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专业伦理教育路径探析

2021-04-13 13:03危玲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幼师生教师素养师德

危玲玲

摘  要 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层面,针对幼师生专业伦理培养的路径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帮助幼师生在职前教育階段接受系统科学的专业伦理教育,促进幼儿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关键词 幼师生;职前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师德;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5-0017-03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人们开始对“师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当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再次发生之时,有人提出:“虐童事件又发生了,你们师范类学校采取了什么措施吗?”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由师范类院校输出的。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主体机构,大中专师范院校在幼儿教师师德培养方面应如何作为呢?是无为而治,还是视而不管,抑或有为而治?那么,为确保具有良好教师素养的人才输入幼儿教师队伍,该如何有所作为呢?

2 职前教育阶段:探析师德培养路径

学校角度:严把培养质量关  作为幼师的摇篮,师范类院校应该正本溯源,即在准幼师的培养方面,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培养对幼儿教育最本真的东西——“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守望”这一教育终极追求的价值有热烈追求的人。“人的教育”体现了对准幼师生职前进行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培养幼师的师范类学校更应该积极而为、尽力而为。

1)严把入口关,保障生源质量。当前很多大中专院校趁着学前教育发展的势头,往往把主要的任务放在怎么扩招生源,注重“量”的积累,对“质”的关注非常少。优质的生源是一块无声的品牌。对教育负责、对幼儿负责,那么在生源上就应该把握好“少而精”的幼师生准入门槛。

2)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师德教育。

①要强化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且应该把专业理念与师德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伦理素养和专业知识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提出要求。因此,在注重技能课和理论课的同时,开设师德方面提高准幼师生伦理素养的课程,确保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人在职前就接受过专业伦理教育的训练。针对现实中的问题了解到,有些教师做出违背伦理的行为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合时宜的,所以通过职前此类课程的开展以加强准幼师培养教育中的师德教育,提高其师德重视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进而避免出现违背伦理的行为。

②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出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道德观念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根据媒体报道,“虐童事件”当事人中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加上即使对其进行惩罚,力度也不够,震慑作用不明显。当还没有一个完善而令人信服的办法出台前,就要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因此,开设幼儿园教师法律法规相关课程非常必要,要以法为准绳,以德为约束,方能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素养。

3)建立可操作的考评制度。校方在师德把关层面可以为之处是增加对教师行为、职业操守的考评比重。一个师范生毕业后能够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从业标准,目前硬性的要求是取得师范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对其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没有建立任何的考评机制,或者是提出相关资格证书的硬性要求。若想培养出高职业素养的幼师人才,就应该在学生合格标准中尝试建立对人品合格的考量标准,即扩大对教师行为、教师职业操守的考核比重。参照《幼师专业标准》对专业道德素养的标准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学院制定了4321技能考核标准,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来修学分,从而提升专业技能。而在师德修养的教育方面也应该出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来提升,教育形式可以多元化。

①考核目标:检验学前专业学生师德修养。

②考核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③考核时间:每学年一次考核。

④考核内容: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与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

⑤考核形式:在校期间,采取考试形式+任课教师、班主任评定成绩;教育见习实习时,采取导师负责制,给定师德成绩。德育活动修满标准如表1所示。

⑥考核须知。学生在校期间,每人每学期德育考核只有一次机会,如果考核不合格,则不准予毕业,严格防止道德不合格的人步入幼儿教育领域从业。建立一种培养师德行为的规范机制,对幼师生进行约束,由建立有形的约束到内化这种约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中的自动化的行为。

4)见习实习阶段:把好考察关。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一个明确的观点是: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在学校考证的园校实践过程中,目的是提升幼儿教师队伍职业水准和专业素养,尤其应该注重对幼师生教师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应调动多方力量进行师德方面的考核。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幼师生开始直接接触未来的教育对象,接触并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幼教行业,这个时期也能更好地考察他们的专业伦理表现。所以,在这两个重要的受教育时期对师德的把握和考量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的专业伦理标准。参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可以采取导师负责制,充分调动校内外导师力量,加大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考核比重。其中,职业理解与认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可以通过考试和多元评价的形式获得成绩数据;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可通过校内外的导师共同对应适宜的师生比,通过日常接触与观察来强调导师对学生德方面的考核,评定相应的等级,发师德合格证书。

