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性探讨

2021-04-14 01:06杨胜
成功密码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道德与法治法治

杨胜

新时期,在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课程教学革新以往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心理情感,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加入教学课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务必紧随教育发展新形势,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正面感受。对此,体验式教学便是有效实现此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此方法加强研究,并对其开展有效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内容,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点。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多重优势,研究该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落实十分有必要,下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启发。

一、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分析

(一)唤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被摆在了教师工作的首位,而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新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新奇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体验式教学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辅以教学的开展,如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等,这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找到乐趣,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

(二)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并未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实用性,甚至根本不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体验式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变得更加真实,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偷窃”这一违法行为,若采用说教式的讲解,学生很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这种教学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而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组织几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当时的情境,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高涨,也能从更真实的角度去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深切体会法律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验式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的作用,那就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促使他们逐步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通过创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带给学生们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尝试借助自己或同伴的力量去解决,由此让他们的思维过程变得更加严谨;另一方面,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会下意识地从现实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采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某些现象,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辩证思维,而这也正是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困难

(一)学生年龄较小,无法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现阶段,基于我国课程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小学阶段已然逐步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但是从小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其往往难以接受。这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无法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真实意义。由于小学生群体缺少社会阅历,人生经验不足,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现在过早地为小学生们提供过多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学生可能会错误地理解道德与法制课的真正含义。如此,只会适得其反,成为他们今后人生之路上的一种阻碍。

(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缺少乐趣,学生兴趣不足

实际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相比,往往相对枯燥乏味。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对单调乏味的教学课堂通常无法产生很大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较大程度降低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成效。假如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那么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就不能发挥其有效价值。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联系生活,模拟生活情境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落实,要注重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基于现实生活完成情境的模拟,由此带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在这项工作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情境的呈现,也可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或材料构建情境,使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为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与人交流要保持真诚坦率,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并正确化解矛盾。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朋友之间的对话,由刚开始平静友好的沟通,到后续两人在想法上产生分歧,最终通过换位思考和进一步的沟通化解矛盾。通过呈现出这样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待人真诚、善于沟通的重要性。

(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施教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学生参与感不足的問题,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保持集中且持续性的注意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时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和自我优势,由此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感,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你我他”这部分知识时,关于如何与爷爷奶奶相处、爷爷奶奶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学生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组内成员之间探讨和分享自己与爷爷奶奶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逐步总结出更完整合理的答案。此后,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点评,并选择几名学生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与爷爷奶奶之间发生的趣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强,也逐渐强化了情感意识,切实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角色扮演,引发深入思考

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实施体验式教学,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回忆和联想自己身边遇到的人和事,目的在于拉近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完成核心素养教育的任务。如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环卫工人、电视台记者这两种角色,期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由发挥。从环卫工人的角色定位上讲,要在表演过程中向电视台记者传达不随地乱扔垃圾、注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保护环境,尊重环卫工人以及环境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而从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上讲,学生在表演期间要重点强调环卫工人的辛劳付出,并倡议全社会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经此,学生的思想便能得到一定的转变,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四)构建问题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实际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务必有效构建出具备体验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应当合理设置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慮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心智发育方面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开放性,唯有如此,才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成效。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有效结合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合理设置相关教学问题,有效确保小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成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将问题的设置和小学生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对问题的回答产生积极性的效果。举个例子,教师围绕“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为小学生设置相关问题,比如爸爸妈妈是爱你们的吗?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学生们初步回答以后,接着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也非常爱爸爸妈妈吗?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日是哪天,喜欢吃什么东西吗?通过持续性的思考与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充分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好地学会如何去爱别人,进一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优化他们的思想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感,使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体验式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