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物农药及复配制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

2021-04-16 00:50刘久波欧阳静谢远珍
湖北植保 2021年2期
关键词:甲酰胺夜蛾杆菌

吴 涛 刘久波 王 娟 欧阳静 谢远珍

(1.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荆州 434020;2.咸宁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湖北咸宁 437000;3.公安县植保土肥站 湖北公安 434300;4.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石首 434400)

草地贪夜蛾是玉米上的重大害虫。2020年荆州市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23.3万亩次,比去年增加12.2万亩次,主要危害为秋玉米,春玉米、夏玉米及高粱受害较轻。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是当前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重要手段。2020年,笔者在荆州区秋玉米上选用印楝素、苏云金杆菌及复配制剂开展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旨在筛选出经济、有效、安全的药剂,为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更好地指导全市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荆州市荆州区太湖港管理区梅槐社区,试验地面积1500 m2。玉米品种为康农玉007,7月30日播种,株行距27.5×50 cm。试验田肥水条件较好,栽培管理一致。

1.2 供试药剂

供试生物农药:5%苏云·茚虫威SC(斧邦)、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无敌小子)(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0.3%印楝素EC、5%高氯·甲维盐ME(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并提供)。

对照化学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市场购买)。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具体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 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设隔离带。

表1 试验处理及药剂用量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20年8月19日第一次施药,施药时玉米生育期为五叶一心,草地贪夜蛾处于低龄幼虫期。药后7 d(8月26日)第二次施药。采用浙江台州“达远”牌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其工作压力0.30-0.6 MPa,喷孔口径1 mm,流量55-70 L/h,每667 m2兑水30 kg喷雾。本试验期间未另外施药防治其他病虫害。

1.5 试验期间气候

2020年8月19日施药当日晴天,偏南风1-2级,平均气温30.9 ℃,最高气温35.8 ℃,最低气温26.1 ℃,相对湿度75.5%。之后14 d内雨日4 d,累计雨量34.1 mm,平均气温28.1 ℃,最高气温30.4 ℃,最低气温24.4 ℃。

1.6 调查及计算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取5个点,每点连续调查5株,每小区共调查25株玉米。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第一次施药后第3 d、第7 d、第二次药后第7 d调查残存活虫数。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V18.10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分析各处理防效的差异显著性。防效计算公示:

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第一次药后3 d,苏云·茚虫威、印楝素+高氯·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96.1%和90.8%,与对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90%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苏云金杆菌、印楝素两处理防效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但仍达70.8%-76.7%。第一次药后7 d,苏云·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仍达87.4%,与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差异,其他处理防效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但苏云金杆菌、印楝素、印楝素+高氯·甲维盐之间无极显著差异。第二次药后7 d,苏云·茚虫威和印楝素+高氯·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89.6%和83.8%,与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差异,苏云金杆菌、印楝素两处理防效分别为73.4%、70.6%,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具体见表2。

表2 各处理防治草地贪夜蛾试验结果表

3 小结与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EC60 mL/667 m2、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100 g/667 m2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略低,两次施药后的防效在70.6%-73.4%之间。5%苏云·茚虫威SC40 mL/667 m2和0.3%印楝素37.5 mL/667 m2+5%高氯·甲维盐30 mL/667 m2对草地贪夜蛾防效较好,两次施药后的防效达83.8%-89.6%,与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差异。生产实践中建议增加苏云金杆菌、印楝素用量或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混配,以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甲酰胺夜蛾杆菌
冷藏条件对夜蛾黑卵蜂繁育的影响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去离子甲酰胺在脑腱黄瘤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忻府区: 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员培训会
30%甲酰胺基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面粉增进剂对健康有影响吗
揭开“面包含鞋底”之谜
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