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儿童教育之门

2021-04-06 03:19柯小卫陆莹
教育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家幼儿园

柯小卫 陆莹

“幼儿”是谁?“幼儿成长”过程如何?推动幼儿发展的动力或制约因素又有哪些?从达尔文、普莱尔到蒙台梭利、皮亚杰等西方教育家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力图揭示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特性、程序与规律,从而使幼儿教育的性质由成人主观意图逐渐向“幼儿”与“幼儿需要”“幼儿生长条件”的客观性质转变,使观察、实证与研究幼儿心理成为实施幼儿教育的前提。由此,百年前,陈鹤琴先生对自己初生长子陈一鸣进行长达808天儿童活动个案的观察与研究,被公认为儿童心理学与现代儿童教育“中国化”“科学化”进程的开端标志。

陈鹤琴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幼稚期”(儿童期)价值、意义,进而将幼儿发展的动力与原理归纳为“幼儿自身”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同时,幼儿教育所具有的两项基本性质,一是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发展能力,二是传递文化、促进文化发展,从而使幼儿发展、幼儿教育与生活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相融合。对于幼儿园而言,这是两把打开儿童教育之门的“金钥匙”,也应成为幼儿园建设的基本方针。

儿童活动个案研究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有三点启示。

一是幼儿生长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差异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弹性、可调整的,以游戏化方式进行,满足幼儿好动、模仿、好奇等内在需要,引起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二是幼儿园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吸收自然、社会文化常识,丰富幼儿的经验,增进幼儿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情感,发展幼儿社会性。

三是由于幼儿的生长与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幼儿教育的过程应是整体的、连续的;幼兒园教学内容应以幼儿生活为主,并且与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格局,贯穿于幼儿的生活过程,所谓“人人皆吾师,人人皆学问”。同时,幼儿园教学形式应以“小团体”活动形式为主,在“动”或“玩”中游戏。

陈鹤琴先生被称为“婴儿传记”的观察者、研究记录者,在记录长子陈一鸣3岁以前动作、行为、言语等发展特点的同时,探寻推动、制约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而总结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婴儿传记”包含的意义与研究价值,是从幼儿“天性”与“个体成长”作为起点,将环境作为推动幼儿情感、道德、行为、审美、言语等社会性发展及其倾向的基本因素,进而得出“后天的教育弥补先天的不足”结论,强调幼儿发展受到环境影响与教育引导。

与许多主张“自然成长”与“自由发展”的教育学者不同,陈鹤琴先生通过儿童活动个案研究,揭示出影响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成人的指导与支持,体现在幼儿发展的可教性与可塑性两个特性。在他看来,教师是幼儿园的重要资产,关系到幼儿发展与幼儿园办园质量,其价值高于一切设备。儿童、教师、教材(设备)三者之间,教师应根据儿童个性选择适宜的教材或设备,即因材施教。

1955年,陈鹤琴先生在讲授“教育史”时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实际,都要把它看作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革新着的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思想转变或发展为另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制度转变为另一种教育制度。

近十多年来,许多西方教育家的学说对于中国学前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相形之下,许多中国老一辈教育家倡导的“科学化”“中国化”教育主张或因为陈旧而被淡漠、束之高阁,或因不够“功利”而受到冷遇。回顾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不乏移形照搬、盲目跟风而造成“教育困惑”,也不乏为了克服自然化、个人化倾向,中国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学说及教学方案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传统。在这些方面,陈鹤琴先生在百年前开展的研究与“婴儿传记”为从事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学者、教师们做出了榜样。

(作者柯小卫系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陆莹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陈鹤琴教育家幼儿园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颜回之乐
爱“上”幼儿园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琴童》顾问阵容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阅读教育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