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优良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21-04-15 03:56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4期
关键词:麸皮菌袋出菇

韩 柱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杏鲍菇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口味鲜美、质地脆嫩,且营养价值高,因此广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我国杏鲍菇产业快速发展,人工自然栽培杏鲍菇的工厂、农户不断增加,但受栽培技术不规范、种植品种混杂等因素影响,使得生产效益下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将对6个品种的杏鲍菇进行栽培评比,筛选出农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产量高的菌株,并指出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筛选

1.1 供试菌株

引进6个杏鲍菇菌株,来源如下:1#,三明真菌研究所(杏鲍菇3号);1#,三明真菌研究所(杏鲍菇2号);3#,武汉华奉食用菌研究所(杏鲍菇2号);4#,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食用菌研究室(台湾杏鲍菇);5#,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杏鲍菇2号);6#,上海市农科院菌种厂(杏鲍菇2号)。

1.2 试验方法

1.2.1 菌落生产

原种采用常规木屑培养基(轻质碳酸钙1%、白糖1%、麸皮20%、杂木屑78%),母钟采用PDA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碳酸钙1%、白糖1%、玉米粉3%、麸皮20%、棉子壳30%、杂木屑45%,培养室温度控制为25℃,按常规方法种植菌落。

1.2.2 菌带制作

菌袋为聚丙烯塑料袋,规格17×33cm,培养基含水量65%,每袋干料重350g。采用高温常压灭菌,时间14h,温度为100℃,冷却后移入接种室内,菌袋接种后置于23~25℃环境培养。

1.2.3 出菇管理

待菌丝达到生理成熟、长满菌袋后,将其置于合适的光、气、温、湿条件下进行催蕾、出菇,使用疏蕾方法进行管理。本次筛选每个品种试验数为30袋,重复两次,主要记录第1潮培养袋发菌状况、菌种长满管(瓶)时间、第1潮菇产量、采收时间等。

1.3 结果分析

6种菌株在形态特征、产量方面差异较大,菌丝各阶段生长时间差别不大,4#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且产量最高,可作为示范推广的优良菌株。

表1 比较杏鲍菇菌株主要性状

2.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环境

菇房应选择平坦开阔、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空旷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干净卫生、交通便利、通风良好、给水方便,具备牢固、遮阳、保湿、防雨等基础设施,菇房层架不宜过宽、过高,内部结构应保证合理,以方便操作,利于杏鲍菇生长发育为原则 。同时,根据杏鲍菇栽培工艺流程,结合当地交通环境、自然环境、地形特征等,合理设置栽培区、接种区、灭菌区、制袋区,接种区应在上风口,原料仓库应在下风口。

2.2 栽培投入原材料

台湾杏鲍菇栽培使用的原材料应符合行业标准,确保无霉、无虫、无异味、干燥、干净、新鲜。培养基推荐使用如下配方(1)轻质碳酸钙1%、糖1%、麸皮25%、棉子壳40%、杂木屑33%;(2)轻质碳酸钙1%、糖1%、麸皮25%、蔗渣35%、棉子壳38%;(3)轻质碳酸钙1%、糖1%、玉米粉3%、麸皮15%、棉子壳80%。杏鲍菇菌种应到信誉度好、有资质的厂家购买,在栽培过程中,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和未批准的消毒剂,应使用国家允许使用的药物,如锐劲特、菇丰、菇净等,空间消毒应使用75%酒精和紫外线消毒。

2.3 栽培过程

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合理选择栽培季节,台湾杏鲍菇出菇温度为10~18℃,例数,山区栽培(海拔大于800m)可在8月上旬进行制袋接种。同时,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合理选择、准备原辅材料,将原辅材料混合拌匀,将PH值控制在6.5~7.5之间,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菌袋选择17×33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干料重350g。装料后进行常压、高温灭菌,然后严格按照无菌规程,进行接种栽培。

菌丝培养阶段,应首先对培养室进行清洗消毒,在培养室内遮光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袋,空气湿度和环境温度保持在60%~70%、23~25℃之间,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min。根据室内温度调整菌袋排列密度和通风次数,例如温度>25℃时,菌袋排列不宜过密,同时应增加通风次数。在整个培养期间,及时清理污染带袋,对菌袋进行3~4次检查。菌丝满袋后继续培养7~10d,当外界温度适宜、菌丝充分成熟后,移出到菇房进行催蕾出菇管理。

13~15 ℃是台湾杏鲍菇最适宜的出菇温度,在10~18℃也可以出菇,因此种植者应密切关注菇房温度,根据外界气温调整菇房温度。若菇房气温<8℃,可用保温材料覆盖门窗,将菌袋集中摆放;若菇房温度>20℃,应采用打开菌袋、加强通风等方式降温。在出菇阶段,台湾杏鲍菇应根据湿时少喷、干时多喷、少量多次的喷水原则,使其保持相对较高的湿度。喷水方式以喷地面水为主,喷覆盖物和墙面为辅,每日早中晚各喷1次,不能直接喷在培养袋和菇体上。在菌株原基发生阶段,湿度应控制在85~95%之间,随着菇体生产,应相对降低空气湿度,在85~90%之间即可,若菇房内温度>20℃,为避免病虫害发生,应适当减少喷水量。

台湾杏鲍菇出菇阶段,每日通风3~6次,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以此满足其对新鲜空气的需求,也可根据环境温度调整,例如外界温度过高时,应在每日早晚进行通风;环境温度过低时,可在中午进行通风。在光线管理方面,确保菇房内有一定散射光,光照不宜过强,在菇房内能够看清报纸即可。

在台湾杏鲍菇栽培前,应搞好栽培环境卫生,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例如消毒菇房、勤打扫菇房卫生等;每次采菇后,应及时清理地面、栽培袋上残留的菇体,每批杏鲍菇生产完毕,都需要重新消毒菇房,清理卫生、清除废袋。培养料若在培养初期发生杂菌感染,应第一时间重新灭菌、接种,后期若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清除局部感染后,继续留用出菇,一旦发生红色链孢霉感染,应及时拿到远处烧毁。在出菇阶段,若栽培袋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继续出菇,但需要使用石灰抹涂感染部位,针对感染严重的栽培袋,为了避免影响其他栽培袋,应将其取出销毁。若发现菇蝇,应降低菇房湿度、加强菇房通风;在喷水时,防止水花溅到菇体上,控制好菇房相对湿度,以此预防假单孢杆菌的感染。同时,菇房内配备黑光灯,门窗加装防虫网,以此隔绝、灭杀害虫。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在选择国家规定可以使用农药种类的同时,不得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在杏鲍菇菇体色泽、长度、大小等达到相关要求时即可采收,避免中午或午后采收,宜在夜晚或清晨进行。台湾杏鲍菇第l潮产量较高,占总产量80%以上,第1潮采收结束后,应清理料面,停水3 d左右,然后再喷水保湿催蕾出第2潮菇。

2.4 溯源制度

建立包括生产过程、投入品购买和使用、产品采收、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生产档案记录,并保存2年;建立台湾杏鲍菇接种培养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制度、原料管理制度、菇房管理制度等质量控制制度,以此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对于鲜品、干品或加工台湾杏鲍菇产品,都应按照相关规定,附加标识或包装后销售,详细标记产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生产者、产地、产品采用标准等,建立可追溯制度,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让消费者安心、放心。

结束语:

台湾杏鲍菇(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食用菌研究室)产量高、商品性好,是优良的菌株品种,借助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大范围推广。

猜你喜欢
麸皮菌袋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麸皮价格后期涨幅不大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蚂蚁搬东西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