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对工艺美术的引领

2021-04-17 08:34陈培一
天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轼

文 陈培一 郑 鑫

一、顶层设计立制度

周公,名旦,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礼》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据传为周公所作。然而,《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是西汉末年大儒刘向与其子刘歆的托名伪作。

《周礼》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用来维护分封制,包括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诸多方面。仅就工艺技术而言,《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就认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辩民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①从这个最初的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来看,丝毫没有对手工业的不重视、对手工艺人的轻蔑,而是把手工业者列入与国家的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并列的六大职业之中。其中,“百工”就是手工艺人的通称,位居第三。另外,“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所有百工之事,皆是圣人所创制事业的延续,都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二、嵇康好锻称风流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魏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幼年丧父的嵇康非常聪颖,既博览群书,又学习各种技艺,尤其是喜欢锻铁。

关于嵇康锻铁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如: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房玄龄等合著的《晋书·列传第十九》记载,年轻时家贫的嵇康曾与向秀一起在大树之下锻铁,自讨生活;景德二年(1005),北宋王钦若等合著的《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八》也有类似的记载;绍兴三年(1133),南宋杜绾著的《云林石谱》,在《云林石谱·原序》中把“嵇康之好锻”误作“阮籍之好锻”,应为作者笔误。嵇康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标杆,被千载传颂。他曾经所从事的锻铁生计,从来也没有人认为是贱业,而是被当作风雅之事广泛流传。

三、刘美锻金传佳话

刘美(962—1021),原名龚美,北宋显贵,官至侍卫马军都虞候,加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元末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至正三年(1343)成书的《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章献明肃刘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后年十五入襄邸……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②《宋史》之中还详细记载了刘美借前妻刘氏而得来的高贵身世。虽然刘美不是科举出身,而是凭借裙带关系高居庙堂,但是像沈括、脱脱这样的清流士大夫对他并没有排斥,而把他贫贱时期的故事作了著录,作为美谈传之后世,所以可以将其暂列文人士大夫之中。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记载:“刘美,少时善锻金,后显贵,赐予中有上方金银器,皆刻工名,其间多有美所造者。”③刘美当年所造的金银器物,至今还没有被发现,难以知其详貌。但是,从1993年发现的四川彭州窖藏出土,以及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带有名款的宋代金银器物,则可以推测当年刘美的锻錾工艺之精湛。彭州地近成都,其窖藏的金银器物,有的器物就出自刘美之手也未必。

注释:

①王文锦等点校:《十三经·全文标点本》上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第498页。

②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宋史》,线装书局,2007,第1340页。

③[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17,第74页。

四、沈括造墨作木图

沈括(1031—1095),字存中,生于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县,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属于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出身的高官,沈括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科技、工艺的贡献都很大。

熙宁七年(1074)八月,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视察河北一带边防的时候,沈括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以木刻的形式制成立体的地理模型,呈献给神宗皇帝。这是中国地图史上第一次出现木质地形图,比18世纪出现的瑞士地理模型图早700多年。《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记载了他先后使用面糊、木屑、蜡等材料,进行立体地图制作的探索过程。元丰三年(1080),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任期间,沈括第一次提出了“石油”的名称。这一科学的命名,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沿用至今。沈括认为石油应该是制墨的良好原材料,以石油碳黑制墨,其光泽、亮度方面都很理想。于是,沈括就大量以之造墨,并命名为“延川石液”。苏轼用后,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墨“在松烟之上”。

五、苏黄师徒创砚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祖籍河北省栾城县,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艺理论家。苏轼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不仅如此,苏轼还是赏石、鉴石的名家,是中国南北各地工艺制品的知音,也是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推广者、参与者、引领者。在《苏东坡全集》中,收录了他关于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大量诗词歌赋及其他文稿。仅在卷八十四“铭”中就收录了几十篇关于砚石铭的文字。其中有应邀为友人所作的砚铭,如《王平甫砚铭》、《孔毅甫龙尾砚铭》、《米黻石钟山砚铭》、《黻砚铭》、《王仲仪砚铭》、《黄鲁直铜雀砚铭》、《陈公密子石砚铭》、《唐陆鲁望砚铭》、《周炳文瓢砚铭》、《王定国砚铭》(二首)、《鲁直惠洮河石砚铭》、《故人王颐有自然端砚砚之成子片上,稍稍加磨治而已铭曰》、《文与可琴铭》、《杨次公家浮磬铭》、《迈砚铭》、《迨砚铭》等;还有《玉堂砚铭》、《鼎砚铭》、《端砚铭》、《凤咮砚铭》(并叙)、《凤咮砚铭》、《丹石砚铭》(并叙)、《端砚石铭》(并引)、《龙尾石月砚铭》、《卵砚铭》、《天石砚铭》、《端溪紫蟾蝓砚铭》等为多种石砚所作的铭文。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2013年5月中旬,江苏省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览。该次展览展出了一块4.5亿年前的珍贵化石“中华震旦角石”,长19厘米,宽11.4厘米,高2.5厘米,表面比较光滑。此块化石左侧,清晰地刻有黄庭坚的早年诗句“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刻有印章。由此可知,这块化石曾被黄庭坚收藏,应该是人类所收藏的第一块化石标本。

