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辩证阐释及坚定路径

2021-04-15 01:31党锐锋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徐 琛,党锐锋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缘何展开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辩证阐释

(一) 科学理解理想信念的思维要求

1.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能够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呈式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达到系统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整体存在,其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有机结合,抛弃整体而单独考察某个部分,或者剔除某一部分去认识这个“残缺的整体”,都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单独从“理想”或“信念”等某个方面去考量,就不成其为一个整体,无法进行完整表达,只有将二者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辩证理解,才能合乎实际地把握。

2.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联系,能够透视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内部诸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复杂联系,达到综合理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社会现实,并同其他事物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其内部的各要素也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整体不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将改革开放前后对立起来的观点,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历史脉络进行割裂,无视不同历史时期理想信念的相互联系,不利于理想信念的赓续发展。

3.辩证法承认运动变化,能够从时代变化中探察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涵发展与丰富。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中,若不以此理解事物,而是以所谓的“绝对精神”“永恒真理”来编排,最终只会掉入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的怪圈。时代造就精神,精神铸成价值。要以辩证思维的运动眼光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在内涵上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没有抽象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所有价值观念都有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都会随经济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1]。

4.辩证思维在对于矛盾的观点上具有科学主张,“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2],合理归纳出矛盾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不论是其自身体系内的诸多范畴,如,“理想”与“信念”、“认知”与“实践”,还是与外部各类要素的关系上,都构成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正是在这些矛盾作用下其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梳理这些矛盾关系,也成为对其辩证阐释的关键所在。

(二) 纠偏错误认知的历史经验启示

1.能否以辩证思维纠偏错误认知,这一点已经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惨痛教训和百年党的建设经验所深刻证明。一方面,以形而上的思维看待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想信念动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巴黎公社运动最早失败时,恩格斯就指出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在思想上受到了当时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荼毒,导致产生了对党中央权威的错误认知,错误地估计了历史发展趋势与社会当下现状,抛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将革命成果拱手让给小资产阶级。此后,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相继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一夜溃散,也都根源于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不坚定、归因于不能辩证看待各种错误思潮与科学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千古遗恨。

2.中国共产党深刻吸取经验教训,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以辩证思维处理党内的理想信念问题。党的二大区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及时解决了党内对于革命任务的认知偏向,体现了革命目标界定上的辩证思维。秋收起义失败后,军队士气低落,党内消极主义显现,毛泽东同志及时觉察,以强化理想信念、透视形势发展为引领,结合讲演、座谈等多种方式来消解党内的错误思想认识,体现了正确看待前途与挫折的辩证思维。古田会议上,党中央首次将思想建党确立为“肃清党内各种偏向”的基本准则,党的理想信念被纳入党的思想建设之中,体现了高度重视理想信念与反对错误思潮的辩证思维。建国之后,党中央不断结合时代背景,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阶段性研判,采取顺应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制度、政策和方针,并及时、果断地纠偏其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倾向,保证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始终处于正轨,体现出正确对待远大理想与当前任务的辩证思维。

(三) 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1.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与博弈更为激烈,侵蚀理想信念。马克思早已指出抢占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重要意义,“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当前,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的军事挑衅固然不少,但主要的是更为隐性的“软侵袭”,企图以资产阶级“魔笛”吹奏的靡靡之音诱使我们落入陷阱、用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形式重塑苏联解体的历史。一方面,借助于发达的传播手段和先进的制作技术,西方势力创造了一系列宣扬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产品并将其输入我国文化市场,其中不乏对我国历史与现实的丑化、污蔑和虚构,以此来摧毁民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任。另一方面,西方势力利用金钱、美色、权势等腐蚀、引诱部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发声器”,达到阻扰社会主义建设、歪曲大众对社会主义信念的目的。在此形势下,以辩证思维敏锐判别意识形态与各种文化产品中的正面内容与负面内容,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2.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仍存,冲击理想信念。市场经济无疑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相应的“资本逻辑”荼毒,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资本天生追求更多的价值,并不断塑造起金钱拜物教的信仰,将人与人之间现实的社会关系物化为冷漠的利益关系,以金钱唯一的理念替换人头脑中的红色理想信念,使人成为资本和金钱所驱使的奴隶。因此,以辩证思维理智看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3.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弱化理想信念。党的建设是否有力、党的作风是否正派,一直是衡量党和国家事业的风向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仍有一些顽瘴痼疾。第一,脱离人民群众。部分党员干部误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为自己的地位不是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人民的意愿和诉求,并滋生“官老爷”“官太太”的官本位思想,极大损害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二,“四风”等作风问题屡禁不绝。作风问题,根源来说是未能处理好诱惑与信仰的关系。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诱惑围猎,政治立场动摇、理想信念堕落,导致严重的作风问题。第三,政治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中大行投机专营之道,鼓吹腐朽的人情世故,热衷于违背组织原则的个人“通气”“打招呼”,将党的政治纪律看作表面文章,合意则用不合意则弃,大行“自由主义”不良风气,对党的政治纪律权威造成严重威胁。第四,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部分党员干部不了解理论学习与理想信念的关系,对党的学习教育活动敷衍了事,在认识层面留下了缺口和漏洞,给封建迷信、资本主义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现象“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6]73,未能将科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到理想信念领域,因此,需要在以辩证思维进行理性审视的基础上加以应对。

