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

2021-04-03 21:27范翠花张建东邱东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血袋血液制品盘点

范翠花 张建东 邱东飚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信息系统运行的机构,信息化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医院诊疗过程中,进行联机操作和信息化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涉及范围广,各部门间分工明确[1-4]。输血作为临床抢救患者生命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这对血液储存及临床用血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临床用血信息化管理在应用前后的效能上,具有较大差异[5-6]。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是HIS系统的一部分分支,虽然HIS系统的管理效能在不断提升、优化[7],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输血的工作需求。因此,有报道,开发了受血者标本和交叉配血后供血者标本的定位存储功能软件,以提高输血质量管理效率[8]。然而,临床血液制品存储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尚且是空白。目前,随着大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血液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输血相关工作量不断增加。原来血液制品的人工管理,不仅效率低、风险高,而且易出错[9],临床输血标本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输血安全,而且易于规范化管理[10]。血液制品是相对稀缺医疗资源,有其特殊性,在临床血液制品管理过程中,需进行精细化管理,保障血液制品在存储质量管理中的安全,直接影响了血液制品在临床用血中的疗效[11]。通过规范标本和血液制品存储的管理流程,实现了输血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临床用血的疗效[11]。因此,为了加强血液制品存储质量的信息化、规范化的监管,我们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血液制品存储系统信息化的构建,不仅可实现与HIS系统的无缝对接,使得血液制品存储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及疗效[11]。

1 管理现状

1.1 背景

临床输血是临床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主要业务包括血液申请、交叉配血、 血液发放、血液输注等多个环节过程。临床输血涉及的人员、部门、环节和程序较多,如管理不当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不断增加,血液的采集量和使用量均大幅增加[12],相对临床用血,血液资源处于紧缺状态。因此,为了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保障血液制品在存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对现有血液制品的存储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当前,在血液制品管理方面只涉及简单的出入库,传统的人工管理,并未涉及血液制品的精细化管理,已不能满足临床用血工作的需求。信息化的发展为血液制品存储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驱动力,相对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其为临床输血工作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规范化的管理[11]。目前,国内临床用血机构与采供血机构中的血液制品存储库的建立尚无报道。

1.2 存在问题

目前输血科血液制品存储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2.1 血液制品验收环节工作量大 目前,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的量大且种类繁多,因此,从省血液中心下订单的血液制品验收环节工作量大,且现采用人工盘点验收,耗时耗力易出错。目前,人工验收盘点只是各血液制品的总量,无法核对血液制品的具体信息。

1.2.2 人工管理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盘点入库后,需按不同血液制品存储条件和不同血型、不同单位量,按有效期顺序(即先用近效期,后用远效期)人工手工整理放置,耗时耗力易遗漏,有错放血型冰箱和效期位置的隐患。每周1次进行红细胞悬液的小盘点,每月一次血液制品大盘点。工作量大且以出错,出错后需反复重复盘点,查找问题。

1.2.3 出入库缺乏统一标准的监管 临床用血出入库量大且种类多,其随机性较大,无统一规范执行标准。每周两次血液制品大批量入库,人工入库核对盘点数量,工作量大,易出错,且无法一一核对盘点血液制品的具体信息。

1.2.4 血液制品追溯困难 临床用血后的血袋回收,尚无信息化监管,未形成闭环信息化管理。

1.2.5 血液制品存储质量问题 人工入库、核对、一周2次入库前盘点库存,会导致血液在常温下暴露时间较长,对血液制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工作人员频繁打开冰箱,使得冰箱温度波动,血液制品存储温度不稳定,质量受影响[13]。

2 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

2.1 建设内容

我院作为福建省级、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不仅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而且在“智慧医疗”建设上,在福建省也处于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临床用血作为医院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用血量大且血液制品种类繁多,血液资源紧缺,血液制品的质量也需要得到保障,这对输血科在血液制品的存储与质量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工盘点验收血液制品、按效期及单位数量整理血液制品、库存盘点、血袋回收盘点核对,耗时耗力易遗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服务。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构建血液制品虚拟化的储存平台,与实际存储平台位置一一对应相匹配,利用PDA智能化盘点库存,在软件系统可以一目了然查看存储情况和智能化核对血液制品信息。

2.2 基础设施与设备

按血液存储和管理规范要求,全血、红细胞体外保存温度为2℃~6℃,冷冻血浆保存温度为低于-18℃[14]。根据血液制品存储库建设要求,按不同血型,不同血液制品及不同存储条件,准备相应的储存冰箱及血小板恒温振荡仪,并配备相应的空调、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存储库面积根据设备数量相应而定。