赵希鹄(生卒年不详),宋宗室,喜书画,善鉴赏。表字不详,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其所著《洞天清录集》,约成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前后。其中“山谷乌石砚屏”条记载:“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乌石砚屏’,在今婺州义乌一士夫家。”①由此可知,砚屏这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品种,是苏东坡、黄庭坚师徒联手创制的。现在砚屏已经发展为多材质的工艺美术品种,有玉石雕刻、镶嵌的,也有漆艺制作的(图1)。

图1 《端午风物》砚屏(现代) 郑益坤/ 作

六、苏轼偏爱凤咮砚

苏轼一生颇爱收藏各种名砚,尤为喜爱建州凤咮砚。建州,指“南建州”,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在《苏东坡全集》之中,收录了他为建州凤咮砚所作的四五篇铭文。其中,《书凤咮砚》记载了凤咮砚的问世过程。文曰:“建州北苑凤凰山……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如有肤筠然……熙宁五年,国子博士王颐始知,以为砚而求名于余。余命之曰‘凤咮’,且又戏铭其底云:‘坐令龙尾羞牛后。’”①由此可知,熙宁五年(1072)时建州砚才问世。国子博士王颐认识到了建州石之美,才开始使人制砚,并请苏轼命名。于是,建州砚也就有了“凤咮砚”的美名。 2016年6月,一方刻有苏轼名款的石砚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的一个山村偶然现身。此砚呈长方形平板状,无砚池,砚底有乳白色砂眼。这个砂眼,正如另一篇《凤咮砚铭》中所说的“玉乳金沙发灵窦”,而 “灵窦”却不知何所指。砚侧阴刻有“苏子有砚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砚铭”,并阴刻“东坡”篆字方形边框章。其保存状况不佳,“令”字仅存一撇,“坐”与“龙尾羞牛”五字残缺。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南宋著名词人。他认为是苏东坡始作凤咮石砚,而非王颐。不管怎样的说法,苏东坡都是建州凤咮石砚的知音和重要推手。苏东坡经手的建州凤咮砚至今已经难寻其踪,但是从存世的宋代建州龙池砚(图2)可以想见“凤咮砚”的精美。

图2 《马蹄形将乐龙池砚》(宋)福州市博物馆/藏

注释:

①[宋]杜绾:《云林石谱》,中华书局,2012,第99页。

七、苏轼巧创提梁壶

苏轼一生仕途不畅,多次遭贬谪。据记载,他曾经在元丰年间(1078—1086)四次过往今江苏省宜兴市访同科进士,并在宜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其《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中有“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之句,即可知其当时的心态。

北宋时代,品饮斗茶是整个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苏轼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据说,苏轼有所谓“茶事四绝”,说明他对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分别是:茶叶必是阳羡出产的唐代贡茶,煮茶必是上好的金沙泉水(即宜兴玉女潭泉水),茶具必是宜兴所制的上乘紫砂壶,煮茶必须用桑叶做柴。据说,现在流行的提梁壶是苏轼创制的,被称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书童常常在晚上提着一个灯笼为他照明,陪他夜行,有一天晚上,苏轼看到灯火通明的纸灯笼是用竹竿挑着双系构成的,忽受启发:何不仿照此灯笼做壶?以解决煮茶时的不便。 当时的饮茶习惯是煮茶(或称“煎茶”“烹茶”),煮茶所用的陶壶执柄装在壶身的侧面(图3),经火一烧,壶执就被烧得乌黑,而且烫手不宜执持,很不实用。于是,苏轼就有了制作便于架起来烧煮的“提梁壶”的想法,这是因实用产生的需求。而且,他从一个大文豪、大艺术家的角度,将壶的上部执柄做成枯树形状,颇具形式感,后世沿用此制(图4)。对此,苏轼颇为自得,曾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以自况。

图3 《盘口双系褐釉执壶》(宋)宜兴陶瓷博物馆/藏

八、苏轼赋诗话定瓷

元祐八年(1093)冬至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在定州太守任上。虽然目前没有发现苏轼视察定瓷窑场的记载,但是作为定州最高的行政长官,作为一个艺术大家,苏轼对定窑的关注、对定窑瓷器的喜爱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在一些诗作之中,对定瓷的精美产品做出过一些艺术性的描述,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绝不能写出如此文字。

