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高阶思维训练“四步曲”

2021-04-13 04:18吕海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品析节奏诗词

吕海艳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诗词教学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意象,让学生领悟诗人隐藏在诗句中的深刻情感。引领学生进入高阶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思维的训练来逐渐生发。

第一步:以吟诵培养直觉思维

诗词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音韵。学生读到一首新诗,首先被吸引的是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很多作者会在诗词中押韵,从《诗经》到之后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句子押韵,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的和谐之美,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学生对于一首诗词的喜爱首先取决于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的感受是从吟诵中获得的。朱光潜曾经说过:“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将诗词的节奏通过吟诵来展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音韵,获得美的趣味。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前后两部分押不同的韵,两阕中节奏的呈现,展现了起承转合的节奏之美,这种美犹如溪水弯弯,潺潺而流。吟诵这首词时,采取豐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由读、合作读、二重唱读、引读、押韵复读中感受宋词的节奏之轻盈。在吟诵该词时,引导学生打着拍子读出节奏,打着手势读出高低,这种手口并用的形式,让学生的大脑也随之灵动、运作起来,这符合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从节拍、手势中把抽象的平仄转化为直觉思维,抽象的声音变得可视化了,这对学生后面高阶思维的逐层推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以想象激发形象思维

儿童的思维有两个特点,就是直观和形象。要激发儿童对诗词的审美感知,必须得让他们从直观中获得事物的意象。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入境的门户就是想象,而古诗词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感知、回想、联系、想象。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过尝试。

1.知人论“诗”,多元表象储备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为例,这首诗读起来充满画面感,而一以贯之的却是诗人内在的情感——孤独。诗人正是通过“景语”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李白写作此诗时的背景知识,比如他当时的境遇,还有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神态,背景知识丰富了,学生读诗时眼前不光会浮现诗中的画面,还会浮现诗人作诗的情形。

2.依“诗”想“象”,搭建想象通道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这首诗一句一景,画面立体形象。在学生读诗时,让学生想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形象,想象这些事物的色彩、样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这些景物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就可以建立起“诗”与“形象”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回想、联想能力。

3.为诗配图,丰满想象意境

在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在学生品读诗句时,试着让学生把具体的事物放入情境中去想象,让学生根据诗意在想象中构建完整的图画,并想象出画面的色彩感和层次感,还可以想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

4.看图猜诗,拓展想象空间

出示古诗词的插图画面,让学生看到这山、那水、此景、彼物的写意画,去联想积累的诗句。如一幅荷叶满塘的写意画,学生可以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可以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可以联想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在“诗”与“画”的转换中,学生充分调动了回想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还会注意思维的聚合与发散,这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大有益处。

第三步:以品析发展逻辑思维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分析与综合是逻辑思维中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引领学生品味句子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分析和综合,品味和鉴赏,可以共读悟情,学生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1.找诗“眼”,让训练聚焦融合

笔者在执教《示儿》一诗时,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起教学。《示儿》的诗眼是“悲”,全诗展现了诗人国破后悲伤的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眼是“喜”,通篇体现了诗人为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欢呼雀跃的心情。两首诗放在一起分析,让学生从陆游的心理活动中找到诗眼“悲”,让学生从杜甫的行为表现中找到诗眼“喜”,对比品析,学生更能感受到陆游“悲”的伤心欲绝,也更能被杜甫“喜”得发狂的兴奋感染。在分析、品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聚焦融合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高效培养的过程。

2.进诗“境”,让训练深处漫溯

《迢迢牵牛星》一诗第一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的世界。品析该诗,让学生从“迢迢”入境,思考“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有多遥远,作者为什么用“牵牛星”比喻牛郎,用“织女星”比喻织女。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进入一个空间的幻境去理解“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距离遥远,然后还要进入《牛郎织女》的故事情境中去重温两人的悲欢离合,这个过程既需要逻辑想象,也需要逻辑归纳。

3.悟诗“情”,让训练情有归处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深情的离别诗,诗人没有写如何话别,也没有写如何依依不舍,但是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把感情的高潮点燃了,一切尽在“酒”中。怎么让学生感悟到彼此之间的深情呢?从景物中去品析,就能一览无余。离别之时小雨“浥轻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细雨,它落在柳树上,落在伸向阳关的小路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渲染?”把景和情结合一起品析是一个思维圆融的过程,学生经过品析,悟出了诗中“情”的清新。

第四步:以练写丰富创新思维

古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着优美的意境,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不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填写、仿写、改写。

1.填写激趣

统编本选编的古诗词很多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比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其中所描绘的田园、儿童、蝴蝶等景象,极其富有情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填写训练,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填写训练时,启发学生思考儿童除了喜欢在菜地捉蝴蝶,还喜欢做什么。

2.仿写促思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阅读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进行仿写,原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学生品读熟悉后,让他们发散思维,寻找可以比喻的景物,在大脑中建构画面,仿照写词,在仿写的过程中不断讨论和推敲。学生仿写《蝶恋花》:“柳是发梢丝,花是云中鹤。欲问蝴蝶飞哪处?蕊间频停宿。才送雁归雾,又迎蜜蜂驻。若是雨打花零落,千万把她护。”这首词的仿写虽然没有原作的行云流水,但也别致应景,颇有一种词味。

3.改写创新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大多通俗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改编成描述性的记叙文或者散文。如《暮江吟》,诗美、画美、景美,让学生根据诗意和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将原诗改写成一篇写景记叙文,也可以让学生写出既写景又叙事的记叙文。再如《赠汪伦》一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改编成课本剧,再让学生演一演,在编、演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这四步训练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很有实效的,能够让儿童通过逐层“进阶”,迈向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品析节奏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诗词篇】
节奏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轻快漫舞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