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扶”模式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服务路径探析

2021-04-18 22:21何伟威姜桂娟杜广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模式

何伟威 姜桂娟 杜广平

摘要:多渠道服务“三农”,全面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农职院校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从扶人才,助力贫困地区经济振兴;扶智力,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扶经营,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扶产业,推动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典型模式、成功范例、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为职业院校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关键词:农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主动融入黑龙江社会服务主战场,从教育扶贫藏族学子、对口支援新疆及内地贫困县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种养技术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村级组织带头人培训等多角度发力,吹响了农职院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集结号。探索形成以“四扶”模式为核心的农业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帮扶新路径,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扶人才。助力貧困地区经济振兴

(一)典型模式

学院与“政校企行”对接,在搭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定向培养人才,利用自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根据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育。因地制宜提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技能教学项目,对教育对象开展个性化培养。定向开展社会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育,逐步形成连点成面、以点带面的社会服务工作新局面。

(二)成功范例:深入开展教育扶贫,以职教大爱温暖藏族学子求学路

2016年以来,学院与西藏地区畜牧局联合培养畜牧业紧缺人才,结合区域精准扶贫战略,积极争取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围绕西藏畜牧业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优化畜牧兽医和动物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培养“藏区牧匠”近300人,为西藏地区相关市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发挥了积极助力作用。同时,通过“奖助减免扶贫”“精准培养扶智”“榜样引领扶志”三大举措,不断调整扶贫方式和模式,加强“藏区牧匠”技能培养,变“输血”为“造血”,探索了教育扶贫的新路子。通过以“老”带“新”口口相传,2020年秋季高考又录取西藏牧民子女435人,实现招收西藏牧民子女入校人数连年递增。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近四年来,学院先后为225名西藏牧民子女减免学费277.45万元;62名学生的国家助学金和81名学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额度为42.1万元。近320万元的减免奖励总额,相当于百余个西藏牧区家庭近两年的总收入,极大地减轻了藏区人民的经济负担。为西藏地区相关市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发挥了积极助力作用。

学院近五年共招收国家级贫困县学生2180人、省级贫困县学生630人,通过减免学费共资助了3307人1984万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选择涉农专业,学农爱农建设家乡,学院在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减免学费,让许多农村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实现了个人和家庭的脱贫。在帮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扶智力,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典型模式

学院深入实施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和区域发展协作,提高了学院与西部职业院校的融入度,重点攻克协作单位发展瓶颈,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阻止代际贫困的传递。教育帮扶可以实现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帮扶到区域产业发展的顺利对接,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二)成功范例:彰显职教大爱,助推中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2019年,学院在农学、旅游等专业领域选派4名优秀教师赴新筹建的新疆阿勒泰职业学院支教一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教育援助工作,目前,已完成切合区域需求、具有新疆特色、具备实施条件的旅游管理、休闲农业等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完成了实训条件规划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制定,新招高职学生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支教团队见证了新校区建设历程,践行了高职专业从无到有的光辉历程。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学院通过远程互动分别进行了教学能力和科研立项与管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阿勒泰职院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

2019年,学院选派1名副处级干部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农牧局工作,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延续和担负好学院和藏区合作交流的重任,更成为了黑龙江和藏区农牧业合作发展的使者,为西藏农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院与援疆援藏工作团队两地联动,发挥远程指导、援助作用,有效拓展了援建成效,倾力打造职教发展共同体。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学院主动融入西部经济与内地经济薄弱地区发展主战场,积极发挥职教协同攻关效应,打造了多方参与的战略联盟,坚持问题导向,从打基础的事情开始,加强对援助单位的人才培养,真正扶上马,送一程;树立协同共享理念。特别是将“手”伸长,形成人才培养的“组合拳”,膛出一条人才振兴路。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农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实现了自我发展与社会服务的双赢。

三、扶经营,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

(一)典型模式

多年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针对辖区内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系统引导,电商人才稀缺,市场化程度低,缺少标准化产品,农民网上交易能力较弱等情况,立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采取学习培训、下乡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返乡创业青年、科技示范户、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参加电商培训,指导电商从业人员创业,帮助当地农民销售农副产品。

(二)成功范例:农经学院电商小将,助力秋响石板鸭稻米销往全国

2018年10月,学院17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正在为秋响石板鸭稻米18年新米上市前进行网络推广素材的现场采集工作,这样的现场素材采集工作随着作物的生长周期今年己经进行了多次,这也是电商师生们为鸭稻米提供电子商务义务服务的第六个年头。

