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力装备行业运行分析

2021-04-16 01:00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刘英军
电器工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装备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刘英军/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19087万千瓦,其中水电1323万千瓦、风电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合计装机占比约70%,成为我国电力增长主力。

投资方面,2020年我国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5244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水电1077亿元,同比增长19%;火电553亿元,-27.3%;核电378亿元,-22.6%。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4699亿元,同比下滑6.2%。

出口方面,行业重点联系骨干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幅在10%左右,特别是用电设备领域,出口增幅较大,行业总体出口额较往年略有增长。

二、主要特点

(一)与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强的领域增幅较快

得益于基建投资与能源建设相关项目的恢复与启动,发电设备产销较快增长,特别是风电、光伏设备由于资本的投入,增速可观,此外新基建的启动,激发了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制造相关市场潜力,使得电工行业量大面广的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铅酸蓄电池等产品快速回暖。

(二)核电项目重启加速

我国新核电项目陆续开闸,打破了几年来的“零核准”记录,释放出了核电重启的信号。2020年 9月2日,海南昌江二期核电项目、浙江三澳核电项目通过核准。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东方电气是该项目最大设备供应商。

(三)配电企业加速布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受“新基建”中大数据中心建设、5G、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我国配电设备企业特别是低压配电企业在2020年二季度后生产经营快速恢复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有些企业更是走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比如良信电器得益于电网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调整及5G基站建设,企业营收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四)账款回收难度增大

随着销售的回暖,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电器工业应收账款增长明显。截至2020年底,全行业应收账款总额已达1.58万亿元,占机械工业应收账款总额的近30%,同比增长17.73%,增幅连续6个月达到两位数。

总体来看,2020年电力装备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为机械行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贡献。但困扰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明显缓解,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状况仍未扭转,未来保持行业健康发展,加快结构转型的压力依然巨大。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电工行业规模庞大,很多细分领域产品产量已位列世界第一,如变压器、交流电动机、铅酸蓄电池等,产出能力大于国内市场需求,加之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今后产能过程问题将日渐凸显,新能源领域的风机和光伏行业有类似风险。

(二)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缺位

目前我国电工行业具有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和具有技术多样性、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战略性创业企业数量仍旧偏少,这就导致全行业在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基础工艺数据、制造工艺、产品可靠性、试验等基础性技术的研究投入不足,缺失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和储备,重要前沿和原理性创新匮乏,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源头弱化。

(三)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问题亟待解决

发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软件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领域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产业技术基础支撑薄弱,无论是质量、计量、实验、安全等这些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四基”不强,则难以实现电力装备行业精准制造和智能制造,难以提升产业的供给水平。

(四)产业安全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生产部分环节中一些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件、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线、专用检测系统等依赖进口,特别是目前电工行业基本的电器产品开发平台、工业设计软件、产品设计软件、控制软件及系统,测试、检测、测量、计量仪器仪表等多数采用外方品牌,难以保障我国电工行业产业安全。

(五)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严重

人才短缺是我国制造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目前我国一些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从事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具备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团队。同时,大量企业正面临着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流失的难题。

(六)现代制造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

我国电工电器行业经过近年来的资源整合及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一是发电、输变电设备制造等龙头产业迅速壮大的同时,电机、电器、电线电缆等基础产品产业也得到了加强;二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加快成长;三是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很快,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增强。但大部分企业对现代制造服务业认识不足,重制造、轻服务,重主机、轻辅机,缺乏战略性规划意识,忽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气装备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四、龙头企业情况

从重点监测的行业龙头企业运行上报数据来看,2020年12月份电力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大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在10%左右,主要产品产量也随之增加。但需要关注电站锅炉行业,其在2020年月均增幅均在-15%以上,行业亏损严重。

此外,传统火电骨干企业虽然2020年业务有了突破,但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举措的推进,行业产能将会大量放空(目前三大家的产能均在3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左右,2019年已经有50%左右产能富裕,按照今后大力发展新能源,传统火电每年新增将小于2000万千瓦)。因此传统火电骨干企业将面临生存和转型的巨大挑战。

输配电方面,电网快速提高对新能源的接受力是电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输配电装备企业的考验。挑战意味着新的机遇,当需求一定的时候,问题越多,代表着新技术衍生以及装备多样性的机会越多。比如2020年5G的发展,给低压电器行业的正泰、良信电器以及常熟开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

五、2021年行业预测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资源和环境约束力持续强化,脱碳、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电力行业作为最被关注的行业,不仅是国家政府主抓的重点,也是减排的主力军。电器工业直接服务于电力行业,电力行业经济增速的波动直接影响电力设备的需求,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传统电力装备市场需求不足将是电工电器行业“十四五”期间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保障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是行业的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一是国内新冠疫情防控有力,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二是过去几年走出去承接国际工程,锻炼了队伍,扩宽了渠道,可将国内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作为“样板间”,增强对国外客户的说服力;三是面对全球碳中和的统一行动,我国电器工业制造能力产能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具有性价比优势,借助“一带一路”、RECP协定更有助于行业出口;四是碳中和愿景下,对于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的技术装备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其他工业领域脱碳需求同样强烈,终端用电设备在电气化市场空间巨大,主要电力用户单位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为行业发展带来较好的机遇。

在不考虑疫情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预计2021年行业整体仍将维持平稳发展的势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在5%左右,利润总额增幅达到6%。

六、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导向

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加强行业产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制定低碳、零碳电力装备及技术发展路线图,强化政策导向,并保障政策的延续性。建议政府部门实施电力装备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建立诸如首台(套)目录修订意见库、项目库、短板项目库和产业集群库等数据库。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瓶颈,扩大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替代”范围及规模,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保持原有优势地位。

(二)优化产业布局,塑造竞争新优势

化解火电机组和常规输变电设备产能过剩,合理优化清洁能源产能。建议实施电力装备产业链长不短、备链强链计划,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制定产业地图,利用市场化机制,培育低碳零碳电力装备和再电气化设备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装备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国产化支持政策。提高基础材料的自给保障能力,重点解决一批与高端基础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尤其是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耐热、耐磨、耐蚀、耐低温冲击韧性的基础材料。提高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精度及可靠性,重点发展明显制约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单个或几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共性基础技术。

(四)加强落实依托工程

要坚持需求牵引,继续选择有条件的项目作为国产化依托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实施能源零碳化、交通电气化等示范,验证技术和装备的经济可行性和可靠性,检验现行产业政策的完整性。

(五)重视培育和保护国内中高端市场

ABB、西门子、施耐德等普遍表示2020年中国市场的反弹超乎预期,基本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建议重视培育和保护国内中高端市场,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的相关政策细化落地,避免“新基建”引发的新市场成为外资品牌的避风港和回暖炉。

(六)建立行业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对外采购预警机制,避免采购过于集中,保障行业关键技术安全可控,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增强行业企业风险损失能力。

猜你喜欢
装备基础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港警新装备
“整式”基础巩固
防晒装备折起来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评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几种非理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