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2021-04-07 10:39李银花
学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李银花

摘 要: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古代诗词的内容是实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学时期,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技巧,并加深对未来学习生涯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2-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83

初级中学教授中国古代诗词时,其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出一个渐进的螺旋过程。随着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困难和进展,使中学生可以稳步提升汉语文化学习水平,逐步树立完善的汉语思维能力,轻松解决语言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特征

(一)广泛的教育内容

中学古代诗词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丰富。许多古老的诗词中都出现了对我国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的描绘。古代诗词是历史传承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古代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古老的故事都使中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而这个国家长期以来是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下来的。

(二)教育的阶段性

在初级中学,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但是,初中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古代古诗词教育的心理观念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舞台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古诗词教学具有阶段性和秩序性。对于高中生,教师可以科学地考虑古代诗词教育的阶段,并准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以供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当前诗词教学。

(三)教育的时效性

教授古代诗词和语言并不能总是在课堂上取得最佳效果。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化课外实践培训教程来促进道德、智力、身体和综合素质的融合。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让学生通过良好的榜样学习,树立更高的抱负和理想。

二、当前中学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在中学时期,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太过重视古诗朗诵,忽略了古诗氛围,以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其次,学生们忽略了对诗歌的感激之情,而过多地关注古代诗歌的翻译。就像美丽的古代文字一样,古代诗歌是一种华丽的气氛。诗歌必须用感情来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背诵已成为记忆,成为教师传授古代詩歌的主要方式。朗诵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但也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例如,当教授部分诗歌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整首诗,而无须说一句话或使用无声写作来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含义了解得不够多,因此他们对作品中使用的创作技巧一无所知,最终学生对朗诵诗词产生了一定的抵制。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面向考试的培训。为了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分数,学生会尽力确保自己能记住它们,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应被动地获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获得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的蕴意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在中学时期教授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而且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歌作品的形式、内容和含义之美,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此外,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古代诗歌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入古诗词的基本方向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结构、理解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并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简单的古代诗词时,因学生已经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便可以侧重于内容模式并简要描述诗词的形式。随着互联网上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增强。这些传统的教育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的需求,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将继续更新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古代诗词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不同古代诗词的背景图片,因此学生可以猜测每张图片所代表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将中国知识与生活和表达技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物的英雄成就,欣赏到我国的历史古迹和历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欣赏到中华民族的耐心和朴素,形成健康的健康思维观念,从而有助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

古代诗歌的韵律感强,节奏分明,很有音乐感。每首诗和句子中的音节都有节奏变化,大声朗读古代诗歌,会感到连贯和流畅。教授古代诗歌时,大声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含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声阅读来帮助学生识别作者在“抑郁—渴望—矛盾—开放”中的情绪变化。然后通过对关键词和句子的深入分析,学生大声朗读并体验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阅读古代诗歌,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作品形式的美,并更好地理解作品。

古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解释古诗词的含义。在《游子吟》教学中,“意识”和“三春晖”等新词不是真实的物体,因此比其他真实词汇更难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总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节录,在最终被采纳之前,都是由专家们决定的。这首古诗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诗词和句子也非常有趣,美丽而经典。中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并将这首古老的诗词重复给学生展示。通过模仿这首古诗的句子,学生可以在写作上取得重大进展。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视频等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摘录部分著名的句子作为写作材料。通过体现古代诗词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鼓舞性故事,收集手写的报纸、小黑板等活动,并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讨论。

五、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也包含着客观景物。诗人或词人往往借助多种意象,创造出一个或优美或动人或悲壮或凄凉的艺术情境,让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意境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客观领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的状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艺术意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层含义。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况,对诗词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借助微课、课件、音乐等,辅助诗歌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事物的意象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简单的指导和见解,所以学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着诗人的乡愁。通过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学的美。

六、领悟古诗词的情感之深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课程时,往往会通过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背景故事介绍,来讲授古代诗歌的情感或感受。阅读古代诗歌,可以感觉到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在学习了古代诗歌之后,学生们会体会到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或实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诗歌后,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写作热情。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对古代诗歌的感觉都会不同。教师应专注于古诗词句品析,确保学生深情地阅读,以加深他们的阅读印象。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将古代诗歌传达的核心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还使其阅读体验更加逼真、简单明了。

学习古诗词后,可鼓励学生用古诗词进行写作,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詩歌创作的理解,并体验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苏轼经历了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后所写的。苏轼生活跌宕起伏,他向往皎皎明月,想回到自然和田野,过上安静祥和的生活,却又不想脱离人世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其内心的矛盾在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阅读全文后感受诗人的内心感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必须克服教学困难,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初中古诗词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真正帮助初中生掌握古诗词的奥秘和诀窍。教师从用词、意境以及情感等方面,展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1).

[2]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3]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