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1-04-08 02:29吴春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楚剧剧种剧团

吴春仙

(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湖北 武汉430300)

一、前言

湖北省经济相对发达,这也给这片古老土地上带来了较多文化类型,楚剧就是其中的剧种代表,楚剧内容中反映出当地民众的各项生活场景,由此发展百年,深得百姓喜爱。但楚剧起源历史并不悠久,底蕴尚浅,新时期流行文化俘虏了年轻人的听觉,导致楚剧一度不为人知,作为楚剧文化的见证者,无不感慨楚剧传承发展工作难做。新时期楚剧迎来发展契机,传承人唯有不断秉持创新发展目标,结合现有政策支持,才能将楚剧延续光辉、发扬光大。

二、楚剧概述

(一)楚剧起源

楚剧,是传统的地区戏剧,主要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曾命名为黄孝花鼓或者西路花鼓。楚剧在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形成,是由谢神祝福的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的。但是“楚剧”一词正式定名是在1926 年《大别山人》演出之后,在湖北剧学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后才确定的。楚剧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中部、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早期的剧情较简单,多以家长里短和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角色也只有小旦、小丑和小生,曲调比较活泼。后经过吸收其他戏剧形式和舞台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楚剧风格[1]。

(二)艺术特征

1.唱腔特征。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是楚剧主要的唱腔类型。其中迓腔是楚剧的基本腔调,迓腔又分为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每种腔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楚剧唱腔中表现愉悦情绪主要使用应山腔,而表达悲惨、壮烈情绪则使用仙腔。

2.小调特征。楚剧的小调是非常丰富的,大概有六十余个,新中国成立后,小调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具体的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类是按曲填词,如《十绣调》;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如《卖棉纱》,两种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演奏形式[2]。

3.高腔特征。高腔的曲牌非常丰富,曲调也比较优美,节奏较平缓,是一种即可抒情又可叙事的一种腔调。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宜春令》、《山坡羊》等。高腔主要是在新编剧目中出现较多,使得楚剧唱腔层次有了较丰富变化。

三、楚剧的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失传承人才

楚剧作为地方的剧种文化,在传播中不能缺少人的帮助,人既作为文化的受益者,又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所以楚剧为了更好获得传播成效,应将传播人才力量进行分析。迈入新世纪,楚剧文化逐渐式微,多类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占据我国文化市场,其间不乏快餐文化,因此楚剧作为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人们生活中拥有了较多的文化艺术选择,多数年轻人不再去看楚剧,由此造成楚剧剧团大量消失现象,上世纪末,湖北留存楚剧剧团约为25 个,但现在只剩10 余个,由此可见楚剧文化的落寞。

楚剧剧团因市场急速缩窄,导致人才流失,年轻人因经济制约,被迫选择其余高薪职业,楚剧文化到了传承无人局面。楚剧存在的传承人才缺失问题,主要是因为楚剧知名度并未打响,多数人不知道湖北省还有楚剧这一剧种,另外,因为楚剧代表作相对较少,缺乏市场影响力,所以在传承阶段严重匮乏青年宣传群体。多数剧团倚仗剧组成员年龄较大,其宣传精力有限,因此恶性循环下,导致楚剧其传承发展接班人越来越少。

(二)多元的艺术冲击

楚剧作为一类地方剧种,集合了音乐、美术、舞台等文化特征,楚剧进行发展期间需要依托文化力量,因此,这和湖北武汉、孝感等地的地域文化形式也有较大联系,尤其楚剧唱腔主要借助黄陂方言,所以从传播角度考虑,艺术文化是楚剧传承发展的命脉。当新时代到来,多类文化将会冲击传统、本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年轻人不能对传统剧种产生更多牵绊,以楚剧为例,多数年轻人只闻其名、未曾驻足观赏[3]。楚剧的声腔并无过多显著特征,由此便会缺乏韵律美,另外一些小调中的强调运用也并不能得到当代人青睐,所以楚剧发展至如今,其艺术的多元性敌不过外来文化,其声腔韵律还缺乏记忆点,由此造成传承发展的困难局面。

(三)缺乏商业营销

市场经济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传统文化若不能创造出更多营销价值,其被历史洪流卷携而去,也不难理解。为赢得发展契机,楚剧需要借助更多表演形式来帮助民众获取热度,以此来促进其影响力传播。比如昆曲便借助大学表演来开拓年轻人市场、东北二人转则是在电视节目中火得一塌糊涂,所以楚剧目前缺乏足够曝光度,由此便会丧失其基本的传承发展机遇。

另外,楚剧目前从剧目包装到影响等方面,皆缺乏专业团队指导,剧团人员组成除演员就是领导,并未专门设置营销人员,所以楚剧其传播行为有所滞后。楚剧作为第一批非遗名录中的一类地方剧种,难能可贵,因此为将其进行保留,需要即刻开启营销创新,让更多人可以了解楚剧。