如《试院煎茶》,诗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杯捧蛾眉……”②所谓“花瓷琢红玉”,是指雕饰精美的红瓷器物(图5);再如《独酌试药玉盏滑,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诗招之》,诗云:“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荷心虽浅狭,镜面良渺㳽……”①诗中所谓的“规模定州瓷”,不是说定瓷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是说定瓷的生产使用了规整的模具,生产的器物极为规整。可以推测,当时定窑就已经有了注浆工艺,有了批量生产的模具。所谓的“玉盏”和上文所谓的“玉杯”,乃是他对定窑白瓷器物(图6)的爱称。

图4 《东坡提梁壶》(现代)范大生/作

图5 《红定瓷碗》残(宋)曲阳陈文增定瓷博物馆/藏

图6 《白釉莲花纹蒂钮“官”字款盖罐》(宋)定州中山博物馆/藏

注释:

①[宋]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第5635页。

②[宋]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第784页。

九、米芾选石造砚山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字元章,祖籍山西,生于襄阳(今属湖北省)。米芾不仅是收藏、赏玩各种天然奇石的“石痴”,至今仍有“米芾拜石”的雅事流传,还是研究砚石的先驱者之一,他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长期审美体验著就了一部《砚史》。他所提出的“相石四法”,则是后世寿山石雕“相石”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础。

杜绾(生卒不详),字季扬,号“云林居士”,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宋矿物岩石学家。其主要著作《云林石谱》,绍兴三年(1133)成书,堪称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在上卷“苏氏排衙石”条中,记载有“崇宁间,米元章取小石为砚山,甚奇特”②之重要信息。由此可知,崇宁年间(1102—1106),米芾从镇江苏仲恭的留台排衙石中,挑选小石制作为砚山。所谓“研山” (图7),即依原山石之形状,凿石为砚,砚附于山,砚山一体,是一种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种。砚山的创制,其实也是米芾相石审美体验的成果转化。

图7 《研山图》(局部) (宋) 米芾/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文人喜以瓦做砚

洪迈(1123—1202),字景卢,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南宋著名文学家。所著《容斋随笔》,长于史料和考据,共分《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之前,《容斋随笔》成书。

在《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二“铜雀灌砚”条中,记载了艾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中部)王文叔以一片相州所出土的古代巨瓦做砚,送给黄庭坚,苏轼曾为此砚作铭的佳话。相州在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河北省南部临漳县一带。今临漳境内有魏晋时期的邺都,所言巨瓦即出此地。其中,还记载了他在赣州期间,曾以赣州雩都县(今属江西省,改称于都)灌婴庙古瓦做砚、刻铭的趣事。秦砖汉瓦,是秦汉两大帝国的历史见证,承载了诸多的历史信息。自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便磨刻古代砖瓦做砚,并且在上面题刻词句,尤以宋代为盛,成了一种风雅趣事,从而使这些古老的历史遗存从单纯的鉴赏物品转变成了兼具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工艺美术形式。

十一、应星“天工”载“开物”

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生于今江西省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博物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在省城南昌高中乙卯科乡试,但是以后的五次进京会试宋应星皆名落孙山。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始授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在任期间,完成了《天工开物》的写作。崇祯十年(1637),《天工开物》刊行。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关于农业、手工业的各种技术,关于手工业的主要有乃服(蚕桑养殖、衣物制作及装饰工艺、样式)、彰施(染料制作)、陶埏(制陶)、冶铸(金属铸造)、舟车(舟车制作)、锤锻(金属锻造)、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丹青(颜料制造)、珠玉(珠宝开采)(图8)等。《天工开物》不仅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成为后世对此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而且数百年以来成了工艺美术的教科书,对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8 《天工开物》插图《剖玉图》(明) 宋应星/作

十二、云从指导创铁画

萧 云 从(1596—1673),字尺木,生于今安徽省芜湖,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幼而好学,但直到44岁时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准贡。他终身不仕,以著书、绘画为业。

注释:

①[宋]毛德富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第336—337页。

②[宋]杜绾:《云林石谱》,中华书局,2012,第62页。

谢堃(1784—1844),字佩禾,扬州(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戏曲作家,国子监生。谢堃在《金石琐碎》里记载了清康熙初年铁工汤鹏创制铁画的过程。当时,汤鹏租赁芜湖黄氏临街的门面房,与萧云从的画房为邻。有一年的冬天,汤鹏在萧云从家里看到他所绘“梅兰竹菊”四君子简笔画,颇受启发,回到家之后便以锻铁模仿制作了《四君子图》。然后,拿给萧云从看,萧云从感到很意外,也很欣喜,认为是一条可以长期做下去的好路子。于是,萧云从便悉心指导汤鹏学画,潜心打制铁画。后来,铁画由简笔造型的绘画又发展到了笔意属联的书法,而且还能打制高难度的对联(图9),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与流派。