2.3 血液制品出入库及盘点

2.3.1 血液制品入库 临床用血机构向采供血机构下订单,血液制品到货后,订单号导入血液制品信息数据,先预入库,扫描血液制品的血袋号条码,打印出的存储位置号贴于血袋上,同时计算机系统相对应的虚拟储存位置被占据,实物血袋放入相对应的实体冰箱位置。于此同时,实物血袋号与预入库中信息数据核对后自动消除,实现了血液制品验收环节智能化。

2.3.2 血液制品出库 根据用血申请单,输入住院号,调入患者已查血型等相关信息,核对后,输入用血量,血液制品存储平台根据血型、用血量、效期匹配出相对应血袋的位置号,从实体冰箱中,取对应血袋进行交叉配血,此环节为预出库环节。交叉配血成功后,扫描血袋号条码出库,信息平台中的虚拟储存位置标明显示已出库。

2.3.3 血袋回收 临床用血后血袋的回收处理,将回收的血袋号录入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中,平台将自动清空相对应的虚拟位置信息,此位置可以重新入库利用。血液制品入库、出库、血袋最后回收处理,形成一个闭环管理。

2.3.4 库存盘点 原人工一周2次入库前库存小盘点,1个月1次大盘点,数量大,易遗漏,盘频率高,且无法一一盘点血液制品的具体信息,只能盘点总数。利用存储平台信息化PDA扫描,1个月1次库存盘点即可,不仅核对库存总量,而且核对血液制品具体信息及存储位置是否错误。

2.3.5 血液制品追踪溯源 血液制品的追踪溯源在临床输血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检测目前还存在窗口期隐患,如果血液制品存在安全隐患,可第一时间追踪到哪些患者用了该血液制品,并立即进行干预、处理。临床输血过程中,如果因供者和受者免疫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我们可以追踪供者的其他血制品的输注,是否同样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辅助判断输血不良反应的根源。与此同时,可预防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者,再次输入该供者的其他血液制品,避免再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2.4 相关管理

首先,建立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管理制度,并将制度文件存档,可用于新员工培训及定期培训使用。定期对科室相关工作人员、实习生及进修生进行宣教和培训。其次,制定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出入库管理制度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定期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每一项工作环节,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和血液制品的存储质量。

3 效能评价

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标准信息化监管,保障血液制品质量。

3.1 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原来人工盘点验收、整理血液制品、库存盘点、血袋回收,耗时耗力易遗漏,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信息化PDA扫描智能化盘点、核对、验收等,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3.2 规范存储、保障血液制品质量

由于运用了虚拟化技术构建存储库,与实物存储库相对应匹配,因此,实现了在计算机系统直观了解存储库存情况,1个月1次PDA扫描智能化盘点,核对具体库存血液制品的信息,无需1周2次高频率整理冰箱内血液制品效期、盘点库存。这样不仅避免了高频率长时间开冰箱,影响了冰箱的正常设定温度,而且也影响了血液制品的存储质量。另外,每1份血液制品都有固定充裕的存储空间,避免了血液制品因叠加、挤压引起的血液制品溶血,破损等质量问题。

3.3 标准信息化监管

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从采供血机构下订单、血液制品盘点入库、临床用血交叉配血出库、临床用血血袋回收,层层系统追踪,形成了以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闭环监管。

4 展望

国家卫健委越来越重视医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经历了临床电子病历、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等信息建设后,医院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相连。当前,数据治理和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临床用血服务要求,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促进临床用血健康发展,也深化医改、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医院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各医疗用血机构关于血液制品入库、盘点、存储、出库等方面,基本由人工完成,除工作强度大外,由于血液制品存储温度波动大,血液制品存储质量受影响、血液信息传递错误的风险等缺陷,血液制品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减少了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保障了血液制品存储质量安全和信息安全。输血科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采用信息化的管理代替手工操作,减少出错的概率,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质量、疗效。临床用血存储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加强输血科建设,提升输血科服务临床的能力,而且实现了血液制品在血液服务医疗机构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监管。

猜你喜欢
血袋血液制品盘点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利用一次性托盘承托血袋进行二次包装的技术优势
睁眼瞎盘点
盘点各国网红猫
关于进一步强化以猪血为原料的饲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管控有关要求的公告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的原因分析
盘点与展望
建国以来新年献词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