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场文化复兴原由之我见

2021-04-08 01:17张朝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广场群众活动

张朝阳

(浙江省慈溪市青少年宫,浙江 慈溪 315300)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广场文化异军突起,正日益引起企业界、商业界及文化界人士的浓厚兴趣。

所谓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以露天场地为必要条件所开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属于群众文化范畴,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广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场文化是指在露天场所举行的大文化活动。如祭祀大典,灯展花会,踏青郊游,跑马垂钓,文化庙会,体育比赛,甚至包括江湖艺人的街头献艺等;狭义的广场文化是指露天场地所举行的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街头戏剧演唱、器乐演奏、街舞、游艺等。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和学术研究,无疑是崭新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可以推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类不得不通过集体行动来猎获野兽,采扎果实,以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以群体的方式,或歌或舞来渲泄自身的喜怒哀乐,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古著作中“三人操牛尾,踏足以歌八阕”就是关于原始人载歌载舞庆丰收文化活动的精彩描述。但《易经·系下》又载:“上古穴成而野处。”当时原始人类只能群居在山洞或丛林中,不难想象,上述文化活动只能在露天旷野上举行,这也就是广场文化最早的维形。可见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却与群众文化是同步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开始脱离广场文化的樊篱而登堂入室,进入宫庭深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专职艺人和行业,也即出现了与群众文化相对应的专业文化。然而,这却未能削弱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尽管在漫长的岁月里有过风风雨雨,时起时落,但广场文化却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拓展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继续向前发展。

在建国以来短短的四五十年中,已出现过三次复兴和高潮。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广大人民群众在饱受了战争和动乱的痛苦后翻身作了主人,对新生活的僮憬和对新中国的爱相互交炽,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人们载歌载舞,吐抒喜悦,欢庆胜利,出现了以扭秧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广场文化热潮。

第二次复兴是在文化大革命六十年代,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晨昏,全国都沉浸在以唱忠字歌、跳忠字舞为标志的广场文化的狂热之中。

建国以来第三次广场文化的复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丰裕、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生活进入小康,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广场文化的兴起是并渐渐形成高潮,这是必然的产物。

近年来,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广场文化热潮。街头、巷尾、公园、草坪,街舞、卡拉OK、拳术舞剑处处可闻;逢年过节,民间散戏、文艺会串、盆景花会时时可见。与建国以来的第一、二次广场文化热潮相比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规模更宏大。在“质”的方面,还揉合了崭新的时代精神,拓展了广场文化的内涵,使广场文化成了当代群众文化的热点和支柱,成为城乡群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启示:广场文化历经数万年而不息,并能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文化的热点,这是为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指导广场文化并以此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意义。因篇幅有限,我们仅对新时期广场文化形成热潮的原由作一探讨。

二、新时期群众的审美心理在广场文化中找到了归宿

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的本性,美的享受的需要便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群众文化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然而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能力越来越强,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断摒弃陈旧的、浅俗的娱乐形式,而追求具有新思想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同时,也由于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们社会交往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群众审美心理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欣赏心理向参与心理的转变。

曾几何时,人们把戏剧、电影的滑坡和冷落归咎于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如卡拉OK、电子游戏机的冲击。殊不知,这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剧场影院内的演出、放映活动已满足不了当代群众的参与心理,虽然戏剧和电影也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愉悦,但由于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一种无形的隔阂,割裂了活泼的生活,抑制了观众、听众思想感情的活跃因而这种单向的无反馈的思维定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厌倦感。而广场文化(包括农村散戏、散场电影放映)却不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无论表演者还是观赏者,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大大缩短。创造与享用融为一体,人往往会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得到平常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表演者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绪,而观赏者的叫好,会心的欢笑又刺激、强化了这一交流,产生了一种相倚的互动作用。人们的情感在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尽情的渲泄审美心理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自娱自东的文化心理在广场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泻渲泄和满足

以街舞为例,人们在经过一天的紧张的工作或劳动之后,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来释放疲惫、寻求一种方式来抒发心中的快乐,而街舞优美的音乐、轻盈的舞姿不但能舒缓心情,给人的心灵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也因此,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的首选。

此外,受前些时期“文化撘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影响,人们发现,开展以节日文化为内容的广场文化活动是当前文化为经济服务最理想的方式之一。于是全国各地以拳头产品、传统习俗、名胜古迹为名称的节日活动,例如杨梅节、荔枝节、葡萄节、香菇节、服装节、风筝节、鬼城庙会、自贡灯会便应运而生,再配以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和西方传入的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等枚不胜举。而无论是那种节,都以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如扭秧歌、闹花灯、游艺、猜谜、散戏等为其主要的活动内涵。各商家企业都借此机会,开展了大型的贸易活动,或邀集各地外商治谈业务、展销产品;或利用新闻媒介,宣传自我形象、扩大影响。据众多的资料证明,借各类节日为名的广场文化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仅以慈溪连续十五年的杨梅节为例,每年杨梅节期间全市商品成交额平均年增长13.7%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发现广场文化具有促进经济建设价值的同时,也正在逐步认识它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倡导良好道德风尚方面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如在绍兴举办的大禹祭典活动,便是旨在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大禹先公后私为人类造福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正由于新时期的广场文化活动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地的节日文化活动通过法律的程序,在时间、地点、主要活动内容方面得以固定化,大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小如地方上的慈溪杨梅节、上虞葡萄节等,都是通过当地人大常委会立法手续而确定下来的;

二是在活动的组织上实行官办和民办最大程度的有机结合。广场文化的巨大作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地政府都将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重要措施,因而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交通、场地、电力、社会治安等多方面子以保证,这就使新时期的广场文化在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并加快了广场文化热潮的形成。

四、环境的宽松和谐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新时期广场文化复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给经济带来了繁荣,而且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也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为诸如庙会礼拜、祭神求佛、舞龙舞狮等传统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复兴提供了合法的政策依据。再加上近年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极大地刺激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各文化部门更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如广东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办的“大家乐群众自娱晚会”,在广场上搭起舞台,采用自荐自演的方式,逢星期三与星期天定期举行群众性娱乐活动,观众不必买票进场,自荐表演者则花五角钱排队等候,只要自愿,谁都有登台献艺的机会,观众与演员可以随时“换位”。每次晚会,广场上人头攒动,笑声掌声如雷。短短四五年间,“大家乐”已表演了100多场,自荐登台表演的群众达5000多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岁,观众共达50多万人次。在广场文化的参与者中,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城乡离退休老龄阶层的出现。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他们从繁重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尽管在年龄、性别、职业、经历、性格以及文化修养有所不同,但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健康长寿、心情舒畅地度过自己的晚年。他(她)们不满足物质上的温饱生活,为摆脱一些精神失调,做到自我平衡,他(她)们组织票友会、气功会及其他文艺协会,利用住宅小区的草坪绿地、宽敞整洁的广场、山光水色的公园,月朗风清的林荫深处,或唱戏剧、跳街舞,或舞剑打拳、练气功。此类现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也包括县城)比比皆是。离退休老龄阶层不仅成了广场文化的重要主体,而且还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广场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新时期社会经济的产物,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审美心理的不断提高,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判断:从现在起到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广场文化会蓬勃发展,并在新的经济建设中愈加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广场群众活动
布鲁塞尔大广场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广场上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