2013年,农民李近秋参加学院组织的现代农业创业培训班,经过培训,创业意识显著提高。2014年10月,她带领51户村民成立宁安市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她想扩展网络营销渠道,但苦于没有电商技能,电子商务专业团队得知后高度重视,主动对接,师生共同组成项目服务小组,免费为鸭稻米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与技术上的支持,这一干就是六年。帮助合作社实现在线交易和网络推广,把石板鸭稻米推广到全国。宁安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石板鸭稻米获得了2017年黑龙江省首届“农担杯”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三等奖。六年的时间里,参与服务的学生换了4届,有20多人,师生义务为宁安西荒地水稻专业合作社提供网络推广与技术服务,帮助制定网络营销策划方案、编写品牌故事,打造品牌,使其成为区域营销典范。为秋响石板鸭稻米的推广和销售业绩的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合作社社员的广泛认可。

(三)工作成效及创新经验

2017年以来,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师生服务团队帮助农民、农企通过电子商务手段销售农产品8000余吨,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2018年12月12日,6名学生“双十一”助阵北域珍奇电子商务公司,销售额高达150万,位列宁安各电商之首;为“大莫绿蔬”提供网络推广等服务,将公司产品打造成第三届消费者最喜爱的黑龙江省100种绿色食品;学院开展“农民电商讲习所”活动,选派263名电子商务专业师生深入宁安市12个乡镇243个村屯,普级电商基础知识,建微信群200余个,人群人数达2000余人,现场帮助农民解决问题130余个,学院与北京博导前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1000平方米的“龙博农村电商学院”,先后引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13个,展示体验区域农特产品60余种;培训农村电商中职师资60人,培训各类社会人员2000余人。

以涉農电商项目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村电商课程开发、技术服务、创业孵化、农产品展示体验、电商运营、精准扶贫、社会培训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推进电商下乡和电商直播助农,使电商师生亲身体验电商直播的全过程,了解电商直播的流程,积累了电商直播的经验,对日后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各相关部门、企业、农户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扶产业。推动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

(一)典型模式

学院具备扎实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与当地产业联系紧密,社会服务的根基在产业,难点在增收。学院近年来开展各类涉农培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村级组织带头人培训,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广大农村地区,帮助广大农户打特色牌,形成产业规模化,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实现“抱团”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全面增收,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成功范例

1、“院县共建”,产业帮扶结硕果。抓产业扶贫,副处级干部担起副县长重任。2008年,学院与国家级贫困县桦南县开展了“院县共建”,拉开了院县对接的序幕。秉承“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院县双方制定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方案,派驻学院副处级干部任副县长,通过共建专家大院、共建示范园区、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技术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种方式助推了桦南农业产业发展。学院农业专家团队共同深入到桦南县的20个行政村,培训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和农民4000多人次,培训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60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0余户。在共建期内,园区示范户的水稻、玉米亩产量分别达到了5 14.3千克、498.2千克,分别比全县平均种植水平高出5.67%、8.11%。对接指导梨树乡水稻生产、孟家岗镇黑木耳生产、明义乡大豆生产、大八浪乡甜瓜和葡萄生产项目,助力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副县长挂职期满后,对接指导不打折,学院专家团队持续开展技术培训、线上指导和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建立了长效帮扶指导机制。

2、“小木耳”做成脱贫“大产业”。学院现代农业创业培训班学员丁立勇,海林市山市镇双桥村农民,在农经学院食用菌专家的指导帮扶下有效解决了困绕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绿霉菌难题。总结出“降杂菌、降成本、提产量”的“双降一提”生产模式,食用菌产业规模稳定在年产80万袋。2017年1月,丁立勇成立海林立勇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乡邻发家致富。2020年,丁立勇在海林食用菌示范园区带动30多户农民生产吊带黑木耳140多万袋,实现产值500多万元。近年来,学院与丁立勇强强联手,依托丁立勇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培训食用菌种植户300多户,技术指导食用菌种植户1000多户,帮助区域内农户靠种植黑木耳发家致富。

学院2018级农村实用人才班学员徐敬才,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村农民,现任穆棱市悬羊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学院专家的指导,深入推进黑木耳由“原字号”销售向“深加工”销售迈进。2018年10月,悬羊村获得全国(黑木耳)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2019年2月,悬羊村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现在悬羊村的年轻人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自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同时带动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支付工资达到600多万。2019年,全村380户农民从事黑木耳产业,种植规模3000万袋,人均收入5万元。2020年,全村420户农民从事黑木耳产业,年产量2000多万吨,年产值1.2亿,户均收入20多万元,每栋大棚净收益1万余元,创造了“一亩棚十亩田”的奇迹,实现了全村全部脱贫。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模式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