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很短,岁月很长

2021-04-09 05:48王霞
新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临街卢氏青瓦

王霞

蒋坝在淮安的洪泽区,有一条老街躲在深巷里,牌坊静静地矗立。

其實现在整个镇子,特别是临街的,都是青瓦白墙雕花窗的风格,猛一打眼,仿佛回到了明清。

街是老街,沿街的房屋大部分做了修葺,很是有皖风的味道,间或有保持原貌的,低矮,且格式不一,看得出当年生活挤兑着扩充的痕迹,配合着头顶纵横的电线,恍惚中给人时间错乱之感。

街巷里少有行人,只有几位老者在安静地做事。走进来,就觉得时光慢了几分。

我的脚步并不能惊动这些老人,他们不仅没有抬头,甚至手中的动作都没有丝毫改变。有一位在择韭菜,韭菜很新鲜,叶绿茎白,根根笔直。是自己种的吗?我想它一定有泥土的芬芳。

不做声,慢慢行,脚步停在一面墙前。砖墙,没有抹水泥,没有外墙砖,甚至没有刷白,就那样裸露着砖的本色。喜欢这样的红砖墙,越旧越有格调。墙顶上有攀援的瓜秧,绿植垂蔓,静谧中生机勃勃。

在寂静中行走,在所有的缝隙中找寻时间的遗迹。在一户人家门前,我发现了一个物件,齐膝高的一口石缸,不过上口是内圆外方,整体是四棱锥形,里面积了一下子水,碧幽幽的。通体整石打磨,一道道凿痕清晰。这自然不是缸,是什么呢?身边人笑了,他说,这是石臼,舂米做糕呀。我恍然大悟,看看圆润的边缘,这应该是石杵磨出来的,有多少岁月?它曾经研磨了多少生活?

继续向前,走过新修的市民休闲广场。在右手边,由回廊环抱着。紫红的排柱与人字顶,紫红的美人靠,远远地伸出去。

一直莫名其妙地喜欢长廊,各种长廊、美人靠。临街的回廊外是青砖墙,有着异形的窗,各种雕花的窗栏。也喜欢窗,像这样的花窗让我想起李渔的《闲情偶寄》。在这本书的居室部,专门讲解了窗栏。在李渔眼里,生活中的种种都有着极深的含义,这样认真对待生活细节,是一种极美妙的生活姿态了。

老街的房子大致分成两种。我喜欢那种民居,真正的老民居,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把房屋临街开门。其中一种是江浙皖地区常见的排房,一户之中总有一间大门冲街,这一点也不好,太直白,太不深沉。我喜欢的这种则是留了一道门廊,走进去是院落,然后才能进各个房间。很内敛,也私密,像一个庄重的女子。

据说这条老街有株百年老桂,可我走到头也没有找到。不知它躲在哪条更小的巷子深处。等秋天吧,秋天,可以嗅着香气找到它。

折返的路上,我去看了茶庵和城隍庙。是茶庵这个名字吸引着我。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以茶为名的庵堂却是第一次听说。茶庵,为什么叫茶庵?是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条仅容二人错肩的小巷,拐角处,一株灌木般的紫薇,挑着三两簇花儿,像迎宾的小姑娘,笑眯眯的。

三弯两折,见到了明黄的墙,青瓦飞檐,高出周遭低矮的民房。拐到庵前,见两根红漆柱子挑着宽宽的房檐,一排的雕花木门内是简单的大殿。大殿靠左有一尊神像,金粉敷面,头戴凤冠,若不是面带佛相,就全然是个诰命夫人的模样了。神像上方有一块匾,写着“贞女祠”,两侧白幡上有“卢氏贞女”的字样,庵堂内没有见到修行的师太。

在门外的铭牌上有这样的介绍:卢氏年方十五,矢志贞守夫家孝敬公婆,竭为营葬。平日纺织自给,夏日为行人施茶,持之不倦,九十六岁无疾而终,里人以缸葬之,三年开祝,遗容如生。为纪念卢氏女,清代漕督张之万奏请,赐封贞女,乃建祠于湖滨,明曰茶庵。

随小巷曲曲弯弯地往中街上绕,看那砖墙上,爬山虎伸展着柔软的身体,在努力向上。还有一种很奇特的植物,也倚着墙生长,大叶子如长官,隔不远就站着一个,中间小叶子排成排。脚步轻巧,窄窄的小巷寂静无声。色彩斑驳的墙面,是时间的区划,呈现着老街的历史千姿百态。老街很短,岁月很长。离开时,先前遇到的那位老人还在安静地做事,也许为了生活,也许为了打发生活。

猜你喜欢
临街卢氏青瓦
青瓦的耳朵(外一章)
青瓦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临街之窗(组诗)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张景芳
湖北江陵建“临街免费阅览室”
从方国到郡县:卢氏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