并能够调节音量和摆放角度。NYT VR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VR新闻的发展。

制作爆款:发掘有价值的国际新闻。我国新华社、人民网近年来生产的VR新闻并不少,但影响力有限。一方面有技术的原因,有设备未普及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未集中报道有宏大背景和意义的事件性新闻或专题性新闻,尤其是那些备受关切的、有价值的国际新闻。典型案例如《纽约时报》与Vrse公司合作拍摄的VR视频新闻《流离失所》。

创新多元化运作:VR新闻+VR广告+VR旅行。《纽约时报》在斥资打造VR新闻应用的同时,还着眼于创新多元化运作模式,对广告和设计公司进行收购,以提高广告策划营销和音视频多媒体特效制作水平,以增添报业盈利。除VR新闻的制作以外,《纽约时报》还将触角延伸到太空旅游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VR新闻+VR广告+VR旅行”模式,对可利用资源和优势进行充分整合,以提供给受众更丰富的体验,收到了良好成效。

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性新闻

《纽约时报》紧跟时代潮流,更新理念,业务的开展不局限于新闻报道,而是将网站和移动应用作为提供各种周边服务的平台,打造了 NYT Cooking、NYT Journeys、NYT Games、NYT Store、NYT Licensing等一系列提供平民化和专业化兼具的服务性新闻产品。

NYT Cooking。NYT Cooking是《纽约时报》于2015年推出的美食类APP,其中收集了网站的美食板块十多年来刊出的菜品清单和烹饪教程。APP和网站美食栏目同步,2017年起开始采用付费订阅式,栏目内容丰富多彩,点击量较高的比如2020年最受欢迎的50款菜品等。除了线上发布的美食菜谱以外,部分Cooking板块和应用目前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独立产品之一。

NYC Summer Academy。在《纽约时报》专业的新闻内容建设的基础上,“纽约暑期学院”(NYC Summer Academy)于2016年建成,该暑期项目给学生提供居住在纽约市中心的机会,起居和学习将随时随地享用纽约国际都市的资源,如国际型媒体和机构,学习领域包括新闻、媒体、科技、艺术、文化、体育、时尚、商业、科学等。

一流的师资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美国最高新闻界荣誉的普利策新闻奖最后入围者A.O.Scott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画家Angel Franco等,从学习内容到任课老师都是无与伦比的。课程广泛吸取《纽约时报》的专业知识,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NYT Journeys。《纽约时报》国际部长期关注全球多国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布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积累了独特的一手资料,培养了一大资深的记者团队。

依托于此,《纽约时报》于2017年开发了旅游教育产品NYT Journeys,吸引并接待对新闻感兴趣的人作为游客跟随旅行团参加专题旅行。目的地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二十几个国家,团期主要是5-9天和10-14天,种类包括城市团、私人定制、航海团、学生团等,专题包括体育活动、艺术文化、美食酒品、历史环境、政治视角、自然科学六大类。在旅行的同时,资深记者为游客讲述所在专题的亲历和见闻,并安排小型讲座,实为一种文化体验之旅,因此该产品广受用户的喜爱。

结语

尽管我国传统广电报业媒体在国家战略支持和地方政策支持下大力整合多种形态媒体资源,逐步建设起统一管理、调度、指挥的“中央厨房”,因地制宜探索立足本土的融媒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内容同质化、盈利渠道单一导致的资金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媒介传播效果及媒介融合进程,媒介融合仅达到“整合”而非“融合”。

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新闻产品创新探索与实践的梳理,展现出其致力于拥抱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述新闻故事,重视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倡导通过拓展周边产业链开发服务性新闻以丰富其新闻产品,以期拓宽其盈利渠道的一系列策略和做法,对我国传统媒体在思考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媒介融合大势中破壁转型极具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