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应在语言、修辞上多做文章

2021-04-18 23:44田晓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辞格修辞格海燕

现代散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能展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特造诣,是体现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的最好体式。教师要带着学生深入品味散文的语言,并积极展开鉴赏,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散文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是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的代表。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语言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借鉴,起到读写结合的效果,全面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品析词语锤炼,夯实基础

(一)结合音节,体会节奏韵律

不少学生初读散文的时候都会觉得整体感受是文辞优美,但是具体好在哪方面,他们却很难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指导他们推敲作品的词句,尝试夯实语言鉴赏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安排学生尝试诵读文章,思考作品的文辞如何展现出整齐匀称的感觉,学生发现作者常常使用叠句、排比句式等方法,让文字变得更整齐,这样就给人音韵和谐的感觉,增添美感。

学习《春》一文时教师安排学生找出作品中运用了叠字的地方,并展开诵读,说说给人感受是什么。如有学生找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发现其中运用了“偷偷、嫩嫩、绿绿”等多个叠词,读起来给人韵律和谐的感觉。不仅如此,学生还发现作者的选词都符合春草的特点,“偷偷”给人小草调皮、可爱的感觉,而“嫩嫩、绿绿”则形象化地展现了春草的形貌特点。由此学生发现简单的几个叠音字就让作品展现出活泼、轻松之感,让诵读展现出跳跃感,让读者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生机。

教师可以指導学生在诵读并感受音韵美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如何选词,这样他们就会发现,作者常常寥寥数语就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情境,让读者触发美好的情感。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提升艺术感受能力。

(二)结合语境,体会情感褒贬

除了通过诵读赏析文字以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的特点。学生会发现,文章中有不少词句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这一系列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凝结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所以透过分析字词的情感褒贬性,就能进入到特定语境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学习《海燕》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高傲”给人傲慢、不可一世的感觉,而作品中的海燕是正面形象,用“高傲”这个词语是否不合适。教师安排学生反复诵读“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等词句,并思考闪电、乌云、大海给人怎样的感觉,而海燕如何面对它们。这样学生便有所感悟:“闪电、乌云、大海都是狂暴和力量的象征,但是海燕却能无视它们,这说明它有着强大的勇气,因为它是新生力量的象征,所以它有着肆无忌惮的勇气。”在解析中,学生认识到作者采用了贬义词褒用的方法,体现了海燕的无畏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某些褒义词或贬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是什么,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某些作者会互换褒贬语义,进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

二、品析句式选择,强化体验

(一)长短结合,凸显心理悸动

在理解作品用词美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如何合理选择句式,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句式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不少作品都会夹杂长短句,制造出特殊的效果。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长句结构完整、意识明确,而短句则意思简略,给人轻松自如的感觉,两者结合起来,常常会有独具匠心的感觉,能让人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诵读作品中父亲打算去买橘子的场景,并看看作者如何结合长短句式展开创作。学会发现,作者一开始用了一些长句,如“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这种完整的结构能很好地交代场景。此后作者又运用了一些短句,如“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样就表现出了“我”的内心情感,用短句展现出“我”内心纷乱复杂的感觉。这样就将主客观融合在了一起,通过这几句话展现出了“我”内心的变化,为后文看到父亲艰难攀爬而潸然泪下的情节奠定基础。

在探究长短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单纯用长句给人冗长繁复感,单纯用短句则给人散碎凌乱感,若能将两者合理结合在一起,则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更好地展现出作品文辞优美的感觉。

(二)肯否结合,凸显对比效果

肯定句给人直抒胸臆的感觉,能展现出很强的气势,而否定句则从反面表达作者的意思,给读者一定的回味。所以不少作者在创作中也常常将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合在一起,制造出一唱三叹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改换句型,然后和原句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看到作品的表达效果。

有学生在阅读《背影》时产生了困惑,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让人感觉很奇怪,作者为何不说‘分开、难忘,而要用‘不相见、不能忘记呢?”教师让学生将句子转换成肯定句,然后反复诵读对比,学生发现用否定句给人更委婉的感觉,表示作者心中还是想“相见”,但是由于情况不允许,所以“不相见”,这样就能委婉地表现出他其实心中还有父亲,还盼望着两人再次见面,这样就和后文的内容呼应了起来。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否定句的特殊效果,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

除了交错使用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外,散文中还常常运用各种其它的句型,如将被动句和主动句糅合在一起使用,交错使用感叹句、祈使句和陈述句等。教师要让学生仔细琢磨作品的句式,并在自主创作时也思考如何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析辞格运用,学会创新

(一)辞格连用,妙语连珠

不少散文之所以会给人文辞优美的感觉,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很多学生都会使用修辞格,但是常常只是单独运用,而优秀的作者却常常创意地拼合、连用各种修辞格,给人妙语连珠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分析,说说作者具体连用了哪些修辞格,并思考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春》中有不少辞格连用的地方,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采用了几个比喻句连续使用的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现了春雨的形貌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这几个比喻分别从哪些角度入手,然后展开仿写,看看能否借鉴。学生认识到可以从密度、亮度、细度等角度分别选择喻体,展开比喻,他们也展开了自主创作,如“他勇敢得好像猛虎下山,关怀同学的时候又细腻得好像拈针缝补的大姑娘”一句便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比喻,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格联系起来运用,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仿写活动,在实践创作中全面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二)辞格兼用,相映成趣

辞格兼用指的是在统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修辞手法,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殊感受,这能很好地提升句子的感染力,让人觉得相映成趣,充满了表现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例子展开推敲,并对比分析单用修辞格和兼用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进一步推敲语言。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就有辞格兼用的情况,教师促使学生围绕“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展开分析,说说这里同时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学生发现这句句子首先运用了拟人的方式,将草和山比喻成了人,将草铺盖山体比喻成了给山穿衣服;其次这里还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白黄夹杂的草皮比喻成了“带水纹的花衣”,形象地展现了山的美。教师鼓励学生借鉴这种手法修改自己已有的作文,如有学生便将“鸡冠花好像一只大公鸡”改成了“绿草中仿佛站着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原来却是鸡冠花”,巧妙地运用了兼用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作文升格的活动,找出自己作品中单用修辞格的句子,然后思考是否能将其改写成兼用的句子。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学会如何斟酌语言。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指导他们进行文本阅读,尝试从作品的语言中获取信息,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想能力,在鉴赏散文语言的同时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光兰,朱敏涛.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语言品味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8(11):37-38.

[2]孫璐露.基于“品味”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效果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21):4-5.

田晓燕,山东省邹平市礼参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辞格修辞格海燕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Friendship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