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落地生根”

2021-04-08 15:19赖兴俊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

赖兴俊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都提到了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看得见、摸得着的词语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为写作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词语训练有机融入阅读教学之中,让词语教学“落地生根”呢?

一、字理析词,追溯词语渊源

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教师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读懂内容,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触摸文章的言语样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文章表达形式的那些关键词进行字理分析,就能将阅读引向深入理解。

如在教学《石榴》第三自然段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生动、有趣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生1: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趣:“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因为这里把石榴当作人来写,写出它们会笑。

师:是的,石榴像人一样会笑,多有意思呀!谁也喜欢这句?

生2:我也喜欢。之所以说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是因为石榴熟透而撑破了皮,露出了子儿。

师:是啊,作者真了不起,连用了三个“笑”就把石榴写活了。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同样是笑,作者为什么先写笑咧开了嘴,再写笑破了肚皮?能不能把它们的顺序颠倒?

生3:我觉得不能,因为笑破肚皮的石榴比笑得咧开嘴的石榴笑得更厉害。

生4:因为笑得咧开嘴的石榴说明只是成熟得撑开一点皮,笑破肚皮的石榴是非常成熟的,所以要放在后面写。

师:是的,笑破肚皮的石榴比笑得咧开嘴的石榴更成熟,所以笑的程度更高。这句话里有个词,它表示程度更深了,找出来了吗?

师:“甚至”,对的。把它圈起来。这个“甚”是今天的生字,祖先在造字的时候,最早把它写成这个样子,上面是个“甘”,下面是把汤匙,表示把甜的东西往嘴里送,真是非常好吃、非常美味。后来就引申为程度越来越深。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谈谈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趣”,相机引导学生抓住“笑”,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然后抓住“甚至”这一关键词,对它进行字理分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关注了文本的言语表达,使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二、想象画面,丰满词语形象

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强、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很多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那么,如何让词语的形象“丰满”起来呢?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想象来还原词语的“本来面目”是一个有效方法。

如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抓住“饱经沧桑”一词,请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举手回答。“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大一二十岁。他脸色蜡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点儿血丝。远远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似的……”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了本课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笔者以“除了人们走搭石时动作协调有序外,你们还从哪里体会到走搭石画面的美”这个问题为驱动,将学生引导到对“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学习。在学生理解“人影绰绰”的“绰”的三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一种怎样的美,再用朗读把学生带进这种美妙的画面中。

在上述这两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具体描绘了“饱经风霜”“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这三个词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每个学生心中活的元素,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了。

三、比较辨析,体味词语精妙

词语的比较辨析,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能力。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恋恋不舍,感人至深。题目中的“之”“使”都有“去、到”的意思,可否替换?了解了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前者相当于今人所说的“自费旅游”,后者则是今人所说的“公费出差,外出挂职”的意思。到了理解诗句环节时,学生还可进一步发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下”也有“去、到”的意思,之所以用“下”而不用“上”,是因为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中国的地理走势是东低西高,江水河水从西向东注入大海,朋友乘船是顺流而下,故用“下”。此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西辞”是因为作者和朋友分别地点是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朋友要去远在东边的广陵(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所以用“西辞”;而《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和好友的分别地点是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好友元二要去的目的地在西边,因此用“西出”。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西辞”与“西出”不能互换的原因了。仔细往下读还可进一步发现,虽然两首诗中都有一个“尽”字,但意思完全不同,如果能够联系诗意进行理解,二者的辨析也就迎刃而解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尽”是消失的意思,因为朋友乘船而去,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天边。《送元二使安西》的“尽”是“饮完、喝完”的意思,因为朋友出发前在喝饯行酒,一饮而尽。

四、用心感悟,触摸词语温度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当词语被作者赋予情感时,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现象,为学生创设意味隽永的语境,引领学生斟酌词语,并且用心灵去感悟词语的灵性,用智慧的双手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如在教学《搭石》一课中的“协调有序”一词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第一次,教师先引读“前面的——”,学生接着齐读“抬起脚来”;教师再引读“后面的——”,学生接着再齐读“紧跟上去”。第二次,朗读语速渐快,教师、学生重复第一次的引读和齐读内容。第三次,朗读语速更快,教师、学生重复第一次的引读和齐读内容。教师:“因为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所以就发出了——”学生:“嗒嗒的声音。”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种‘嗒嗒的声音像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轻快的音乐。”“没有人互相踩到脚,也没有人跌入水中,应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教师质疑。“没有!”部分学生回答说。这时,火候快到了,教师可以小结了:“虽然没有人指挥,但大家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叫做——”此时此刻,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养其根而俟其实”。词语教学犹如阅读教学的根,只要教师扎实进行词语教学,就能训练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语感,丰富学生情感,就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就能良性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
群众路线“落地生根”要找准发力点
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