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2021-04-19 00:00游清铃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写景学法散文

游清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显然,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要循着作者的思路,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做到纲举而目张。

1. 理“脉”。就是要潜心于文本,把文章的结构、线索理清楚,再引导学生沿着文章的脉络,去阅读、思考、体味,自求而得之。《走月亮》是一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的散文,作者以“走”为线索,写出在月下散步途中看到的场景和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全文分为“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亮牵星”四个场景,每一个场景又近乎一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情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相关的和谐关系,显得条理分明,自然有致。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结构线和顺序线深入细读,让学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亲情美的感染和熏陶。

2. 扣“眼”。文眼,是指点明中心的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个信息焦點,就能牵一发而动全篇。“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文章结尾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其中“奇妙”一词就是文眼,高度概括了“走月亮”的美好感受。在教学时,应紧紧扣住“奇妙”这个“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但单单研读文眼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扣住文眼,按照阅读提示“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哪些场景给人奇妙之感?”细读全文,这样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二、精心品味语言——入情入境

统编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场景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往往并没有直露地抒发,而是寄于字里行间,只有通过精心揣摩,才能入情入境。

1. 揣摩词句。揣摩是一种高质量的体验,它能准确、真切地感受到言语的深层意蕴和情味,反复品评,仔细玩味,日积月累,就能使学生形成准确的语感。《走月亮》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溪水流香”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极富灵动性。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溪水,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从而感受月光下宁静、和谐的画面。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比比皆是,要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鉴赏,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用和审美能力。

2. 领略技法。统编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写景散文多有“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和“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含蓄之美。这“若现”“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运用“特技”之所在。《走月亮》一文,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穿插运用,让文章显得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如第2自然段中四个“照亮了”构成的排比,犹如一叠特写镜头,慢慢扫过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小路……描摹出一幅皎洁的月光图,省略号的使用,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品味那深远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

3. 诵读涵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像《走月亮》这样精美的写景散文离不开反复的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意。如指导本文“月下田园”这部分的朗读时,可以播放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进行配乐美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得入情、读得入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真情实感。

三、精巧指导学法——举一反三

统编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写景散文语言精美、手法精妙,教学时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还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法和语言的迁移。

1. 学法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懂“一”,把握读懂“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朗读、感悟,从而抓住“三”。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节省实际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走月亮》一文按照景随步移的顺序,具体描写了“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亮牵星”这四个场景,其中第二部分“月下溪边”和第三部分“月下田园”的描写特别生动,寄情特别浓郁。因此,在教学这四个部分时,宜将第二或第三部分作为“一”来精心处理,其他部分可以作为“三”,以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为主,从而实现学法的迁移。

2. 语言迁移。

(1)“移植”语言。就是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语言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情境。要让学生在对精美语言材料深刻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对语言材料进行调适和重组,达到“学以致用”。如《走月亮》第6自然段描绘了“修补村道”“虫唱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四幅画面,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用文中的语言说说“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表述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或描述,或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课文语言的仿用训练,促进了对写景散文准确精当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2)联想运用。就是捕捉课文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并在实践中迁移语言。如《走月亮》第2、4、6、8自然段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都用省略号留下了空白点,而这些省略号恰恰是极好的语言训练点,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说一说或写一写更多美好的景象。在进行课后第二题训练时,也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在教学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各有哪些特点,而是要引导学生品鉴优美的词句、推敲传神的字眼、体会精妙的构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等,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小学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写景学法散文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写景的妙招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