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设计研究

2021-04-18 03:32余波王左良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

余波 王左良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宜居环境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目前,在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们对城市自然景观、绿化率等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公园城市”背景下,为符合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研究城市道路设计途径对分隔城市布局、构建绿廊网络等非常必要。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公园城市;自然生态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道路也不断地向外拓展和延伸,相应地对城市道路改造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道路改造可以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但在同时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改造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目标、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

1道路设计具体改进思路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划和重视,城市化建设偏向野蛮生长,不少市政道路规划和建设存在不合理和随意性问题。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让无论是闲坐的路人、行人还是骑车或是开车的人,都得到适宜、便捷和安全的道路体验。在道路设计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解决既往的问题,还要预设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市政道路在平时是便捷之路,在特殊情况下则是命脉之路,在设计时考虑全面才能防患于未然,保证以后的安全稳定。在道路设计时,不可以破坏生态稳定和自然和谐,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制订出最合适的方案以保证市政道路的总体设计尽善尽美。对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特别的地理地貌要给出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保证规划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要根据道路沿线的规划要求、用地性质、地形地貌、交通特性、社区活动、街道需求与城市景观等因素,赋予道路不一样的功能与表征,要根据既有的功能分类,分别设计,不能一刀切,不能纸上谈兵,要充分考虑车流量、人流量、客流量、物流量,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行走,人和车之间安全稳定,车与车之间规范便利。

2“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设计研究

2.1在天桥设计中的应用

人行天桥作为城市商业化发展衍生而来的一种产物,不但为桥下车辆的顺利通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还有效缓解了车辆与行人之间的拥堵现象,提高了公众通行街道的安全性。最主要的是,人行天桥有效避免了远距离绕行现象,为其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于此,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在人行天桥设计中,充分考虑人行天桥的定位和选址问题,尽可能将人行天桥安设在繁华路段、行人流量大的公交车站以及过往车辆密集的十字路口等地段,有效提高人行天桥的利用率。此外,在人行天桥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顶棚设计,尽可能将透明玻璃钢作为顶棚建造的原材料,以此起到遮风挡雨和透光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能耗。

2.2结合区域概况明确街道定位与设计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城市文化、整体规划以及街道设计均存在差异性。因此,为满足“公园城市”的城市设计需求,在开展城市街道设计工作时要切实结合区域概况和产业特征,以此明确街道总体定位和建设目标,保证设计及后续施工作業的有序展开。其中,产业特征的考量主要是因为“公园城市”要求完善人、城、境、业的规划设计,所以,城市街道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特色产业,从而保证街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例如,当城市街道位于商业圈范畴内时,设计人员要按照“公园城市”设计理念紧扣街道设计的功能定位,根据区域内实际交通站点进行街道功能的重点布局,从而满足该区域内街道使用的需求。以我国某城市为例,其黄金商圈范围内的街道设计主要紧扣商务中心、区域内中部花园以及服贸基地的功能定位,在起步区域进行“一带一湾一谷一廊”的设计,并落实差异化功能部署。“一带”主要将重点落在商展体验、生态游憩等方面;“一湾”则是商务休闲、免税购物等功能项目;“一谷”是跨境总部布局、商贸服务等项目;“一廊”是布局创意展销、文化交往等项目。通过将街道与当地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落实项目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增强城市该区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利用公园式的商务区建成当地新地标。此外,在道路两侧为商务用地的情况下,结合区域内贯通道路进行片区产业体系的划分,将街道打造为产商融合的现代化商业型城市街道,在创新场景下以人为本,利用特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街道空间,增强公共空间活力。

2.3针对城市更新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升级

建造好无障碍环境有利于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无障碍设施主要是人行道缘石坡道与盲道,缘石坡道应考虑轮椅的通行,建议采用单面坡。缘石坡道的长度不应小于1.5m,坡度以小于5%为宜,可以按盲道道板和人行道板宽度的整数倍设置。考虑到设置单面坡后,可能会有车辆通过坡道停到人行道上,可在缘石坡道底部设置隔离栏或隔离墩。盲道设置应连续顺畅,盲道行进方向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尽量布设在人行道外侧,不宜布置在可能会有自行车停放的位置。人行道宽小于2m(含2m)时,路段上可不设置行进盲道,只在转弯处、缘石坡道等变化处设置提示盲道。盲道设置应连续,如遇电话亭、电线杆、树木等障碍物时,应设置提示盲道绕避;盲道宜绕避检查井盖铺设,对于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不避扰,盲道范围的井盖可以采用与盲道相同材质,使之与盲道成整体。此外,还需要在商业型、综合型道路上额外设置语音提示器和盲文提示杆,以帮助视障人士获取道路信息,提高出行体验和生活幸福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园城市”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街道设计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注重当地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科学设置街道横断面、景观等,落实精细化道路部署,以此优化街道空间与生态审美。

参考文献

[1]丛恺玲.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研究:以上海市闸北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1):170-171.

[2]张一康.“公园城市”背景下道路景观改造设计思考:以深南大道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5):143-144.

[3]何欣欣.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成都空港新城南三路街道一体化设计[J].中国公路,2021(5):96-97

作者简介:余波(1980-),男,籍贯四川,汉族,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道路工程工作。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
《白轮船》中的生态美学性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毛猿的喜剧和现代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