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21-04-08 01:17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艺术设计校企

刘 昀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一、前言

高职教育体系中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及质量要求都有所提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教学过于理论化,将理论教学真正的和工作实践进行了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可以吸收企业在设计中的新型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挖掘新型人才,可以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目前背景下展开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能够制定合理的改革计划。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四点:

(1)拥有高水平职业素质、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

(2)掌握岗位工作实践技能和操作规范标准,对工作技能有详细了解;

(3)掌握快速处理工作问题或者突发事故的技巧,拥有较强的工作应变能力;

(4)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工匠精神,对自身职业和工作有新的认知,时刻坚守职业操守和职业底线。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应变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1]。

(二)缓解就业矛盾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才的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但是由于市场饱和问题的影响,导致大批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就业困难成为社会上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校企合作主要是利用岗位工作和校内学习两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替式的学习,不仅交替学习环境,同时还会交替传授对象。不同学校交替的周期是不同的,部分学校要求学生每周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部分学校则是每隔几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交替。交替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起到缓解就业矛盾的效果。学生在熟悉工作流程后可以在毕业之后进行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难题,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对于长期缓解就业矛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使用

现代学徒制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有别于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者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创新型的职业教育制度[2]。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负责引导,学校与企业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之上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在教师和学徒师傅共同教学之下培养高质量人才。育人机制顶层设计的完善可以为后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和完善提供重要基础,能够提高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发挥现代学徒制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当和企业针对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特定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机构,分别选择相关的管理人员在机构内担任相关工作,如监督校企双主体育人效果、教改政策落实等,明确校企双方的具体职业。

其次,需要在协同育人机构的指导下签定协议,签订人员除去学校和企业外还应当包括家长和学生,确保双主体人员模式的有序应用。

针对现代学徒制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设置相关的制度文件,如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利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双主体育人机制的运行。

(二)联合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完成高职教学的课程之后通过考试获取了相应的学历资格证书,第二是指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所获取的各项证书。通过将两种不同证书进行紧密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满足市场上对于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3]。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由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共同进行技能考核,并对其实施技能考核培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在学校之外构建实训基地,为校内的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良好的实践环境,促进师生职业技能能力和素养的共同提升。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技能考核之前进行实践模拟,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技能考核的通过率,确保学生的技能水平符合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是双创教育背景下所出现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使得学历证书能够和学生有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进行有效衔接,加强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条新的通道。

(三)结合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

以往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基础课程,但是却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要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壁垒,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主要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将其设定为项目类课程,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可以与实践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学校可以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和特征来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英语、思政等基础类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和岗位需求有关技能的专业类课程以及适配社会人才需求类的岗位课程[4]。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还应当设置拓展类课程,促进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学校应当和合作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现代社会中艺术设计教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必备素质,联合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完善,并对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手段进行改进,保证课程体系的应用目标和方式均符合现代人才需求。如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内学习有关新型设计理念的理论知识,包括不同艺术设计发展史、艺术设计流行元素等。在第二学期的实践课程中由企业的师傅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专项训练,从而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

(四)打造双导师教学队伍

“双导师”队伍所指的是校内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学徒师傅,由两种教师共同对学生展开教学以及实训指导,在教授学生理论化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我国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职业教育始终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自己走进一线岗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而强化教学质量[5]。

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学中实施“双导师”教学模式,校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学生讲述专业的理论知识,例如不同类型艺术设计内容的具体要点和风格元素等。企业师傅所负责的是岗位技能指导,提高学生艺术设计技能应用的熟练度,使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艺术设计,或者锻炼学生自主进行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但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技能训练,企业师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的道德素养,身上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培养出“工匠型”技术人才。

(五)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能够让各个院校和企业进行更加直接的沟通,向企业展示自身的教学实力以及教学经验,从而为校企合作搭建新的渠道。企业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帮助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拥有充足的举办资金,不仅可以拥有挖掘优秀人才的渠道,同时还能扩大自身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影响力,对于后续优秀人才的吸引有着积极的影响。学校则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机会,在合作后能够将自己的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送入到企业内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技能训练环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有着重要作用[6]。学生虽然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因此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竞赛指导,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职业技能竞赛能力制定相应的职业技能指导方案。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针对前来实习的学生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内部和工作人员进行技能比拼,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自身行为的不足,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结语

职业院校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积极使用现代学徒制以及1+X证书制度,对课程技能体系进行完善,提升导师教学队伍水平,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艺术设计校企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星.云.海》
《花月夜》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