图9 《铁字对联》(清) 汤鹏/作安徽博物院/藏

十三、李渔“闲情”“寄”工艺

李渔(1611—1680),字谪凡,生于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明末清初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文学家、戏曲家、美学家、出版家。十八岁时,李渔补博士弟子员。明清两代,李渔均无意仕进,以著书立说、编排戏剧、刊刻书籍为业。

清康熙六年(1667),李渔始撰《闲情偶寄》,历时数载,分几次刊刻,最后完成全本。该书内容庞杂,涉及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炊馔、种植、颐养等多个方面。其卷三“居室部”,包括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图10)、山石等建筑园林的结构样式与装饰设计;“器玩部”包括制度、位置两部分,涵盖室内家具、物品陈设、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及原则。《闲情偶寄》堪称是园林建筑及装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的教科书。

图10 《闲情偶寄·居室部》插图《蕉叶联》(清) 李渔/作

十四、唐英督窑景德镇

唐英(1682—1756),清代著名陶瓷艺术家,字俊公,今辽宁省沈阳市人,隶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唐英始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近30年,所烧制的雍正粉彩(图11)和乾隆珐琅釉彩(图12)都极富特色。

图11 《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清) 国家博物馆/藏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记载:“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余年……年希尧曾奉使造器……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胚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帑,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瓷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抹青诸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祀神酬愿’,各附祥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①由此可知,唐英在督陶期间不仅悉心研究前朝及国外瓷器,予以仿烧,而且研究、记录了陶瓷工艺,总结了陶瓷生产的经营管理,对后世景德镇以及其他工艺美术产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十五、伯年抟制紫砂器

任伯年(1840—1895),字次远,号“小楼”,生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清末著名画家,长期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任伯年是个多面手,凡肖像写生、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虽然任伯年没有科举的经历,但是一直将他与虚谷、蒲华、吴昌硕并称为“晚清海上四杰”,视为近代文人画之巨擘。

注释:

①高占祥主编《二十五史·清史稿》,线装书局,2011,第2498页。

图12 《珐琅彩缠枝花卉纹蒜头瓶》(清)国家博物馆/藏

据丁羲元所著《任伯年年谱》记载,光绪元年(1875)左右,负有盛名、书画收入颇丰的任伯年曾专注于研制紫砂器皿等工艺,日日沉迷于紫砂制作,竟然到了荒废绘画、断粮无炊而难以为继的窘迫地步。当时,他寓居上海三牌楼附近,在善以紫砂抟制鸦片烟斗的邻居张紫云的影响下,他收罗优质的紫砂材料,开始制作茶壶、酒杯及其他器皿,并在紫砂器体上镌刻题款。这有可能就是今天在壶体镌刻诗句、简笔小品绘画的滥觞。他为父亲任淞云捏塑的一尊紫砂雕像(图13),高三四尺,须眉皆肖,衣褶极为工细,颇具神采,堪称他紫砂陶艺的代表作。他的儿子任堇叔在《任淞云遗像》题跋中,记载了北方人物塑像(疑为天津泥人张)的精妙技艺,即使是西方的电影(此指照相术)、石膏像也比不上。任伯年的绘画技艺高超,且谙熟紫砂的制作工艺,与北方的“捏像术”不相上下,所以才能捏塑出栩栩如生的其父肖像。此举无疑也开创了以紫砂塑造人物肖像之先河。

图13 《任淞云紫砂塑像》(清) 任伯年/作,转自丁羲元《任伯年年谱》

十六、结语

在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前的年代,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产品就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传到了西域。后来,中原地区工艺美术产品中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便沿着海上和陆路两条“丝绸之路”远销到遥远的西方国家,是中国持续一千多年的海外贸易大宗,是重要的外销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几乎每一个封建王朝,为了各自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福祉,都没有放松对工艺美术生产、发展的管理,从政府到民间都是极为重视的。

通过以上十几个证据确凿的史载案例,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生产是非常关心的,是积极介入的。此足以说明,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并没有对工艺美术乃至从事工艺美术制作的人抱有任何的偏见。正是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介入和有效的引导之下,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制品才能取得令当时世界所追捧、令后世至今都艳羡不已的辉煌成就。文人士大夫可能并没有高超的制作技术,但是他们有想法,因为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产生灵感和创意。他们的这些想法,再与技术工人的高超技艺相结合,就产生了传延至今的、无数的工艺美术样式与精品。如果没有历代高级知识分子的积极介入与参与,没有这些社会精英、文化精英的有效引导,没有文化的注入,中国的工艺美术就不可能取得如此的辉煌成就,也不可能如此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史。今天的我们,不仅要摒弃文人士大夫轻蔑工艺美术的认知误区,而且要继承、弘扬他们可贵的创新精神,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放开自己艺术创作的手脚,以文化为动力去积极进行创作实践,探索工艺美术的样式与品类,为新世纪不断增长的社会新需求服务,续写新的工艺华章。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