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4-08 14:54关雅君
学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小学核心素养

关雅君

摘 要:自国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变成了基础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在这一背景下,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扮演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便立足于小学这一学生素质形成的初始时期,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展开了探讨,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所流传下来的经典篇章,于当今社会仍旧有着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时,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关键的一项任务。面对小学生这一认知能力水平与知识积累情况均不理想的特殊群体,在以提高核心素养水平为目标的新课程标准引导下,教师必须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并以新的态度和标准面对、要求学生,以期将知识传递与思想渗透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理解,突出强调了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相关人文情感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综合能力的行为表现。或者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和应用中加深学习效果,进而使他们在深入思考中获得更理想的学习体验,提高其思维品质与情感素质。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在讲授语文知识、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用于情感渗透的工作中,使学生对阅读乃至语文学习形成更强的适应性。换而言之,教师需要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相对稳定的文风、情感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进而给予学生科学、合适的正向指导。同时,在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不断渗透正确的人文思想,帮助他们在文章正向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乃至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为他们的终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考空间不足。阅读,不仅仅是师生与文本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个共享知识的行为,也是一个交流思维的过程。相较于日常对话来说,它的交流方式更加特殊,需要以一定的思考为支撑。这也便意味着,如果教师在引导阅读中过于主动,就会使学生的思考受限,导致信息和思维无法有效交换的情况出现,阻碍情感交流,最终使建立人格、培养素质的任务目标无法有效达成。

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在思考空间的给予上,大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极不合适。一些教师往往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导致他们在还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时就不得不跟随教师的思维投入到新的阅读环节当中。甚至,一些教师根本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而是盲目地进行情感灌输,导致出现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对情感感知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导致他们出现抗拒阅读、抗拒学习语文知识的表现,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为不利的。

2.提问缺乏有效性。想要实现有效思考,就必须提出合适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难度过高的问题极易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思考与学习,难以达成高效传递情感、培养素质的目标。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虽然能使学生在回答时显得十分积极、活跃,却无法产生思考价值,对他们情感与思维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时注意提问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提问过难或极易的情况,导致思考受限,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和核心素养培养无效的情况出现。

三、以提升素养为目的的策略提出

1.巧妙创设情境,激活學生兴趣。习惯凭借对真实情境的感知去理解问题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环境的创设,利用环境的影响力加速学生理解文章,使他们轻松地形成深度理解,从而通过情感的高效渗透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应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利用多媒体工具为辅助。换言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工具,将抽象的教材文章做具体化呈现,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力。而依托于真实的情境,在帮助他们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内涵,加深其情感共鸣,实现传递情感意识、提高道德品质的目的。

2.注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前文说道:“思考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引导性问题,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如此,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延伸其思维品质,使其形成深度阅读、高效学习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以开放的思考空间为其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创造更多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提高其核心综合素质。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呈现相关文章情境之后,对教材文章中留有遐想的部分设计问题。以真实的感官体验为基础、发挥想象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发散思维、展开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猜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甚至,教师还可以设计续写文章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空白”部分进行补充。如此,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有效延伸,并以想象空间提高他们探索文章内涵的兴趣,提高他们畅所欲言、参与谈论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学生思考的行为和回答的表现,教师需要尽可能给予积极的表扬,赞赏他们发散思维的行为。在教师的赞扬下,小学生往往会形成更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无疑会增进其阅读动力,为培养其核心素养创造了更多可能。

3.重视文化渗透,延伸学生情感。想要高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在引导他们阅读文章时,教师应时刻注意文化与人文情感的渗透,延伸他们的情感,从而达成渗透道德思想、深化综合品质的目的。尤其是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教师可以在文章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传统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文化渗透,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文信息,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汉字语言的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如此,进一步提高其阅读热情,使他们形成主动阅读、自主思考的强大动力,在良性循环中实现文化的不断渗透,促进情感延伸,实现提高审美情趣、优化核心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小学核心素养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