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灵芝孢子粉培育、采集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

2021-04-15 07:52李朝谦何建芬韩鸿翼刘荣松肖纪军
食药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孢子粉专利技术套筒

李朝谦 何建芬 韩鸿翼 潘 峰 李 春 刘荣松 肖纪军

两项灵芝孢子粉培育、采集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

李朝谦1何建芬2韩鸿翼3潘 峰4李 春1刘荣松5肖纪军5

(1. 龙泉市兴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龙泉 323700;2. 龙泉市食药用菌办公室,浙江 龙泉 323700;3. 浙江天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常山 3242300;4. 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 九江 332100;5. 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龙泉 323700)

20世纪末全国孢子粉产量极低,仅占子实体产量的3.6%,《一种灵芝孢子粉培育和采集技术》和《一种灵芝孢子粉高产培育方法》两项专利技术的应用将这一比率提高到185%。介绍两项专利的技术特点;为促进专利价值实现,专利权人联合相关单位,采取多种推广措施,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取得良好效果,两项专利公开16年平均每年灵芝孢子栽培9 600亩,累计培育灵芝孢子粉约1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高达45亿元。

灵芝孢子粉;孢子粉培育收集;专利推广;专利实施效果

灵芝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产品,孢子粉系灵芝的生殖细胞,具有灵芝遗传活性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发明专利《一种灵芝孢子粉培育和采集技术》[1]于2004年公开,专利人李朝谦总结实施经验,深化创新,于2010年又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灵芝孢子粉高产培育方法》[2](图1)。16年来专利人依据国家《专利法》规定,维持专利有效性,积极推广专利应用实施,两项专利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构建我国灵芝产业创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专利申请背景

灵芝孢子是灵芝生长成熟后从菌盖弹射出来的极其细小的生殖体,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活性物质。灵芝在野生条件下,孢子粉飞散,难以收集。孢子粉的采集始于灵芝人工栽培之后,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灵芝人工栽培,80年代开始采集孢子粉。

图1 应用专利高产培育灵芝孢子粉

1987年王淑芳研究发现,室内瓶栽灵芝菌盖大而厚的子实体每株孢子粉产量可达5.8~7.45克[3]。1990年吴惧等发现单株灵芝孢子粉产量为2.64~4.61克[5]。1997年徐新春等报道,野外栽培段木灵芝菌盖厚度1厘米以上的子实体单株平均每天可收孢子0.8~1.4克,可连续采收39天[4]。2003年浙江科技信息研究院对全国灵芝孢子粉产量进行了科技查新,检索了全国19个科技数据库,取得18篇相关文献,当时全国最高单位产量是天津气象研究所,孢子粉与子实体产量比为3.2%[5]。1999年,赵东旭等指出有关灵芝孢子粉的研究,虽说已有近20年时间,但总的来说还较肤浅,主要原因是灵芝孢子粉的收集比较困难,得不到大量材料以供研究,他呼吁“开展更有效的孢子粉收集方法研究,以便于大量收集孢子粉”[6]。

2 技术特征

灵芝具有快速繁殖孢子的能力,理论计算24小时可繁殖72代。但是由于没有相适应的采集技术,栽培中灵芝弹射的孢子在田间飞扬流失,难以得到回收。针对这种情况,李朝谦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扎袋套筒培育和采集技术,并先后申请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1, 2]。

2.1 专利《一种灵芝孢子粉培育和采集技术》的技术特征

(1)扎袋套筒时机。应选择在灵芝发育成熟,白色生长圈消失,开始弹射孢子时进行。(2)地面垫膜。在栽培灵芝的地面垫上尼龙膜,使孢子粉与地面泥沙隔离。(3)灵芝扎袋。围绕灵芝菌盖套下预制的圆形尼龙膜筒,下端以菌柄为中心,结扎成袋。(4)套纸筒。围绕菌盖套预制圆形白色纸筒,将灵芝整个套住。(5)盖上盖纸。用浆糊粘结盖纸周边,形成封闭纸筒,接收弹射的孢子。(6)技术效果。孢子不能外扬,充分回收,产量提高;外界杂质不能混入,保证了孢子纯度,提高了品质。白色纸筒透光透气,能满足灵芝孢子发育对光和气的需求,保证灵芝正常发育产粉。

2.2 专利《一种灵芝孢子粉高产培育方法》的技术特征

(1)菌种选择。选用孢子粉产量高、质量好、抗病能力强的‘龙芝1号’和‘沪农灵芝1号’,为灵芝孢子粉高产创造遗传条件。(2)环境选择。栽培环境选择在日平均气温≥10 ℃,年有效积温在≥5 700 ℃,年降雨量高于1 650毫米,生态条件优良、没有工业污染的山区,为孢子粉培育创造环境条件。(3)培养基选择。选用壳斗科树种制作段木,为孢子粉高产优质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4)套筒时间。孢子粉产量是灵芝发育过程中繁殖孢子的逐步积累,套筒时间决定孢子粉产量。从扎袋套筒日算起,111~142天可充分发挥灵芝繁殖孢子能力,提高孢子粉产量。专利说明书列举了对比试验数据,孢子粉产量与子实体重量之比,套筒102天为136.52%,套筒137天为185.58%,套筒时间与孢子粉产量呈正比。(5)分期采收。扎袋套筒日算起,20天采收一次。采收方法为掀开套筒盖纸,取下套筒,刷下灵芝菌盖上和筒内的孢子粉,扎袋内孢子粉一手将扎袋上端向一边拉,形成口子,另一手用勺子把袋内孢子粉取出。再套上纸筒,盖上盖纸继续培育孢子粉。