二、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辩证阐释

(一) 逻辑起点:正确认识理想信念

理想与信念同属人的意识范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看,二者有着概念上的差异。《辞海》 将“理想”定义为“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意味着理想是一种基于主体意愿和诉求形成的想象。但这种想象不同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作为理想的想象是同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有一定的实现可能性。罗素将“信念”理解为“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7],强调了一个突出特征,即“对的情感”。具言之,信念是主体在科学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某种目标必然实现的精神状态,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同理想相比更具客观性。二者亦有作用上的区别。理想侧重于善和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不合理等现象相对而生,代表着主体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因此,在理想指导下的行动更加注重当下,致力于推翻现存的不合理制度和反动阶级。信念侧重于真,指向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预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在信念指导下的行动更加注重长远、统筹谋划。

尽管存在区别,但二者在层次上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能够将二者合并为一个新概念的依据。理想是信念的基础,信念是理想的升华。理想作为一种感性想象的产物,只有结合科学理论的认知,代表理性层面的信念才能够产生,进而成为一种积极的、指导人的行动的精神力量。因此,理想与信念在某些场合、某种意义上常常被理解为同义词,二者同样表达着人的思想信仰,诉说着人的价值追求,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为连用的组合词。此外,二者的合并使用是客观的必然趋势。共产党人有着自己的信仰。强调“理想信念”并没有取消“理想”“信仰”“信念”“追求”等说法。“理想信念”一词本身内在地包含有这些表述的合理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完全同一。相反,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相通,彼此是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话语体系,发挥着彰明和体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二) 基本理路:准确把握主体指向

从主体方面考虑,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有着辩证统一的特性。一方面,这一概念有着唯一的领导性主体,即中国共产党,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责任体现。另一方面,深入探寻历史轨迹及发展现状就会发现,其至少还在归属性意义上指向其他三重主体:各民主党派、中华民族、全体人类,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具言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在主体意义上是“领导一元”与“主体多元”的统一,对此进行厘清和阐明,是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主体旨归、构建起广泛认同的基本理路。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在中国国情影响下、在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继承下的关于政党制度的必然选择。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党恶斗、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能够最大限度汇集社会各方利益诉求、实现高效国家治理。首先,二者在目标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其次,党历来重视团结,民主党派也充分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的政策,愿意扮演同盟者的角色。此外,现实环境要求加强多党合作,在相互协作、共商国是中实现国家的良治善治。因此,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理想信念上有着多重共性,理应归属于主体范畴中。

2.“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者的诉求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梦想更加合理、更高层次的表达,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梦想的提炼升华。中华民族既因其独特的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力量来源主体,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8]132。

3.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不仅立足于本国、本民族,也代表着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根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9],为寻求发展的各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各国形成平等互惠、命运与共的新型国际关系,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与全人类价值追求的紧密契合。

这三重主体背后,贯穿着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是集体理想信念、民族理想信念与人类理想信念的融合统一。在此意义上,它超越了其他一切阶级理想信念的狭隘性,因而能够获致广泛的认同。

(三) 关键环节:系统理解演进链条

人类的一切认识过程,都不外乎是从实践中得到认识、用认识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以更加科学完整的认识指导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演进链条。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也依循着这一链条,体现为认识与实践环节的辩证统一。对这一演进链条及渗透其中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理解,是明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关键环节。

1.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信仰层面的认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条件中孕育形成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在100年前的中华民族衰败危亡之际,在各方势力都穷途末路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结合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于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个科学的理想信念便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蓬勃生长,成为挽救民族倾颓的中流砥柱和思想指南。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方能凝聚起来,共同应对眼前的危机。可见,正是实践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红色的理想信念。

2.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如果只是单纯停留于脑海中,或者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而不能真切地运用到指导实践当中,那么理想信念也只能是一种空洞的、虚幻的宗教信仰般的假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道:“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1]。近代以来,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勇拼搏、顽强奋斗,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道义、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追求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夙愿,并将继续踏上迈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因此,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是经过实践淬炼和检验,并正确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

3.达到以理想信念指导实践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过程的终结。事实上,一种认识、一种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可谓真正具有生命力,“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8]13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过往实践经验、立足当下实践要求、展望未来实践进程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前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既根据实践需要产生,也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更随着实践变动而不断发展并充实其内涵、以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效用,是体现认识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过程的科学认知。

