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乡村小学全科定向的在地化培养模式探讨

2021-04-13 22:41纪力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8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素养教师

纪力敏

【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在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面向乡村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在地化培养强化学生的本土意识,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和乡土情怀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支撑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关键词】教师  教育发展  素养

【课题项目】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乡村教师本土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GHBY195。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001-02

一、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现实性

乡村教师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下教师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一支扎根乡村、热爱教育、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研究指出,能够在乡村小学安心任教的老师、受到当地村民尊敬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来自本乡或者有较强乡村教育情结的老师。定向培养本地生源可以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减少教师的向外流失。成长于本土的老师更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能够更好地利用和开放当地的教育资源,利用方言优势与学生交流。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和乡村老师通过将乡村教育融入到乡村文明和乡村生活中来参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为乡村学校和乡村老师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文化支撑,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留住优质人才。乡村老师融入到乡村学校,参与到乡村建设,进而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面向2035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素养构成

(一)浸润乡土意识

在现实的高校师范生培养中,定向乡村小学师范生的培养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中不多的教学实践以网络资源为主,教学实践脱离乡村教学背景,较少涉及乡村小学或乡村社会;授课老师自身也缺少对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了解,教育理念与当前乡村小学教育实际不相符。要让定向乡村小学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乡村场域为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研究者通过对乡村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乡村小学教师认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失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内容,教育学教材以城市学生为对象,缺乏乡村特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

为普及和提升乡村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具有乡土意识的新型乡村教师。这些乡村老师具有改造乡村教育的理想和行动力,可以让学生更好认识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风俗,传播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二)提升多学科教学素养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教师需具备新的宽广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背景,有强的学科整合能力,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多学科教学素养是指具备能够同时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这是对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属性的强调。在实际发展中无法保证乡村小学所有科目均教师配备完善,绝大部分乡村老师均“身兼数科”。同时,乡村小學教师队伍结构失衡,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老师相对富余,其他课程老师普遍紧缺。培养乡村教育师范生的多学科教学能力是解决当下师资不均衡的需要。

乡村小学老师的全科性不仅包括全面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乡土知识,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检索等工具性知识。

(三)培养开发利用乡村教学资源的能力

“本土出身”的乡村小学老师对家乡特有的教学资源更为熟悉,要通过挖掘整合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或者整合服务于现有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传承乡土文化,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激发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培植乡土情怀。搭建学生沟通书本知识与乡村现实生活的桥梁,结合乡土地理、风俗等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和社会实践,设计与学生相关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走进家乡,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以及在振兴乡村中的参与感。

三、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在地化模式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区别于其他小学老师的几种特殊能力,紧密结合,相互影响,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能力发展的基础。通过在地化定向的方式培养能够“扎根乡村”的教师,涉及到培养途径的探索。

(一)三师互联

面对师范生“乡土教育”的缺失,地方院校要加强与乡村小学建立紧密联系,在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来自于乡村教育一线,乡村小学的教学名师能够承担起全科师范生的教学论教学;地方院校的教师要深入乡村教学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名师工作室

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邀请乡村小学教学名师开设工作室,开设名师示范课,提供给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制定成长规划。名师工作室的老师既有丰富的乡村一线教学经验,同时也能从自身职业发展和规划出发给未来的乡村老师一些建议,既能从理论上引领学生发展,更能从实践上进行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进行有序和系统的提升。

2.教师工作坊

教师工作坊是以乡村小学各科任老师和师范生培养单位老师构成,联系乡村小学实际,准确把握乡村需求,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精准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个学期解决一个问题,问题由一线教师提出,例如课文阅读教学,由高校抽调相关教师和乡村教师组成团队,着重思考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最终成果以教学资源、案例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操作模式体现。

3.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一般指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师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乡村教师担当,徒弟是还有一年毕业的学生。这种结对方式侧重于对新手的入门引领,主要以大纲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進行指导。结对时间为一年。

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肩负着对教师工作坊和师徒结对的理论指导。教师工作坊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把解决问题的模式形成案例,既能给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提供鲜活材料的同时,又给结对的师徒提供典型案例进行指导。在师徒结对中,师父带领徒弟习得基本规范的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想法等提供给名师工作室,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也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教师工作坊,帮助教师工作坊更准确地定位问题。

乡村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中,将理论与技能学习与三师互联相结合,将教育见习实习分解贯穿在三师中,理论与实践的多次交叉、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观摩,既锻炼了学生的多学科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从事乡村教育的快乐,提升职业认同感,同时对乡村教学环境了解更深入,使献身家乡教育的信念更加牢固。

(二)培育教师乡土意识,促进学科融合

乡村教师的乡土意识主要就是指老师应该高度关注乡村的学生实际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老师的乡土情怀是教育情怀的一个重要体现。老师具备充足的乡土意识,能够促进乡村地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乡土意识就是老师对于乡村地区的教学工作存有深层次的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去更好地感知和体会乡村的教学生活、乡村的环境、乡村的孩子发展状况。而且也要重点去发现和挖掘乡村教育中的一些特点和不足之处。在教学工作中要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推进教学活动。而且老师一定要注重培育自身的乡土人文情怀,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有目的地进行乡土意识到培育,要注重加强自我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将多个学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完成基础教学工作。老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困惑和教学难点问题利用反思日记、公开讨论的形式来推进,把乡土情怀融入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来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开发乡村教学资源

对于一个全科型老师来说,应该具备学科融合教学,挖掘教育资源的能力。通过老师系统的开发乡土教学资源,来进一步去了解乡土的知识。这个环节能够产生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带领之下也能够去开展对于乡土学习资源的探究,认识乡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扎根于乡村地区。老师在开发乡土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和自己去更加深刻地认识乡土文化,也是要求学生和老师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扎根的意识,要对乡村地区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老师可以给学生去创造一个真实的、轻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玩中去领悟知识。在教学中去结合当地的一些资源,并且密切地关注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确保本土资源的开发课程要适应乡村实际发展状况,符合乡村地区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定向培养农村小学阶段的全科型老师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去严格地进行培育和发展。在培育全科型老师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免费培养定向服务、全科学习、多科工作的原则。只有坚持这样的教育原则和要求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促进农村地区老师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老师留不住的问题,让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钟艺芬,杨进红.乡村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提升路径[J].广西教育,2020(13):58-59+118.

[2]王成名,张丽,鲍王松.新时代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自学路径探究[J].市场周刊,2020(3):175-176.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素养教师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