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1-04-04 08:33刘颖王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公共卫生应急

刘颖,王琳

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着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对高校正常秩序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引导与激励、动员作用渗透到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发生和善后阶段,科学、有效地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高校带来的各种危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 例如2003 年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2004 年发生的禽流感疫情、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 流感”和2013 年发生的“H7N9 流感”等,都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1.1 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虽然存在预警的可能,但是事件发生之初,人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规模和持续时间往往难以及时作出判定。

1.2 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危害性,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指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产生实质或潜在的威胁,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使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承受巨大压力。间接危害是指对公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各类社会事件。

1.3 传播性

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公共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会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如果事态逐渐升级,甚至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进而造成全球性的灾难。

1.4 可防可控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发生突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比如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能够做到可防;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能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发展趋势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做到可控。

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2.1 精神激励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激励作用体现为运用精神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激发其活力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来。首先,通过民族精神激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1 月在南开大学考察时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文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不畏困难、奋勇向上的精神,使其积极加入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来。其次,通过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的斗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宣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凝聚力。

2.2 心理调适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整个社会对其相关信息的了解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在应对措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会引起人们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高校大学生是在我国社会稳定、物质和文化水平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普遍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危机,所以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敏感且迷茫的心理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但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甚至会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及时了解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对师生的心理加以疏导、引导、修复[4],通过对目标群体进行心理引导与调适,使他们正确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心理恐慌感,化解心理障碍与矛盾,改进精神面貌,促使高校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群体调控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和造成后果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的部分学生的心理恐慌及焦虑情绪,随着事态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很容易传递至整个群体,当整个群体被某种种情绪所控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就是一场危及全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高校大学生的恐慌和焦虑情绪明显,甚至出现了高校大学生纷纷从学校逃离的情况,这表明了当整个群体陷入恐慌的情绪中时,会失去对高校管理者的信任和团结一致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调适作用正是通过调节群体思想、规范群体行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调控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目标。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调控将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群体局面,从而产生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群体力量。

3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实现路径

3.1 预警阶段

3.1.1 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统计表明[5],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没有应急预案相比,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降低6%左右。 高校应严格贯彻中央有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定,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借鉴以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经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定期举行规模不等、形式不一的应急演练与防灾演习,确保综合性演练与专门性演练相结合,并形成制度约束[6]。 首先,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小组,制定和推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指挥全校各职能部门合力开展各项工作。其次,使各学院充分了解应急预案的内容,发动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在充分了解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再次,坚持时效、公开和传播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师生传递权威、有效的信息,减少事件发生时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坚持不走形式、认真应对的原则,反思应急演练中暴露出的薄弱点并完善,这样才能使应急演练的作用最大化。

3.1.2 通过多渠道了解高校学生思想动态 高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且容易受外界影响,只通过外在行为表现是无法掌握其思想变化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有的认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 首先,由学校和学院领导统筹规划,再由辅导员和班干部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思想沟通体系。 通过谈话沟通的形式,在学生中形成导向,及时获得学生的思想变化,向他们传达正确的信息,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其次,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利用微信、校园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以谈话、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 最后,以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基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的前兆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1.3 进行危机防范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7]以往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应对危机能力的需要,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危机防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相关政策法规的介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和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改变单一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丰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开展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通过这种危机防范教育,提高广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3.2 发生阶段

3.2.1 建立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渠道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对谣言一般采取“当面澄清”的办法,较少深入了解学生的看法,也没有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种谣言纷至沓来,会使学生陷入谣言的漩涡,高校应建立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反馈的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杜绝谣言的传播,避免引起学生的恐慌,同时深入了解并归纳学生反馈的思想情况,针对涉及的思想问题对相关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3.2.2 开展榜样示范教育 重视选树榜样、宣传先进、典型引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8]。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可以通过名人事迹来激励学生不畏惧困难, 增强学生度过难关的信心。随着事件的发展,可以用该地区、该校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甚至可以邀请先进人物现身说法,让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精神,让有理想信念的人讲理想信念,更能够打动人,进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大力培养、宣传典型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

3.2.3 疏导相结合,做好心理调适工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的引导,提高高校的稳定性。 疏导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指向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疏导解决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9]。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个人利益,打乱生活节奏,甚至会威胁生命健康,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秩序,威胁校园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疏导工作,多倾听、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说服工作疏通学生的压抑情绪,避免因学生情绪失控而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消极后果。

3.3 善后阶段

3.3.1 总结经验教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不是真正的结束,在预警阶段和发生阶段所采取的所有措施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验,经验本身不是理论,只有经过抽象概括,将其升华为具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并将其纳入一定的理论构架中,才具有普遍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反思各个环节暴露出的问题,同时吸取其他高校的经验成果,举一反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危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宣传片、发放科普读物、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危机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应借此引导大学生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明确人生理想和目标,勇于承担生命责任、热爱生活,拓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10]。

3.3.2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但是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严峻时,需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避免大范围的人员聚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通过线上授课、网络公开课、线上辅导答疑、思想宣传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存在不足之处,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素材的挖掘还不够。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激励、心理调适和群体调控作用,并且在高校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阶段、发生阶段和善后阶段中,深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化解危机的目的,为高校稳定和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公共卫生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