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山区养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1-04-16 09:18张文智何玉洁张玉柱王占宏
吉林畜牧兽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养牛圈舍肉牛

张文智,何玉洁,张玉柱,王占宏

陕西省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洋县 723300

1 制约山区养牛发展的因素及发展肉牛养殖的潜力优势

1.1 制约养牛业发展的因素

1.1.1 技术因素

1.1.1.1 养殖技术落后。常期沿用传统的饲养技术,夏秋季节全天放牧,冬春季节放牧加舍饲,舍饲多以玉米壳和稻草为主,既不铡碎,也无饲槽,浪费饲草,影响食欲。因此出现了秋肥、冬瘦、春乏的现象,影响牛的生长发育。

1.1.1.2 管理粗放。牛圈潮湿、拥挤,圈舍环境卫生差,有的牛圈夏不通风,冬不御寒。

1.1.1.3 品种更新缓慢。全县山区镇牛品种改良牛不到80%,地方品种牛仍有一定数量,因其个体小,生产性能低,经济效益差,影响农民养牛的经济效益。

1.1.1.4 技术力量不足。山区镇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大多优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扎不下根,大量流失,山区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力量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一人站现”象突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不及时,群众求医问药难。

1.1.2 经济、政策、社会因素

1.1.2.1 经济因素。贫困山区农民经济困难,近年来虽实施过能繁母牛补贴政策,但真正落到养牛户的钱并不多,有些农户有意愿发展养牛,但因养牛投入资金大,生产周期长,缺乏资金等因素而放弃养牛的打算。

1.1.2.2 政策因素。近年来环境保护、退耕还林、美丽乡村建设、林权改革等,将浅山荒坡划归农户分散经营,能够放牧的均为远山荒坡,基础设施条件差,规模养殖没有足够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地方,交通便利的浅山荒坡由于环保测评、耕地保护等要求,土地租用投资大等因素无法落实,严重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

1.1.2.3 社会因素。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差,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养牛知识培训。加之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科学饲养方法认识不足,影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

1.2 山区发展肉牛养殖的潜力优势

1.2.1 地理优势。我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牧草资源十分丰富,农副产品量多质高,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县山区共有123种牧草,其中饲用价值较高的有51种,年产农作物秸秆约1835万千克,饲草资源的潜力优势有待开发利用。

1.2.2 致富脱贫优势。牛是目前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以草换肉,以肉换钱,以草换钱,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牧草资源,对山区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加以合理引导和支持,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形式进行发展,为我县山区农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山区农民养牛发展的对策

2.1 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农民养牛,引导农民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发展商品牛的经济意识,引导农民发展肉牛养殖,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农户养牛。

2.2 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养牛科学技术。为基层兽医站补充新生力量,大力推广养牛技术,对促进我县山区肉牛养殖的发展意义重大。

2.3 加快牛品种改良步伐,适时输配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肉牛颗粒冻精,提高养牛效益。

2.4 实行科学养牛,改变饲养管理方式。①普及养牛科学技术,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提高服务技能,抓好技术传授。通过畜牧技术科技咨询、养牛学习班、讲座,编印技术手册,技术服务人员精准包扶到户等形式,深入农户指导,使养牛户掌握牛的科学饲养技术。②推行“肉牛养殖七改”, 备足草料。即改喂不经调制的草料为加工调制后的短草、青贮饲草;改无槽喂养为高槽饲养,改无精料喂养为适当增加精料比例;改圈舍阴暗潮湿饲养为干燥、通风饲养;改冬饮冷水、圈舍寒冷为冬饮温盐水,保证圈舍温暖;改单纯放牧为舍饲或半舍饲;改不驱虫为定期驱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免疫程序,适时去势育肥、出售,在夏秋季节做好冬春季节的草料储备,青储青绿玉米秸秆、红薯藤蔓等,晾晒好稻草、花生秧、小麦秸秆等。

猜你喜欢
养牛圈舍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肉牛口炎咋防治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