幼师的教师角度:用好隐形的权利  在幼师生职前教育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他人是其老师,幼师生的知识、技能等可见的能力来自他的老师,而作为培养幼师的人,教师应该达到的标准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个标准中,幼师的老师同样要加强师德培育,不但确保自身的德行过硬,做好榜样示范,而且要把这项重要的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深入解读幼师这一行业的深层价值,把好准入关。

另外,在倡导“课证融合”的理念下,融入其中可以评判或者加强师德修养的相关知识,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发现日常教育的价值,抓住相应的教育契机,进行师德方面的教学。如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范院校教师师德教育,在日常教学考核中加入平时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部分。

关于德方面的提升,把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相互融合。从准幼师的视角看,内因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与外因关系中强调外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文所述主要探讨外在监管、监督、检查机制、评价考核制度的建立,这些都是从外因方面探讨,而真正落实师德素质提升应该从准幼师自身出发,进行审视。

首先,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表现之一是教师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乏。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不应该是“法盲”,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就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把法律的强制性与道德规范性相结合,把提高教师素养和保护儿童权益相结合,通过良性引导,使教师以法律为准绳,约束自身行为,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德行修养,立志做个有德有才的人。

其次,幼儿教育事业其实是一个兼具谋生和对生命的呵护这样一种特殊的職业,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所以,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发展过程中应该警觉生命的意义,担负起守望、呵护幼儿健康成长的责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园教师的现实处境是工资低、社会地位低,而幼儿园活动烦琐,再加上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园教师压力大,工作负面情绪会随着工作进展而不断滋生。时间一长,幼儿园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这时很容易忽视甚至忘记工作的忌讳,加上对自身处境不满意、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则很容易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幼儿身上,对其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针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除去国家、社会支援外,在职前教育中,准幼儿教师可通过加强职业认知、强化对幼儿教育行业的热爱,使得自己的职业倦怠期来得晚一点儿;即使到来,也能自我调节好,顺利度过工作低潮期。另外,准幼儿教师在校期间要针对相关问题做好预防措施,学习自我调节的理性技能,发展多项兴趣爱好;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转移注意力,并且找到精神的寄托。这些治愈系的知识和技能在职前教育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3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体现的是对人终极价值的关注,在该阶段应该体现守望者对生命的尊重。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不能对教师有违专业伦理的行为采取漠视或纵容的态度。为了确保从事幼儿教育的人是一个有德有才的高素质人,就要营造良好的师德生态环境,把好职前师德关,提升幼师生的职业素养,把对人的生命尊重和终极关怀与对知识、技能一起等同等重视起来,甚至放到更为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师范类院校应该从自身出发,有所作为,确保幼师生在职前接受教育伦理教育的洗礼,在品德考核方面做出量化标准。同时,准幼师生应加强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以应对入职后的各种工作负面情绪,确保在入职前的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师德教育,把握好行业准入标准,尽快实现从敬业到乐业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冯婉桢.从“虐童事件”看幼儿园教师专业论理建设的重要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04-108.

[2]姬生凯,郑聪聪,郑雅丽.虐童事件的多维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3(8):88-90.

[3]唐志龙.虐童事件频发的分析与反思[J].学理论,2013(13):124-126.

[4]王奎群.虐童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论坛,2012(12):244-245.

[5]刘铁芳.从“敬业”到“乐业”:当前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7):54-56.

[6]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79-84.

[7]傅维利.简论师德修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1(5):4.

[8]赵敏.近3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J].教育研究,2011(2):87-91.

猜你喜欢
幼师生教师素养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一体机英语教学之我见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关于幼高师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调查研究
幼师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