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动 以动促学

2021-04-19 00:00罗建华骆丹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感性美感数学教师

罗建华 骆丹

【编者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传统认知中,美育似乎是艺术教育的分内之事,但随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度日益加深,许多教师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悟数学魅力的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期话题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如何深度融合?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尝试,总结出了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主张和模式——“生动数学”。“生动数学”的研究主题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具体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审美化教学的原理,以美启动,以动促学,使学生因情感和思维的启动而引发其行动,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可见,“生动数学”是审美化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和模式。

审美化教学是教学内在逻辑精美和外在形式华美相统一的教学。美是什么?在眾多的定义中,我们选择了“美是和谐”。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而审美的根本价值是令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富有。这种愉悦体验就是美感,它的唤起是审美化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美感对教育以及对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就是美感的增力性。所以,我们主张“以美启动,以动促学”,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元素,进行审美转化,从“内在逻辑美、外在感性美”两方面启发学生“动心、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绩效。

内在逻辑美和外在感性美是审美化教学的美学性质。在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合与凸显。

一、教学内在逻辑美

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的内在逻辑美包括了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与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两个方面,呈现出精准、缜密、简洁、自然的美学特质。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中的每一个概念(即视点),明晰视点和结构的关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凸显其精准之美、缜密之美。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是指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简单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课堂互动流畅、知识生成自然,如行云流水,凸显其简洁之美、自然之美。

如小学低段的“找规律——重复”一课,教学内容上,本课的视点为“重复”。重复是规律的重要表象,也是常见规律。要深入认识“重复”,就必须要理解“重复”的两个关键词:相同的一组、多次出现。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按照“生动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设计:

此设计充分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和情节贯穿全课,步步为营、顺畅推进。一是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导入视点“重复”。二是掌握一个句式“×××为一组,重复出现”,描述重复的特征。三是对多个有重复规律的现象进行对比和归纳,分解出“重复”的两个关键词:相同的一组、多次出现;从而理解重复的概念:重复就是相同的一组多次出现。四是通过三组反例来强化对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五是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重复规律,并欣赏有重复规律的现象,运用重复的技术制作的图案、修建的建筑等,获得审美体验。六是利用板书,整理知识,回归重复,并完成检测。在这个过程中,视点结构精准、知识逻辑缜密、教学环节简洁、知识生成自然。学生充分地动心、动脑、动口、动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愉悦地获得了成就感。

二、教学外在感性美

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的外在感性美指教学因素及教学过程外部直观可感部分呈现生动、形象、丰富、自由的美学特质。外在感性美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行为的感性化。

教学行为的感性化是指教师的气质与风度受学生欢迎。如教学语言流畅、简洁精准;体态动作亲切、大方得体;教学板书工整、形象美观;课堂管理有效、井然有序;教学评价及时、引导性强等。教学行为的感性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让学生产生“向师性”,提高课堂有效性。

2. 教学方法的感性化。

教学方法的感性化,就是在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定性和需要的前提下,以形象、生动、丰富的感情化审美特质,对学生产生充分的吸引力和调动性。

如小学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我们就采用了“游习化”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玩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课件出示50个图形(如图3所示),教师背对屏幕,不管学生说哪一号图形,教师都能马上说出它的形状,学生们都觉得太神奇了。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只要你们能学好今天的知识,也能像老师这样拥有‘特异功能。”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充满期待地进入今天的学习。在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难点时,教师又引入了另一个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游戏——“听数抱团”,通过抱一抱、摆一摆、圈一圈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余下的人数只要等于或大于喊出来的数,都还可以再抱一团,也就是剩下的人数都必须小于喊出来的数。这样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好玩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3. 教学素材的感性化。

教学素材的感性化是指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学习材料典型、丰富、有趣,且富有美感。特别是凸显数学中的对称美、秩序美、黄金分割线等,更要精心选取教学素材,配乐赏析,让学生淋漓尽致地体验到数学之美,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近年来,数学文化的兴起,更是为数学教学增添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学习“圆”时,引入“π”的前世今生,追根溯源;学习“比例”时,引入古人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感受奇妙……这些都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在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我们精心设计了练习素材,给学生出了三道题,如果能算对,就会发现惊喜。这三道题分别是823×15,57×953,333×37。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发出“哇”的声音,喜笑颜开。原来这三道题暗藏玄机:823×15=12345,57×953=54321,333×37=12321,它们的积都很有趣,12321还是一个回文数。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素材,不仅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更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之乐与学习之美。

4. 教学环境的感性化。

教学环境指围绕在师生周围的一切现象或因素的综合,分为教学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两部分。教学物质环境就是师生周围可见的部分。整齐有序,充满美感的物质环境能让人心情舒畅,提高效率。而心理环境则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觉得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数学教师有三重境界。有的数学教师,每天拿着一本数学书,上着数学课,却对数学并不了解,这样的数学教师只是“数学的邻居”,物理距离很近,但中间却有一堵厚厚的墙。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很了解,也很热爱,但苦于对教学缺乏认识,无法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数学教师是“数学的信徒”。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数学的使者”,他不仅了解数学,热爱数学,更能把数学的魅力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培养出一大批同样热爱数学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更加深入地认识数学之美、教学之美,成为“数学的使者”,去播撒数学的种子,散发光和热。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感性美感数学教师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