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工艺秩序在漆画中的新运用

2021-04-17 08:34胡晓文
天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胎体大漆漆画

文 胡晓文

在当下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作为其主要特征之一的综合材料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表现力,艺术家们一直以来致力于寻找和使用新的材料。从最初发明和改善颜料,到寻找具有表达力的材料,材料的主体性和话语权也在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传统大漆工艺经历了长时间的应用和调整,技术的多样性和活用性逐渐提高,最终沉淀为精简、实用有效的工艺秩序。现保留的这些工艺次序,都是为整个器物的坚固性和寿命来服务的。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是否需要用到完整的制作工艺呢?许多艺术家在他们的漆画创作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往往不再完全遵循原有的制作步骤,从局限、完整而闭合的工艺技法里开拓出了新的可能性。为了寻找更新的生机,艺术家也开始思考大漆的未来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为从实用工艺发展而来的漆画,只有脱离了实用性才能实现艺术的纯粹性。为了延续传统材料和工艺内涵,同时增加新的艺术语言,对于材料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

一、欣赏材料之美——创作需求决定了对大漆的运用方式

在传统的工艺著录里,多是传授工匠技法。审美方面多是提出了美的标准以规范工艺,符合技艺美的效果更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而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关于美或者材料特性的讨论范围得到了扩展。例如,《髹饰录》中的“戗划之过”①中提到刀刻中的“结节”为一种“板刻滞涩”,在当时的工匠看来是有缺陷的,但在当下却成为一种个性和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大漆可以充当颜料、黏合剂、染料、涂料等,在和不同材料结合时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许多材料如皮革、纤维织物、木头、金属等表面在经过适当处理后都能进行髹涂(这个特性在漆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中就已经突显出来了,大漆作为一种材料介质,参与了从内到外所有的工艺过程)。大漆在一件漆画创作中起到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取决于不同艺术家群体的创作需要。

如今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致力于维护和发扬传统大漆工艺。他们具有出色的传统制作技艺,能够传承、复制传统器物精品,甚至恢复失传已久的技艺。古代所流传下来的工艺准则实际上都是为制作传统器物而制定的,他们所遵循的工艺秩序也最接近传统表达。在造型和表面装饰上都有独到的设计,但总体上,为了追求坚固的造型,他们重视胎体的制作工艺,遵循传统的制作流程。在装饰方面,他们多传承传统纹样,并开始尝试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创造蕴含新时代特色的设计。

漆画作为一个年轻的画种,绘画性是其达到艺术性的重要途径。漆画家以大漆为主要材料,试图挖掘大漆的材料魅力以服务画面,因此扎实的漆工艺技术和深厚的艺术造诣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经营画面时,艺术家的造诣决定了画面的艺术高度,而扎实的漆工艺基础则是帮助实现画面最终效果的手段。

大漆的多用性与天然性给了许多跨界艺术家很大的启发。他们更倾向于将大漆看作一种单纯的材料。站在纯艺术的角度,大漆材料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是艺术家们尝试大漆和选择大漆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大漆本身携带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观念性也为艺术表达提供了一种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叙述手段。为了表达许多平面绘画难以展现的内容,多种材料和媒材开始进入艺术家的视野,成为他们创作的工具,由此产生了结合观念,装置艺术的新表达形式。以下将以不同的角度探讨大漆工艺秩序在空间、平面、视觉与触觉上的可能性,以及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的关系。

注释:

①王世襄:《髹饰录解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第37页。

立体在漆艺中的可能性已经在古代器物中被证实。古代工匠在大漆立体造型上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无论是在厚度还是在形体精确度、工艺复杂度上都有过极致的展现。夹纻工艺,也可以被看成一种翻模工艺,利用麻布的弹性和漆的黏性,可以自如地应对各种尺寸和形态,不仅可以制作极其轻巧的脱胎漆器,也能够制作形态复杂的佛像。现当代的漆立体作品中,除了器物、屏风和佛像以外,更多具有雕塑特征的作品不时涌现。漆立体借助于大漆结膜固化所产生的硬度。大漆在干燥之前具有一定流动性和黏性,能附着在物体表面,因此大漆本身能在容器内或模具内干燥成某种形态,也能与其他材料(纤维、沙砾、灰等)混合后塑形。另外,古人还善用宝石镶嵌、塑造各种形象,这里主要利用了大漆可以做黏合剂的功能,将有特殊形状的宝石镶入其中。

在制作漆立体的过程中,为保证作品的坚固性,裱布、刮灰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漆器制作工序中,要求先裱布再刮灰,并且依次从粗到细。在制作胎体的过程中,艺术家同样也享受着不同粗细的材料展现出的质感差异,布和灰的粗细不同,施加在胎体表面上所呈现的质感效果也有所不同。不同粗细麻布裱布后的状态如下图。裱布时所用布的粗细决定了肌理的密度和高度,越细的布所带来的细腻感和规则感就越强。刮灰与之同理。

二、在规律中寻求变化和拓展

漆艺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漆工艺,它一定是与时俱进,随着艺术的发展而推进的。正如我们无法拒绝事物的更新一样,我们也不能拒绝各种基于一定现实的提问和假设:大漆工艺中是否还有可以被抽取和提炼的内容,可以被应用于漆画艺术创作中?答案是肯定的。

(一)打破秩序的前提

打破顺序的前提是承认顺序和尊重顺序。在千年来的实践中,除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制度导致了工艺秩序的传承以外,大漆的独特“脾气”也限制了艺术家为所欲为。漆艺的制作秩序实则是千年来工匠们通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尊重秩序,了解材料和工艺才是打破顺序的前提。因此,在当下漆画的创作中,虽然新的材料在不断被利用,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多沿袭了木板做胎,裱布刮灰后再上漆的工序,以保证胎板的稳固。

(二)材料的挖掘

首先是胎体的替换。由于大漆本身有黏合剂的作用,能够与多种材料互相黏合。古代漆器也有和竹、石、金属、动物皮等结合的案例。因此,现代漆画中使用其他材料作为胎体的例子也层出不穷,脱离传统的制作工艺,使用纸、纤维、金属网、金属板和皮等材料作为底,再在上面进行制作。虽然材料的持久性相对传统有所下降,却为漆画的视觉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论

漆工艺作为一项中国古老的技艺,在古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为了保证器物的坚固与精良。发展到今日,已经有部分工序自然地被当代艺术家省略或去除,同时,也有曾经不被重视和欣赏的工序被放大,得到了新的审美认可。因此,在漆画艺术创作中,虽然艺术家们对于大漆材料的使用有所差异,对于漆画艺术的理念各有差异,但对材料性质的认识是基础和根本。艺术家在追求独特表达方式时,盲目改变工作顺序或错误地使用材料,只会影响效率,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猜你喜欢
胎体大漆漆画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李思思漆画作品
李凤作品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体帘布稀线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钴粉包覆的铸造WC颗粒在金刚石锯片中的应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蒲美合作品选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