(四)欠缺发展扶持

楚剧剧团其发展经费主要源于剧目演出收益,因此没有演出便没有发展经费,演出观众少,则发展经费不足,这是摆在现阶段楚剧剧团面前的最现实问题。场地租赁、舞美、道具等费用开销较大,楚剧发展经费中多数费用供给该类支出,留给演职人员的可分配收入便少得可怜,宣传发展费用则更捉襟见肘。但楚剧表演中需要借助服化来将所营造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因此服装此类较短消耗周期的物品,将会占据较多发展经费支出,由此便会导致其余发展费用余量较少。政府对楚剧一直有扶持,但力度有限,因此楚剧剧团人才流失情况便会更加严重,导致楚剧艺术创新能力也有所下降。

四、传承发展楚剧的相关对策

(一)科学培养人才

艺术人才在培养阶段,所耗费资源较多,尤其是时间成本,因此这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将尊师重道作为美德的原因,楚剧人才在培养中,要求其专业性较强,并且短时间内学徒并不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所以楚剧培养一般始于青少年时期,大约5-7年时间,楚剧学习才算入门,可有登台机会。在该种传承教学下,人才学习到的楚剧技能较为单一,在其余方面并未具备较强竞争力,因此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下,如若失去楚剧演员这一身份,则生存条件相对窘迫。因此,楚剧生源往往匮乏,因此创新建设楚剧人才的培养体系,才能让楚剧演员获得更加全面的生存技能。比如可在培养人才期间,融入科学思考,增加其基础的文化教育课程,保证人才可全面发展,另外,需要合理借助现有资源,帮助人才在完善的艺术创作环境中,解决艺术文化问题,让剧团成为人才的坚固靠山,增强艺术创造力量,避免人才流失现象。

(二)创新剧目内容

楚剧进行艺术魅力传播,主要借助各类经典剧目,如《寻儿记》、《狸猫换太子》等,但随时代变迁,楚剧应将其剧目内容加以融合创新,确保符合现代人类的审美需求,以此才能为楚剧传承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4]。楚剧本质为戏曲表演艺术,因此存在老观众比例大的特征,该种因素主要源于老观众其年龄相对较大,更易接受此种戏曲文化,并且老观众的鉴赏水平较高,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情感共鸣。但新观众往往年龄较轻,其生活阅历尚浅,所以楚剧在戏曲表达中的各类思想、文化、情感,并不能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因此楚剧做以剧目创新,有其可行性,但凡楚剧将创作过程纳入青年人,审美范畴,便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

(三)发展基层群众

市场经济体系下,楚剧剧团面临较困难的发展形式,但楚剧演员应在多年培养中具备敢于变革的精神,通过改善剧目质量,来优化观众观感,从而将楚剧演变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演出形式,促进剧团收益,利于楚剧传承发展。楚剧在现今城市发展中具备较久远历史,但城市中文化形式表现较为多元,楚剧并不能获得较多受众需求,所以此时楚剧剧团可勇于创新,将发展阵地转移至农村,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基层群众作为基础受众。

武汉楚剧院采用该种创新方式,在农村每年平均两天便有一场楚剧场次,巅峰时期甚至一年中多达240 多个楚剧场次,因此楚剧发展可适当将其主阵地转移至农村,以此作为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张其影响力,在收获较多经济收益同时,还可活跃湖北省各类演出市场。

(四)加强推广力度

楚剧历史细算下来,已超150 年,因此百年历史中遗留了较多经典剧目,为将楚剧文化能更好宣传出去,在楚剧传承阶段便需要加强剧种保护力度。楚剧艺术家年龄逐渐增长,年轻艺术家们成长缓慢,因此楚剧技艺面临断代、失传危险,所以保护楚剧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支持,比如使用影音设备对老一辈的表演剧目进行视频、音频获取,在整理后建立资料库,确保各类图片、录像得以长久保存,便于后人学习。

另外,楚剧推广不应仅依靠剧院力量,政府、高校也应对其进行表率性的传播,确保楚剧能成体系的传承下去,促进社会中的更多人来学习、观摩。

五、结论

综上,湖北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较好,楚剧文化传承至今日,已有百年历史,楚剧在其唱腔中反映出数千年历史所积淀下的楚文化内容,由此丰富了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目前,楚剧在湖北二十多类剧种中不断进行戏曲再创造,所以其演出形式较为丰富,是经典剧种之一,楚剧作为历史的见证,将湖北大地千年历史浓缩成百转千回的绝美唱腔。

现阶段,楚的剧传承发展有较大阻碍,但通过科学培养人才、创新剧目内容、发展基层群众、加强推广力度等对策,将有效保护楚剧,令其作为艺术宝藏的身份,永绽光芒。

猜你喜欢
楚剧剧种剧团
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
——以武汉和孝感为例
短视频语境下的楚剧艺术传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北楚剧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