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突破·创新
——略论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县区级文化馆的创新路径

2021-04-08 01:17王玉国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吴中区区级文化馆

王玉国

(苏州市吴中区文化馆,江苏 苏州 215100)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如何让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文旅融合则是重中之中,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群体的文体消费和个体的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一论断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的魂魄恰恰在于文化,文化也正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的根本所在,更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与运用,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时刻传达着开发者对文化的深层理解。那么,全国数以万计的县区级文化馆,作为特定区域内公共文化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就是给旅游产业持续不断注入文化活力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区域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决定了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县区级文化馆在文旅游融合的新时代,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如何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呢?下面,笔者结合苏州市吴中区文化馆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简谈一些想法。

二、要强化地域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吴中区的甪直古镇,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等称号。在不少外地游客看来,可能会和周边的周庄、同里以及浙江乌镇等江南水乡古镇相提并论,以为无非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事实上,同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甪直古镇,却有着“江南的少数民族”之称。因为这座古镇的妇女服饰、民歌、宣卷等都具有明鲜的地域特色。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水乡妇女服饰逐渐失去了传承载体与生活背景,在新时期里如何传承下去,让其独特的“拼接”、“绣花”、“滚边”等技艺保留下来,一直是摆在甪直镇面前的一个难题。恰恰这也是文化馆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历史流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独特存在?这一系列问题,恰恰是文化馆专业人员潜心研究的。然后,将文化成果跟景区主动对接,让景区工作者通过展板介绍、讲解等形式在游客面前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除此之外,甪直古镇的历史名人陆龟蒙是晚唐著名诗人,鲁迅先生曾在《小品文的危机》里盛赞他和皮日休是“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的光彩和锋芒”,但普通游客对却知之甚少。针对这种现状,吴中区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采访挖掘,采写的有关陆龟蒙的文章以整版篇幅刊发在《北京晚报》和《江苏地方志》等期刊。吴中区文化馆持续多年来对当地景区的人文考察和文化挖掘,最终必然会带来文旅的高度融合。

三、要注重培育旅游市场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发展,容易出现求快求新的弊端,而文化的融入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动力和有效途径。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及缺乏文化底蕴的旅游炒作行为,正是县区级文化馆的职责所在。同时,县区级文化馆要对市场规律充满敬畏之心,对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趋势及时预测研究,引导旅游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拓宽文化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以吴中区的舟山村为例,这里背靠穹窿山,南邻太湖之滨,相传是古代吴国训练水师之地。但现在只要一提起舟山村,人们总会将其与核雕业联系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不仅舟山村绝大数人从事核雕产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手工业者来这里投资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现在,舟山村现有核雕从业者4000余人,占全国核雕80%的份额,有“中国核雕第一村”之称。在舟山村的核雕业中,吴中区文化馆积极配合地方艺人参评非遗传承人等工作,共同参与核雕的文化品牌建设。事实证明,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两者共同繁荣的必然途径。

除此之外,吴中区文化馆在利用旅游度假区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吴中区越溪街道的旺山村,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但是,旺山的旅游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依靠自然环境的青山秀水上,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文化因子的建设。

旺山脚下的知味恋歌文化项目,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该项目由王森教育集团打造,在主题乐园、会展、商圈及观光工厂等领域均取得一定地位,其品牌是用巧克力,糖粉,蛋清等食材和独特的工艺手法制作工艺展品,诸如青铜器、青花瓷、玉器等,策划建设了上海巧克力开心乐园等大型美食艺术展以及其他众多跨界的品牌策展活动。2016年1月15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项兆伦一行在考察苏州时还特意在吴中旺山考察了该文创项目。在工作实践中,吴中区文化馆积极配合当地街道,共同参与,在旺山文旅游小镇的建设中,大力促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树立文化品牌意识,以文化推动旅游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本身也是文化的体验与享受。因此,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然而,创意文化旅游并非创意和文化旅游的简单合并,而是要用创意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尽可能地延伸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新,这种创新必须沿着文化这根主线来不断发展、不断探索。

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中,以“泛休闲、轻度假、慢生活”为主题,坚持以环太湖生态文旅带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根本,以江南古镇古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突破,形成了“文旅融合、城乡一体、主客共享”全域旅游工作思路,探索“体制创新、品质引领,打造江南生活典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吴中区文化馆结合这一定位,统筹各类专业力量,相继推出了二胡独奏《情韵姑苏》、男生小合唱《爱在太湖一辈辈》等富有江南文化底蕴的群文类节目,先后参演太湖旅游文化节、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100余场次,对提升文化品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创建富有特色的文化服务活动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因其具有公益性、普及性而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因此,文化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县区级文化馆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如果能够适时推出一些个性化文化活动,既能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近年来,吴中区文化馆连续举办三届的太湖笔会,就是在长三角一带县区级文化馆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文化活动。该活动中,会主动对接邀请优秀作家与编辑深入到吴中的基层,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吴中区在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吴中区传统村落保护以及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然后撰写相关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藉此宣介吴中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从而提升地方的美誉度。据不完全统计,三届太湖笔会中先后邀请到包括鲁迅文学奖得主胡弦、著名散文作家黑陶、著名诗人庞培等三十余位作家来吴中采风,创作相关文学作品40余篇,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安徽商报》《江南晚报》等媒体刊发,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符合旅游业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托文化力量的渗透来提升地方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经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旅游演艺、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区级文化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要职能部门,在文旅融合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要处理好担当、突破和创新三个方面的问题:担当,就是承担起固有的文化普及的义务与责任;突破,就是要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而创新,就是要在突破的基础之上,力争实现既要旅游业的全域发展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时要通过文化力量反哺旅游产业,最终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个时代命题。因此,文化馆顺势而为,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是解决当下诸多工作难题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吴中区区级文化馆
天津市总多项举措推动“区级工会加强年”工作落地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苏州吴中区坚守学训制度 实现动态夯基强能
保定市首家县区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莲池区揭牌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