3 推广应用情况

为促进专利价值实现,加快专利推广应用,专利权人联合相关单位,采取了各种推广措施。

图2 示范基地接待参观考察

3.1 培训技术队伍,建立示范基地

16年来共计举办专利技术培训班35期,印发技术资料3 600多份,召开现场示范会议23次。培养技术人员2 800人,通过他们将专利技术推广到全国230多个县市,实现了专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实施。坚持每年建专利示范基地制度,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示专利技术创新样板,接待外来参观考察(图2),帮助新种植人员掌握技术。

3.2 政府资金支持,专家技术支撑

16年来专利技术推广先后5次申请列入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浙江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药材种植计划,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推动了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

专利技术实施得到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技术支撑。北京大学教授林志彬多次与专利人研究孢子粉高产优质培育。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春清应邀参加浙江科技厅专利成果项目验收,对专利技术予以高度评价,提出“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建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劲松为专利技术提供优良菌种‘沪农灵芝1号’,并亲临示范基地指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贺祥到示范基地考察,检验专利技术孢子粉产量。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陈若芸帮助检测孢子粉有效成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蔡为明帮助选育专利技术良种‘龙芝1号’。2020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建伟考察示范基地,并给予高度评价。

3.3 联营加工企业,鼓励实施人员

专利权人根据国家专利法规定,16年来与15家孢子粉加工企业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指导企业应用专利技术,培育孢子粉、发展深加工、营销专利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鼓励应用专利实施,专利权人对熟练掌握专利技术的人员发放免费应用许可证,证书全国通用,同时对专利应用实施业绩突出的50多人给予奖励。

4 实施效果

4.1 灵芝孢子粉产量品质双提高,造福人民健康

孢子粉产量与子实体重量比从3.2%提高到185.58%,提高近57倍,彻底解决了本领域关键性技术难题。这两项专利技术所得孢子粉无杂质、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颗粒饱满、含油量高、活性成分含量丰富。产品质优、安全、可靠。随着孢子粉产量的提高,昔日稀少珍贵的孢子粉产品市场售价大幅降低,成为质优价廉的保健品,造福百姓健康。

4.2 助推产业跨越式发展

这两项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助力灵芝孢子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菌种应用量和基地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应用专利实施栽培面积2010至2020年平均每年栽培9 600亩(1亩≈667平方米),占全国段木灵芝孢子粉生产总面积的80%。技术的实施为全国30多家企业提供了孢子粉原料,为其研发破壁孢子粉粉剂、胶囊、孢子油软胶囊等产品打下良好基础。

4.3 生产者经济效益突出

专利技术公开16年来累计培育灵芝孢子粉约1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高达45亿元。孢子粉生产主体是农民,他们应用专利技术增收致富,据调查,20位在浙江、陕西、四川等省生产十年的农民人均年增收53万元,高于其他种植业40%。他们都购了房子购了车,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专利技术在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4 提升产业影响力

专利权人曾多次在国际灵芝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作专题报告。2008年获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银奖,2014年获中国第八届发明创业人物奖,2015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1年该技术创造了“世界上灵芝孢子粉单位产量最高纪录”,2012年英国伦敦大学专家团队来函希望合作。2013年专利权人论文《世界最高产量培育技术——龙泉灵芝孢子粉创新成果》入编《中国医学创新成就大典》。

5 结 语

能创造价值的专利才有意义,应用实施是实现专利价值的关键环节。由于专利采取了有效的推广应用措施,两项专利技术应用实施16年,孢子粉产量与子实体产量之比从3.2%提高到185%,提高51.3倍,累计培育孢子粉10.7万吨,完成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应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路,推动了产业跨越式发展。其在促进农业创新高效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创造了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 李朝谦. 一种灵芝孢子粉培育和采集技术[P]. 中国: ZL200410017420.7, 2007-08-29.

[2] 李朝谦. 一种灵芝孢子粉高产培育方法》[P]. 中国: ZL201010247118.6, 2012-06-06.

[3] 王淑芳, 张荫麟, 王成福. 灵芝担孢子散发规律的观察[J]. 中草药, 1987(5): 1-3.

[4] 族新春, 徐鸿华. 灵芝担孢子采集技术[J]. 中草药, 1997, 20(6): 274-275.

[5] 肖淑招. 灵芝孢子粉的生产与采集技术[J]. 天津科技, 1997(1): 44.

[6] 赵东旭, 杨春林, 朱鹧孙. 灵芝孢子粉研究进展[J]. 中草药, 1999, 30(4): 305-307.

S646

B

2095-0934(2021)02-169-04

猜你喜欢
孢子粉专利技术套筒
套筒灌浆连接密实性检测研究现状及展望
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孢子油业已诞生孢子粉何去何从
同步电动机转子集电环套筒绝缘结构的改进
灵芝孢子粉保鲜工艺的真空封装设计*
装配式套筒灌浆料的性能应用改性研究
储藏环境对破壁灵芝孢子粉品质的影响研究
对破壁处理灵芝孢子粉功能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