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美学审美价值的解构研究

2021-04-08 01:17靳志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产品设计美学

靳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设计美学已经突破了传统工艺美学的边界,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不仅体现了设计美学独特的发展诉求,更是文化发展与时代特征相互发现的一种具象表现。作为艺术与技术结合体的设计美学,在学科定位及发展实践方面也有着“再发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入剖析当代设计美学的审美价值,可以通过解构主义的引入,在“破坏”与“分解”中窥探设计美学的形式语言及精神追求的嬗变。

二、设计美学与解构主义概述

(一)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基于设计理论与应用要求,追求艺术价值与美学表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设计学的理论分支,它是一门能够透过美学现象对审美规律、审美心理、艺术形式及法则进行研究的学科,能够将设计实践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人文自然科学中进行多角度的交叉呈现。

从形成的过程来看,在不同西方哲学流派的不断影响下,设计美学逐渐发展成一种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审视方式,可以将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核反映出来,突显其精神合目的性。可以说,构建在哲学观念上的设计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逻辑解释的过程,并能够基于复杂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精神,对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探析,最终以适当的设计形态及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二)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设计领域的解构主义则是基于其理论中“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特点,提出能够基于人类思维从整体性上开展反向拆解,进而在设计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和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1]解构主义是一种与建构对立统一的理论,它能够在拆解设计形态的过程中发现散乱、残缺以及扭曲等多种形式的美,基于“破”的视角对“存在”这一哲学问题进行思考。故所谓的解构主义的批判标准所呈现的,正是一种颠覆传统正统原则的分解方式,其实质主要在于通过反向分解结构主义来对设计美学的秩序进行探究,具体而言,在审美价值方面,能够从审美形式、审美情趣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逐步嬗变,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中使现代审美得到充分满足。

三、当代设计美学审美价值的解构研究

(一)多元化的精神追求

在审美价值中,精神追求是最关键的价值要素,从设计过程来看,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也多是基于自身精神意念进行设计装饰的,并充分融入了自我审美理念。比如在实际设计中,部分设计师注重作品的技术性,部分设计师注重融入经济性,部分设计师着重体现时代化信息化。这些作品在最终呈现时,就饱含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追求。

换言之,在设计美学中,设计者对产品的价值追求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上,更体现在审美主体从中获得的精神满足。因而在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中,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与功能设计同等重要的关键元素。

从设计美学的发展沿革来看,在手工艺发展阶段,设计观念主要源于作者的生活经验、审美判断及个人技艺,审美价值也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密切关联,风格相对朴素;在工业革命阶段,创作者则打破了对作品精神追求的纯粹性,逐渐融入了技术性设计理念,体现了设计美学中蕴含的技术性特征;在后工业时代,美学与科技手段的融合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产品在能够满足功能性及科学性的标准之下,进而对形式上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愿望给予了一定的满足。尤其在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中,产品设计在设计理念创新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并通过文化、科技、功能、审美的有机融合,使视觉艺术在审美价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纵观不同历史阶段的产品设计,能够发现其在美学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共性及丰富的本国民族风格特色,当代的产品设计美学已经突破了传统审美的精神追求,继而转向了基于美的理念传播之上的审美表达的创新。尤其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当代艺术设计中也融入了更多的思潮渗透,科技派、现代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诸多流派的并存,更使得精神追求呈现了多样化的表现。以建筑设计实例分析能够发现,曼哈顿大学城、柏林博物馆的犹太分馆等建筑均是以解构主义风格获得当代艺术设计高度认可及赞扬的。解构主义设计师的精神追求,本质就在于消解与否定传统观念,进而以随机、偶然的精神导向入手将设计手法融入作品,赋予其精神内涵。也就是说,解构主义艺术并无绝对的定义限制,开放性和无终止性才是不变的主题。

(二)多维度的形式语言

从美学表现方面来看,设计作品一般具有多层意义。从设计的审美价值及外在条件来看,形式语言是其最关键的结构样式,不论是作品设计中的设计理念,还是科技手段的运用,对于创作者而言,产品设计中体现的美学一般包含如下三部分:其一为作品自身形态,其二为稳定的视觉表象,其三为形式美感。所以在分析作品设计意义的过程中,不同审美主体往往会结合产品的设计美学内涵对其表现形式、表达情感之间的内在与外在关系进行分析。

