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在我国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2021-04-04 10:15刘航刘柚池李奉玲陈朝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护理

刘航,刘柚池,李奉玲,陈朝霞

1.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四川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血管外科,四川南充 637000;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四川南充 637000

导师制是近年来护理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源自14 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历史悠久,早期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之中[1],本科护理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系,将研究生教育模式扩展到护理本科教育之中[2-3]。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医护关系逐渐从传统的“主导—从属”关系转变为现代“并列—互补”的新型医护关系,护士由单纯的执行医嘱发展为可以独立做出临床护理判断并解决病患健康问题的独立医疗个体[4]。 社会要求高层次的护理教育必须培育出具备较强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科研思维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现代护理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5],故重视和强化护士的人文素养、动手实践能力、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6],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方式是被动的传输专业知识和技能,致使护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阻,限制了护生的多样化发展[7],导师制教育模式引入本科护理教育中弥补了传统灌输型教育的不足,凸显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8],因此导师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被认为是落实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在充分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导师制在临床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分析导师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导师制的定义

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护生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导”学模式[9],帮助护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 导师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1 一对一全程导师制

指一位导师负责全程指导一名护生,导师积极主动地在实习过程中对该护生进行持续的、全方面的指导。刘娟[10]等通过对儿科44 名观察组实习护生实施一对一全程导师制,以44 名儿科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在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技能操作成绩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带教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采用一对一导师制,能够提高实习护生的操作技能和带教满意度。 徐冬梅[11]在一对一护理导师制在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中明确指出一对一导师制在护生的岗前培训、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消除护生情绪波动及促进带教导师素质具有的独特作用,一对一导师制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使护生能充分利用临床实习完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来制定和施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量体裁衣,使每名护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并强化其职业认同感,从而提升临床教学水平。

2.2 双导师责任制

指每名护生实习期间始终至少有两位导师带教,由具备高尚职业操守和掌握丰富临床专业知识的全程导师和科室专业导师共同对一名护生展开共同指导;全程导师贯穿护生的整个实习期间,负责对护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全盘指导,科室专业指导老师每科更换,对护生进行专科知识方面的指导。 汤盈盈[12]对30名实验组实习护生实施双导师制,以30 名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双导师制的施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等综合素养高于对照组护生,在双导师制责任制下,不仅关注护生专科实习动态,而且及时关注护生思想理和心理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带教满意度有积极效果;张惠玲[13]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66 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施行双导师带教制,通过对护生带教前后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考试的成绩比较,显示经双导师制模式带教后的护生在理论、操作技能及临床工作能力得分均有所提高,证实双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双导师责任制下护生可以得到至少两位及以上不同老师的指导,避免了跟随一位导师带来的局限性,增加护生的归属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此外,还有专任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导师制模式,虽然其模式多样,但实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使护生能够提高实习质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临床生活,促进护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3 导师制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 提高护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14]。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导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能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护生树立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缺少导师的正确引导,单独依赖课堂中教授的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全部掌握涉及的科研知识,难以正确地进行科研设计并实施完成[15]。

3.2 深化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

导师制教育模式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以外,能够长期有效进行沟通接触的良好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的日常接触中感受到导师对护理及现代医学事业的热爱,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增加护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使护生坚信护理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16]。

3.3 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护生的学习过程有了导师全程参与和督导,各阶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能在反复的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现,学习潜能得到更好发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专业思维方法,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17]。

3.4 增强护生归属感

在导师指导期间学习上、生活上、职业发展上等各方面困难,护生都可以寻求自己导师的帮助,使护生在心理上有所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护生在新环境的孤独感和无归属感[18], 导师对护生学习和实习的全程跟进,保证了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护生在学习或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引导, 协助护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并且引导护生加强自我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增强护生的归属感。

3.5 教学相长,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导师制的推行使导师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导师对学生有模范示范作用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必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导师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充分备课等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以便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这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19]。

3.6 提高护理实习和管理质量

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教学的随意性[20],弥补了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连贯性指导、实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机械完成日常工作等传统带教方式的不足[3],提升了护生的实习质量,除此之外也提高了医院的护理临床带教水平,推动了护理事业的阳光蓬勃发展[21]。

4 导师制在本科护理临床教学应用的困境及建议

4.1 困境

4.1.1 导师甄选缺乏统一标准和评价机制 目前大部分针对护理导师制的研究方案设计,关于导师的选拔都是在自愿原则下,选拔高年资、高职称、学历层次较高的护理老师担任;且对导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问卷反馈,进行单向评价,缺乏双向评价的渠道。目前各个院校医院的师资力量储备参差不齐,学生的生源素质也高低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选拔标准和评价机制,导致部分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推广应用于护理教学活动中。

4.1.2 导师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较晚,致使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临床高学历高职称护理人才偏少,能够胜任导师职责的护理教师严重不足,且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差距过大,使部分院校和医院难以开展导师制工作[22]。

4.1.3 导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导师培养缺乏支持 顺利推行导师制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导师的自身素养、能力和水平是导师制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23]。 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学会做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4],但导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个人品格各有不同,施行导师制,势必存在学生所获得的教师资源良莠不齐[25]。 目前对于护理导师的培养并未有一个规范、标准、完整的培养方案。

4.1.4 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足 在导师制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在自我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的能力,通过周丽等[26]对本科护理学专业“导师制”实施的效果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不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对导师制不了解,很多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导师制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4.2 建议

4.2.1 建立健全导师甄选、培养及长期激励机制,形成统一标准 建立导师甄选制度, 规范护理导师准入标准,定期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提升导师教学水平,落实教学的同质化,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对导师进行督促与激励,提高导师的积极性[27]。

4.2.2 强化对导师日常工作的监督 良好的制度离不开严格的督导,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督促,及时发现导师制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明确导师自身职责,制定导师制实施细则,设定部分硬性指标,进行导师培训等方式加强导师日常指导行为的规范化[28]。

4.2.3 加快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增加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减轻导师临床工作量 目前导师大部分都是从临床聘任的资深老师,其本身承担繁重临床及科研工作压力,导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精力不足等困境,减负是促进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同时,应积极引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才,增加导师团队师资储备。此外,应定期分批次地选派导师进行师资培训,提升导师团队整体素质。

4.2.4 强化导师本身对导师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对外交流学习 导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会对护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高尚的医德和护德可以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基础,并做到“教学相长”[20]。 积极组织各个院校医院相互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导师制的良性发展。

4.2.5 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和日常参与积极性 学校应开设介绍导师制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导师制,导师的作用是什么。导师平时应主动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制定指导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9]。

5 小结

近些年来,随着导师制在护理本科教育中逐渐普及,护理导师制的相关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对于导师制在护理本科临床教育中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以护理本科生为主,研究视角以高校教师为主,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结局指标以专业认同感等主观指标为主,尚鲜见关于导师制在护理本科临床中的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大量研究证实了导师制在护理人才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性,同时也发现了在护理本科教育中施行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大量文献显示[25],本科护理导师制的施行最迫切的是要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导师选拔、培养和长期激励机制,促进导师制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科护理导师制的实践目前依然处于摸索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经验,各院校、医院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导师制工作,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对护理本科生因材施教,提升护生的专业化素质,实现护理学科发展的延续性和护理专业方向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护理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V eraW an g
导师榜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