(四) 最终目的:牢固树立坚定自觉

确定理想信念最为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坚定自觉。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只有树立在主体坚定而自觉的信仰之上,才能获得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契机、充分发挥其思想伟力。但长期以来西方舆论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历史终结论”等观点始终阴魂不散,资产阶级政客将共产主义视作一种脱离现实状况、不具备实现可能性的虚幻想象,并借助资本主义“僵而未死、落日余晖”的表象来大加宣扬资本主义的“永恒性”。事实上,这些观点的本质就是通过混淆和抹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目标与其实现过程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忽视追寻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从而达到对共产主义必然趋势和实现可能进行歪曲的企图。在这类反动思潮影响下,部分群众甚至党员干部深受浸染、认知模糊,动摇自身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和自觉。因此,从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明晰,能够起到涤荡错误认知、进而构筑坚定自觉的作用,这也是展开辩证阐释的最终目的。

“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2]。这是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批判,对如何正确理解共产主义作为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有着鲜明启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发挥着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强大引领力。同时,在践行共产主义目标的过程中也逐渐修正着错误的认知,如,建国初期曾经出现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忽视“发展过程”,放空“理想目标”的“左倾”冒进思潮,乃至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刮起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歪风,导致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一度陷入困难境地的实践证明:轻视“发展过程”,渴望一步迈入共产主义是错误的;同样,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阴谋走资本主义道路更是行不通的。理想脱离发展过程便成为空想,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理想才能成为现实;过程脱离理想目标便成为无的之矢,没有理想目标的指引,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就会走上背离社会主义的歧途邪道。概言之,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只见目标,不见过程”或“只见过程,不见目标”都是错误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规定着奋斗过程的前进方向,奋斗过程推动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接续实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正是这样一个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结合体,在这一科学辩证认知的基础上,才能以强大的思想定力抵御各种错误论调,真正树立起坚定而自觉的理想信念。

三、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坚定路径

(一) 在加强学习中构建认知基础

学习在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逻辑链条中有着更为基础的地位,“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13]。注重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始终重视学习,多次在全党强调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共产党本身能够得以成立,就是由于党的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自此以后“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4]。加强学习能够端正革命者的实践导向、激发共产党人的理论共鸣、凝聚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从而向着远大目标迈进,这也是党能够从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切实加强学习是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凝聚全党共识的应有之义,是筑牢思想基础、把稳信念航舵的必经之路。

通过学习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重要一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涵着不可辩驳的科学真理,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智慧火花。尽管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书距今已有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的时间,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也已经发生了许多经典作家不曾预料到的巨大变化和崭新特点,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8]15。历史和现实已经警示,不仔细、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就无法用道义的力量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攻讦,就容易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产生动摇。

(二) 在理性思考中领会灵魂真谛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如果说学习这样的间接性、经验性的过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造,是在搭建理想信念认知的地基,那么理性思考则是进一步完善、巩固、充实这一体系和地基的凝固剂。换言之,单纯依靠一般学习并不能完全形成个体对理想信念的自觉认同,而只有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性思考这一过程中,个体才能够对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达到“真懂”的境界,由此才会将其内化为思想体系的一环,在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理论认识的前提下做到“真信”,达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敬虔。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根本不同于一切排斥个体思考、要求盲目顺从的封建迷信、宗教信条,是能够经受住历史和现实考验、在个体的理性思考中愈发确证自身合理性的科学信仰。

理性思考的核心,在于摆脱将理论知识、进而将党的理想信念视为一成不变的本本和教条的惯性思维,以历史赋予的宏大眼光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8]89,既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也要进一步从当前和未来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度量,充分发挥和不断延展其跨越时空的价值功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体现着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灵魂真谛。理论根源于时代的特殊需要,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指导思想,但这是从整体性、原则性的高度出发考虑的,并不意味着将经典作家的全部语句和论述奉为教条,这已经为党的历史上数次出现的思想路线偏误的教训所深刻警醒。概括而言,从空间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本土译介而来的理论,在语言使用和表述习惯上同我们有着巨大差异;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其中许多的概念、范畴、体系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进和发展。这些都是不能单纯依靠简单学习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理性思考加以明辨。一方面,要在深入学习、达到对基础理论明晰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迁和现实发展需要,仔细梳理哪些是需要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哪些是需要加以完善和改造的有益借鉴、哪些只是历史遗留的时代考证,从而以理性思考构造起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和信仰大厦。另一方面,对于既有的理想信念也需要进行理性思考,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势必会受到时代大势、社会变迁、家庭条件、个人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想信念形成冲击。这种情况下,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虽然是代表着科学和道义的信仰,但其终究是一种认识体系,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因应现实状况的内容,不能奢求其发挥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8]312。也唯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理想信念,才能消解思想的疑虑困惑,并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三) 在积极践行中体认强大力量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认识是否深刻精通,取决于其能否运用于实践,否则就不可谓其为真正的认识。本质上来说,理想信念的确立与践行理想信念并不是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存在高度统一、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形成理想信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并且在主体参与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会不断印证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更加坚定和完善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因此,在谈论理想信念这一概念的同时也就内在地涉及到其认知和实践的双重品性,理想信念就是精神认知和实践体认的结合体。