在传统美学设计活动的开展中,一般注重凸显人的主体性,当代艺术设计则在“人本”理念基础上进一步对主体的绝对性进行了强调,推进了设计美学中对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境界的高度追求[2]。

而从形式语言不同的艺术设计来看,其在设计之美的表达中一般会以创作者的本体创造与基于美学意义的情感传达来营造美学价值空间。在此过程中,创作者一方面能够基于自身设计理念及艺术涵养对艺术审美情趣进行表达;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审美主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在渗透形式语言的基础上,透过审美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及审美取向来反应作品不同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在作品中被创作者赋予的形式语言与内在情感中,后者通常是审美价值表达中的重要中介载体[3]。这主要是由于审美理论及价值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因而在不同视觉传达下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不仅需要在内在结构上寻找设计元素,更要注重从外在形式表达方面进行形式美的特殊传递。

于解构主义而言,则需要基于对传统审美价值的否定,有意地将传统设计理念在人们心中固有的形式美感打破,进而以扭曲、畸变、分裂、倾斜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化,在破坏传统审美价值和谐平衡的基础上,着重以事物的偶然性与特殊性进行艺术形式表达。仍以建筑领域为例,在西班牙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中,就大胆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这座雕塑般的巨大建筑从表面上看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因为它由一系列建筑碎块拼镶而成,这些碎块有的是规则的石建筑,有的则是覆以钛钢和大型玻璃墙的弧形体。

四、解构主义下当代设计美学的审美价值研究

在审美价值研究中,一般会将产品设计中涉及的功能美、科技美及功能美作为重点要求,但在解构主义语境下,对上述三者地位的认知及诠释也出现了一定转变[4],尤其在有意识的“美”转变为消解的“美”这一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当代设计美学审美价值的模糊化,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如下:

(一)从艺术美角度来说

对于一项艺术设计,往往需要创作者基于自身的技术层面,以及人类的思维模式获得艺术灵感,进而以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来表达美学理念。基于解构理念来说,在当代设计者创作美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其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打破传统美学的限制,进而以一种不拘泥于当代审美价值的思维,通过对自身艺术素养的诠释,来创造出美学艺术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学审美价值。

(二)从技术美角度来说

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将设计美学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设计材料的创新、超技术的审美观念,带给设计美学时代性的主动接受与积极变革。基于此,解构主义理念下的创作者就可以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思辨,通过运用复杂理论、非线性理论、自组织理论等新型现代技术化手段,建立起形态怪诞的艺术设计产品形态。比如:盖里、扎哈等结构主义大师,从三维建模软件的应用过程中,打破了传统二维模型向三维模型的转变,在立体形态上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创造了大量的富有信念感的艺术作品。

(三)从功能美角度来说

这种转变在当代设计美学中的提出,不管是在产品设计上,还是在技术化的语言特征上,都具有多种语言形式的丰富性,能够进一步凸显心理及生理角度的视觉统一性与协调性,进而充分显现形式美的重要性,表现出功能上的模糊性。从解构主义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则需进一步摆脱古典主义和现代设计形式上的窠臼,并不再受功能的限制,从超越常理的艺术表现中否定产品功能的主要性质,进而于解构中形成将“形式”作为第一要义的设计思路。事实上,解构主义者依然是看重产品设计中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统一性的体现,从设计中的某一个特定功能视角来统领整个产品设计的综合形式,进一步融入在特定的产品功能之中,促进功能和形式相结合。

五、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追求始终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而艺术产品设计中的美学审美价值则是动态发展的,这也就是说,在当代设计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解构也是于变化中发展的,无论是功能、技艺还是作品本身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在不同文化、思想及视角导向下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及设计理念。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产品设计美学
智能产品设计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冷·暖》
《教堂之夜》
外婆的美学
重塑与解构
纯白美学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