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1-04-18 23:44李丽洁赵青孟秋菊
关键词:概念教学初中生物实践

李丽洁 赵青 孟秋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微课作为现场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能够更简洁、精炼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冀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视觉”的实际课例为载体,基于概念建构,从微课的观看、微课的分析、微课的探究、微课的学做出发,探讨使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思维与过程可视化的方式并举一反三,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建构科学的生命观念,引导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并注意在生活中培养爱护眼睛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概念教学;实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5-0034-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传统形式的生物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适应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在这一背景下,微课应运而生。它以短小精悍、趣味性和可视化等特点深受中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喜爱。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基于网络运行、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不多、简明扼要等特点。微课整合了多种资源,紧扣课堂教学重、难点,因此可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观看包含重要启发点、知识点的微课,视听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由此可构建初中生物教学的多彩课堂。笔者以冀少版“视觉”为例,对微课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大胆地实践。

本节课要求:“通过认识眼的结构和功能,感知视觉的形成,从而了解近视和远视的呈像特点及矫正,并学会如何保护眼睛。”因为七年级还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所以学生对眼睛成像原理的理解困难较大。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笔者合理地进行了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即从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入手,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了“猫的瞳孔”并分析了“睫状体的调节过程”微课,由此学生可深入探究、认知眼球,并通过观察、分析建构相关概念以形成生命观念,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微课“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可使学生直观感知近视、远视的特点,了解近视、远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此可促使学生形成爱眼、护眼的生命观念;微课“学做眼睛晶体按摩操”,即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健康生活——在生活中培养爱护眼睛的意识。

一、微课“猫的瞳孔”,可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甚至出现“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教与学脱节的现象。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软件的普及应用给了教师极大的启示——能否利用这种极易吸引眼球的形式制作微课,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将兴趣重新集中到课堂上。当教师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点,并能以动态情景化的微课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堂活动:观看“猫的瞳孔”微课,并初步感知眼球的功能,该环节的设计可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微课1:猫的瞳孔

教师:眼球中的某些结构是具有调节功能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老师家宠物猫的眼为研究对象的微课,并分析瞳孔的作用(微课1:观看猫瞳孔的变化)。

问题:瞳孔是如何扩大和缩小的呢(出示寵物项圈模拟虹膜和瞳孔的关系)?

通过观察教师家养宠物猫瞳孔变化的微课,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时再加入教具模拟虹膜和瞳孔的关系,可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观看“猫的瞳孔”微课,可使学生初步感知眼球的功能。通过将教学内容情景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可使学生初步建构科学概念。

二、微课“分析睫状体的调节过程”,可使教学重点问题化

学生通过微课可直观感知复习教师所讲的内容,以便查漏补缺。通过观看微课“分析睫状体的调节过程”,学生可深入探究、认知眼球。

充分发挥微课的资源优势,可丰富教师的授课方式。如此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使微观内容直观化,进而可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堂活动——观看“分析睫状体的调节过程”微课,由此深入探究、认知眼球。

微课2:分析睫状体的调节过程

问题:另一个可以调节的结构是晶状体,晶状体的凸度是由睫状体进行调节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微课,并尝试将睫状体的调节过程描述出来。

学生经分析得出结论: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强;虹膜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瞳孔的大小。观看晶状体调节的动画,让学生尝试描述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过程,同时教师及时纠错、规范。

通过微课的展示,将教学重点问题化,如此学生可直观感受睫状体和晶状体的调节关系,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生物学术语准确描述该过程,这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微课分析睫状体的调节过程,可使学生深入探究、认知眼球。通过分析,可使学生进一步建构科学概念,形成生命观念,进而可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微课“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可使思维过程可视化

微课的生动性、形象性,不仅体现在设计艺术的形式本身,更体现在其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乃至教学理念上。微课的价值追求是适用、有用。微课“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实现了思维与过程的可视化。通过学生的协作交流,完成了相关概念的应用。

课堂活动:观看“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微课,让学生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并分析人眼能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微课3: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理解视觉的形成

学生观看动画,并准确描述近视、远视的呈像特点,以及如何矫正。然后完成学案“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人眼看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变(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变(   )。

分析:1.在视觉形成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既能看清近物也能看清远物,这是什么原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段微课,尝试分析这个原理。

2.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能够看清物像是因为清晰的焦点落在了视网膜上,那么近视和远视无法看清物像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呈像特点以及原因,并分析如何进行矫正。

在课堂中加入“晶状体是如何调节使我们看清远物和近物” 的微课,有助于学生理解近视和远视的呈像特点。了解近视、远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进而可使学生形成爱眼、护眼的生命观念,使思维与过程可视化。

四、微课“学做眼睛晶体按摩操”,可使举一反三实践化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将微课融入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并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可打破传统的以纯粹的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此可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而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

课堂活动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眼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眼睛也会发生疾病,眼疾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关爱生命、热爱生活首先要从关爱我们自身的眼睛做起,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日常是怎样养护眼睛的。

微课4:学做眼睛晶体按摩操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爱护眼睛,珍爱生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套晶状体按摩操,放松一下我们的眼睛。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了解了眼睛的病变部位,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眼睛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危机意识,并将爱护眼睛的意识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微课“学做眼睛晶体按摩操”,可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总的来说,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从微课的观看、微课的分析、微课的探究、微课的学做出发,探讨了使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思维与过程可视化的方式并举一反三,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探究、协作交流,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健康生活,建构科学概念以形成生命观念,由此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微课作为现场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有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思维与过程可视化,可以举一反三等特点,可以更简洁精炼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也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加强重视,如此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2]潘紫千.生物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構概念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5,(3).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初中生物实践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