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断确证着自己理想信念的结合体特质,不仅发挥着锻造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作用,更是指导实践的锐利的“批判的武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等切实措施,充分凝聚全党全国力量、激发理想信念的共有认同,从而旗帜鲜明地消除了党内因暂时失利而产生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疑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糖衣包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党内骄傲自满情绪、贪污腐败现象、官本位思想浮现。为及时扭转这些不良倾向,党内大规模开展“三反”、“五反”等整风运动和党员干部集体教育活动,推行 《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 等举措,以强有力的行动警示全党理想信念缺失的严重后果,有效增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实践树立起全党对理想信念的自觉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践行理想信念被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地位上,“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73,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系列举措不断实施健全,对理想信念缺失的惩戒处理力度更为严格,全党践行理想信念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新的水平跃升。

践行理想信念是一个改造人自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和存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成体系的认识,本身是来源于实践的。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主体对既有的理想信念产生直观、真实的体验,从而在更高层次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不断坚定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改造、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是较高层次的、代表人的信仰的认识,践行理想信念能够确证人自身的终极追求、体现人的存在性。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力图打破束缚人存在和发展的桎梏,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让主体获得关于自身存在和本质的深刻认知,充分彰显出理想信念对实践具有的巨大作用,“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8]411。

践行理想信念,还需要正确理解理想信念检验标准的时代性。“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6]75。因此,在当前践行理想信念,更需要有判断力,既要经受住长期的政治考验,也要自觉抵御诸多权欲诱惑,不能因为检验标准的相对隐性化而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并且,难检验不意味着不能检验,“领导干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理想信念的影子”[15]。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行为堕落,最终都会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只有真切的将理想信念运用于实践之中,才能依靠真理和道义的力量抵御风险侵蚀、稳固精神屏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依旧岿然自立、信仰坚定。

(四) 在自觉感悟中升华崇高境界

理想信念并不是在确立起来以后就万事大吉,可以“松松脚、歇歇气”了。事实上,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围猎下,理想信念随时都面临着被侵蚀和颠覆的危险。党的一些高级干部能够身居要位,应该说是经过组织和群众认可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但最终却还是走上贪腐堕落的道路,他们在落马后的忏悔中说道,“我之所以走到尽头,根子上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16]。可见,已经确立起的理想信念也有可能发生松动甚至颠覆,这根源于思想境界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73,点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终极目标不仅在于对理想信念本身的认可,更在于要以理想信念淬炼个体的精神追求,不断推动思想境界的升华、向崇高的方向迈进。实现这一关涉思想境界层面的目的,不仅要靠学习、思考、践行等环节,更依赖于“悟”。“悟”不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代言词,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人在一定认知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飞跃意义的认识,代表着人在思想境界上的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有着“悟性”“顿悟”这样的描述。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互对垒的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尽管鲜有专门强调“悟”的相关论述,但时至今日亦开始注重所谓的“默会知识”等,实质上倾向于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感悟。

不同于学习、思考、践行的具体直观,“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方面,从生成维度来看,“悟”以学、思、践等环节为前置基础,只有在学习中才能领悟、在思考中才能感悟、在践行中才能体悟,从而真正实现理想信念对思想境界的淬炼作用,进而将理想信念更为牢固地树立在崇高境界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凸显“悟”与其他三者间的联系,只有不断重复学、思、践的“寻”的过程,才能廓除认知的迷茫,在“蓦然回首”时获致“悟”的契机,在“灯火阑珊处”达到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的归宿。另一方面,从价值维度看,“悟”是一种从最底层逻辑把握和领会理想信念实质的能力,体现出对学、思、践的补充性和超越性,发挥着三者不具备的价值效用,即抵御和反击。如果说学、思、践等环节是以知识、理性及其指导下的实践为主题,那么“悟”则添加了情感认同、知行通透这一因素,体现了思维与现实、理性与情感的高度契合,从而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接纳,提升了个体的思想境界,赋予个体捍卫理想信念的自觉。因此,要以“学、思、践”为基点,不断筑牢“悟”的契机,在深切感悟理想信念中提升精神述求、不断迈向更加崇高的境界,成为一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共产党人。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